发表于 2017-02-23 12:15 IP属地:未知
有些朋友只喜欢看图
我就单独发内容吧
让老衲来讲讲这是啥玩意吧!话说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一团,好像是个大鸡蛋。大鸡蛋的里面,只有盘古一人在那里睡大觉,一直睡了18000年。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了,睁眼一看四周,不好意思 跑题了!其实这玩意叫孝里米粉。这“孝里米粉”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比郭巨“埋儿奉母”的传说还要久远。“不过,孝里的米粉能够渐成气候,还得说是沾了大孝子郭巨的光!”
上古时期,长清当地就有种植粟米的历史。大约在四千年前夏商时期,北方气候还算湿润,尤其在春、夏、秋三季,一场雨常常绵延数日。单说这长清的巫山周围,因为地势低洼,随便一阵雨过后,巫山就成了一片**中的孤岛。在文人骚客眼里,这或许是再浪漫不过的景致,但涉及到百姓居家过日子,那就称得上是一场劫难了。
俗话说,囤里无粮,心里发慌。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孝里一带百姓家中存放的粟米,常因受潮而发霉。这就更让人心里发慌!
众人无奈之时,有个才智聪颖的村妇,把受潮不太严重的粟米,用石臼捣成面,做成面食,既容易存放,又别有一番风味。后来,这位有心计的村妇又经长期摸索,反复实践,终于制成了一种筋柔相济、老幼皆宜的面线食品。米粉在食用时,除浇上米醋、香油、麻汁等佐料外,还配以咸淡适中、酸辣相适的时令小菜,更是让人百吃不厌。如此这般,制作米粉的方法在村里一传十、十传百,被人们迅速掌握。不过,那一时期,米粉还仅仅是作为保存口粮的手段,很有些迫不得已的意味。
也就是说,孝里米粉问世的年代,如今米粉风行的云贵闽粤等地,尚被中原统治者视为蛮夷之地。由此看来,孝里米粉好像是中国米粉制作工艺的老祖宗。
转眼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孝子郭巨“埋儿奉母”声名远播,巫山顶上的郭氏墓就成了一方圣土,到孝堂山朝拜郭氏墓的朝野各色人等络绎不绝。依今天的市场经济理论来分析,外来的客流量大了,巫山周围的商机就来了,当地村民们就用米粉招待各方来客。
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制作米粉的方法,或许也得到了食客们的指点,甚至有过一些不大不小的技术改动。总之,今天的孝里米粉能够被济南市饮食业协会认定为“济南名优风味小吃”,与千百年来络绎不绝地前往孝堂山朝拜的人们息息相关,是他们推动了“孝里米粉”的发展。
我们只知道云南的“过桥米线”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没想到这“孝里米粉”竟揉进了南来北往的孝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