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深圳论坛 >  参观神秘的相机博物馆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1-07-04 06:58    IP属地:未知

查看 215.5W | 回复 41
参观神秘的相机博物馆
爱卡币+94
共获得爱卡币
这个博物馆在哪里不能说,博物馆是谁创建的不能说,反正中国有这样的一个传奇之所,有这样一位痴迷的收藏家,致力于收藏世界1020年代开始的顶级机械相机,最后建立了世界级的照相机收藏体系。
权当是开眼界吧!
照片有的质量不高,就是见证下而已……
房子在哪里不能说…
外表老旧,进去是极为现代的装饰
连台阶都是照相机修饰
上楼后一个专业的摄影棚
一个小会客厅
你不知道,打开会客厅的那幅黑白画,就进入到了博物馆…
一排排徕卡相机已经让我震撼了
1913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Ur-Leica)在 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E. Leitz Optische Werke)厂由奥斯卡·巴尔纳克(Oskar Barnack)制作。作为风光摄影使用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底片的35mm相机。它把电影底片的18×24毫米画幅扩展到24×36毫米, 纵横比也随之从4:3变为3:2。
徕卡经历了几次改良,在1923年巴尔纳克说服了他的老板恩斯特·莱茨二世制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莱比锡德国展销会上,徕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爱尔玛50毫米f/3.5镜头由马克思·贝雷克博士设计,其4片4组设计受到 蔡司 天塞镜头的影响。焦平面 快门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间调整,此外还设有Z档(长时间快门,Z即Zeit,德语中表示时间)。
1930年,徕卡发布了带有39毫米螺纹可换镜头系统的徕卡I螺口版(Leica I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 标准镜头以外,最初还有35毫米 广角镜头和135毫米 长焦镜头可供选择。 拥有能与镜头对焦系统耦合的 测距仪的徕卡II(Leica II)于1932年发布,这一型号装有分离的取景器和测距仪。
徕卡III(Leica III)的出现将快门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则将上限提高到1/1000秒。徕卡IIIa是巴尔纳克去世前制作的最后一个型号。直至1957年,莱茨一直在改进该型号的设计,其最终的版本IIIg包括一个有若干条画幅框线的大取景器。
1954年,莱茨发布了徕卡M3(Leica M3),这是一个采用卡口镜头的型号。原先分离的测距仪和取景器在这个型号中合而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间有一个更加明亮的对焦用双重图像,并引入了视差补偿系统。此外,这一型号还采用了可靠的橡皮牵引焦平面快门。这一个系列也持续的在改进,最终版本为M7和MP型,在装载不同镜头时会根据镜头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显示不同的画幅许多公司根据徕卡的测距仪设计制造了自己的相机型号,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 佳能(Canon),前苏联费德(FED)、佐尔基(Zorki),美国卡董(Kardon),法国富卡(Foca),英国雷德(Reid)的一些型号和上海牌58-II型。
自1964年起,徕卡生产了一系列 单反相机(SLR),最初的型号为Leicaflex,继而有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与 美能达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徕卡R8(Leica R8)完全由徕卡自行设计和生产。目 前的型号为徕卡R9(Leica R9),可以与数码后背(Digital Module Back)共同使用。2009年,徕卡宣布R系胶片单反相机、镜头全面停产。
将徕卡的单反镜头与旁轴机身系列结合起来的是徕卡Visoflex系统,它采用一个反射镜盒装载旁轴系统使用的镜头(有对应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装载对应该系统的专用镜头。该系统通过一个毛玻璃屏幕——而不是相机上的测距仪——完成对焦,一个将该反光镜与快门联动的系统完成底片的曝光。与相机的测距仪不同,这一反射镜盒可以使长焦镜头的对焦更容易。
徕卡在历史上有许多项光学方面的创新,例如非球面镜片、多层镀膜镜片和稀土镜片。徕卡镜头被认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适宜在自然光线条件下进行摄影。
徕卡的相机、镜头、配件和销售文献都是收藏品,有几十种徕卡的书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写的三卷本《徕卡,一部图像描绘的历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见的相机和配件在市场上有着极高的价格。
在1986年,由于徕卡品牌的知名度,莱茨公司改名为徕卡。同一时期,徕卡的工厂从 韦茨拉尔迁移至附近的索尔姆斯。1996年,徕卡相机公司从徕卡集团中分离,成为一家 上市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拆分成两个独立的公司:徕卡微系统和徕卡地理系统。
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团( The Blackstone Group),将斥资约 1.3亿欧元(约 13.91亿港元),购入德国徕卡 [1]( Leica)相机股份公司 44%股份,完成后黑石将成为 Leica最大股东。
存世仅一台,这台是官方复刻版
存世仅12台,这台是官方复刻版
然后是ABCDEFG集齐的系列,非官方复刻,全部是收藏原品
我就是随手拍拍了。
徕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徕卡,场面就热闹了。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
据说在英国,一些 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徕卡身上,蕴藏着太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徕卡相机背负着文化,对徕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徕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殄天物。
徕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徕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徕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
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于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然而徕卡又是所有相机中最保值的。50年前买的徕卡, 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入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徕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电池的非必要性”,使徕卡M6能持续维持效能,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徕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徕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选择徕卡还是不选择徕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哲学的思考。
这个是给专业记者的徕卡相机,应该是双胶卷模式
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好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随军记者的重要工具。记者奔波于世界各地环境恶劣的战场,一架轻便、坚固的徕卡135相机成了他们的最爱。
不但如此,96岁高龄辞世的法国摄影大师 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徕卡35毫米相机的摄影师,他以徕卡相机特殊的“观景窗”和精确的预估计划,捕捉人在事件发生时连续动作的最高潮。
徕卡相机源自德国, 日耳曼民族的性格赋予它严谨的风格,历久弥珍。所以,徕卡相机的另一功能体现在于收藏价值。据徕卡收藏者介绍,徕卡每台相机都拥有一个单独编号,这个编号从第一台开始至今都是连续的,极具收藏价值,是“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
进入禄莱,比徕卡更加高端一款相机的天堂!
德国 禄莱, Rollei,作为一个与 哈苏、 卡尔蔡司、施耐德、徕卡等德国光学大厂齐名的摄影领域巨头,诞生于1920年。
当时,摄影技术仍在刚开发及研究初期,德国工匠雷哈夫? 海德克(Reinholf Heidecke)和商人保罗?福兰克(Paul Franke)在 德国小镇布鲁斯威克(Brunswick)建立了一个工厂。正是就在这里,日后诞生了著名的,以德国精密光学工业代表著称的禄莱 Rollei。在80多年中几经沉浮,禄莱,作为一个光学领域的高端品牌,一直延续到今。
1921年1月, 禄莱公司通过摄影月刊向业界保证:一定以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对待出厂的每一台相机,凭借禄莱人的聪明才智和负责精神,完全有能力将相机制作得尽善尽美!
这则简短的文字,实际上禄莱公司向国际摄影界和广大消费者的承诺,是他们遵循的治厂和生产的原则,也是此后几十年来禄莱光学技术公司一贯倡导和发扬的,被世人所公认的“禄莱精神”。
凭借禄莱精神,近90年来,无论是禄莱推出的传统双镜 120相机,还是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所生产的专业或者民用数码相机,禄莱的品质是一贯的,在业界有口皆碑!
禄莱相机是120相机的鼻祖,凭借其优异的品质和优秀的成像画质,为全球广大专业摄影师所认同!也是做为后起之秀的日系相机在早期竞相模仿的对象!
可以讲,没有禄莱相机,就没有以后整个的相机产业!是禄来相机开启了近代影像的新局面!
每一款禄莱相机的推出,都是相机历史发展的里程碑
全部是世界仅有几台,十几台,20-30台中的一台,都是珍品!
集齐禄莱胶卷相机的全系!
藏家也是卡友啦,是先建产品名单,光产品名单就可以出本书,当惊世界殊!然后在一部部地去欧洲收购集齐!
时间长达近20年!
这些机器都好不是珍品!
此相机俗称“花皮猫”
这精美的纹理,是抚摸党的最爱!
我们进入了哈苏相机的世界!
哈苏(Hasselblad)相机是与 沃尔沃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 哥德堡市的骄傲。 哈苏相机总裁彭可富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称:“在历史上,哈苏以记录了人类的基本哲学精神、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本身的为人所铭记。”
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 卡尔·蔡司(Carl.Zeiss)生产。Hasselblad与Carl.Zeiss两个标志的组合就代表着完美的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地操作以及无比的耐用性。哈苏是资深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
1906年出生于 瑞典哥德堡市的 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 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 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 共有36台。
诞生于1948年的哈苏首台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1600F,标志着哈苏相机开始进入一般摄影领域。它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 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 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从 此更是名声显赫。
在中画幅相机的发展史上,哈苏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1/500秒的 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 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相机发展史上永恒的经典!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
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卡尔.蔡司(Carl.Zeiss)生产。
Hasselblad与Carl.Zeiss两个标志的组合就代表着完美的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地操作以及无比的耐用性。
哈苏是资深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
哈苏其配件价格昂贵,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
对于一般摄影者而言,哈苏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蔡司相机,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蔡司以前也是做相机的…
1925年,Leitz 公司创造性的发布了 35mm 照相机 Leica I,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因为它的新颖、小巧,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Carl Zeiss 基金会在 1926 年对 Leitz 公司的成功迅速作出了回应,通过收购 Ica、Contessa-Nettel、Ernemann 和 Goerz 等四家小型照相机商,组建了 Zeiss Ikon AG 公司。Zeiss Ikon 在这段时期内研发制造了许多类型的照相机,但都未能开发出能够与Leica相抗衡的机种。
最终于1932年,Zeiss Ikon 推出了 Contax,这是 Zeiss Ikon 全线产品中最为优美的机种。它与制造 Leica 照相机的 Leitz 公司的策略不同,Leica 照相机中有简单和复杂的,但 Contax 代表着 Zeiss Ikon 的最顶级机。
Contax 旁轴相机使用当时的新型材料硅铝合金,压铸法成型,从镜头接环的安装到底片压板的研磨皆采最新的制造法,以符合 Sonnar5cm/F1.5 之类的大光圈镜头更高精确度的要求。快门为金属纵走式,不用担心强光的烧灼,快门速度为1/1000,到后来的1/1250秒。镜头接环除了标准的内插刀,也有外插刀以配合其他镜头。底部两端有手把用以回卷底片及打开里盖,让底片的装填更为方便。只是卷片轴没有固定在机身上,要小心不要遗失。
Contax I 型相机一共进化了8个版本。从1932年问世,1936年停产,到1938年停售,一共生产了36,700台。
除了最初的Contax I 型相机外,还有 I-1~I-7 七个改良型:
I-1型 - 快门速度为Z、1/25?1/1000秒。测距器反光镜镀银。
I-2型(1932年10月) - 测距器反光镜改为镀金。
I-3型(1933年中期) - 增加慢速快门至1/2秒。
I-4型(1933年后期) - 脚架安装的金属部分采用与Contax II型同样的折叠式。
I-5型(1934年中期) - Z快门标示改为B。为了回避Leica公司专利中“测距器外侧、观景窗内侧”的部分,改为“测距器内侧、观景窗外侧”,基线长从103mm缩短为93mm。
I-6型(1935年初期) -
I-7型(1935年后期) - 快门最高速度提升至1/1250秒。
最初版本的 Contax I 型相机因为外观颜色为深色,俗称 Block Contax。此型设计的概念为“忠实呈现摄影者的意图”。
到1934年,Contax 已经有了从 28mm 开始到 500mm 共12支镜头。
Contax II 型相机俗称 Chrome Contax,于1936年上市,加入了世界上第一个测距取景器,至二战前生产了59,500台。
蔡司大画幅
到了1937年,由于战争的缘故,要优先生产枪炮瞄准器和轰炸瞄准器,民用产品的生产减缓乃至停止。据说工程师们利用午餐和休息时间仍在继续研制 Contax 单反机。不幸的是,在战争中所有 Contax 单反机的样机都丢失了。
Contax IIa 型,二战后,蔡司公司一分为二,西德新蔡司公司于斯图加特生产 Contax IIa型机,将战前的 Contax II 改良,诸如小型化、改良触感、改良不稳定的过片计数器、调整连动测距器窗孔位置以避免中指挡住等等。前期机身以黑字标注快门速度,俗称 Black Dial,1954年以后发售的后期机型在快门速度1/50秒处标示为黄色的X,比1/50更高速的数字标示为红色,俗称 Color Dial 。1960年停止销售。
由于当时的西蔡公司没有能力制造 Carl Zeiss 镜头,所以从东蔡引进Topogon 25mm F4、Biometar 35mm F2.8、Biotar 75mm F1.5,共3种镜头。
Contax IIIa 型,于1951年上市,比Contax IIa型多搭载了连动测光表的版本。生产贩售至1961年,为蔡司公司(Zeiss Ikon)所生产的最后一款 Contax 相机。
一个展柜一个展柜,都是收藏家长年精心寻觅收集的人生成就!
蔡司立体相机,拍出的胶片,戴上特制的眼镜,可以看到立体成像的效果
到了福伦达相机的舞台了!
话不多说,集齐系列!
福伦达:其创始人名字。 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即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厂址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随后迁移到德国。1839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在法国出售。翌年,研制成功独立照相机,1841年开始销售。之后,受到世人青睐。可谓是伴随摄影历史同步发展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照相机厂商。
自迄今240年前的1756年,在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区 ,福伦达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手工匠约翰·克利斯托夫·福伦达,试图制作采矿用的罗盘等各种制品,他的儿子约翰·夫利托利比·福伦达,开始学习光学,并从1800年开始制造眼镜及测量仪器等,并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用于观赏戏剧的小型望远镜的研制成功,令其闻名遐迩。该产品独占了欧洲的广大市场。当时,福伦达就是小型望远镜的代名词。
1841年第一架照相机问世
1840年,福伦达的孙辈成功开发出名为“肖像撮影用新式银板设备”的第一架照相机 ,翌年开始销售。该产品装置了世界上首片基于数学计算开发出的摄影镜头,其口径比为3.7,清晰度在当时有了质的飞跃。顺便提一下,1839年世界上首次出售的吉耳·塔克莱奥型相机的镜头既大又暗,当时的 感光材料在白天的野外摄影曝光需要大约20分钟。而福伦达新式相机将曝光时间缩短到1分钟,赢得了广大赞誉。研制该镜头的是维也纳大学教授帕兹巴勒,后来,这种“帕兹巴勒镜头”一直长期生产。另外,该相机和肖塔因哈特相机并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合金制造的相机。由于形状似炮弹,所以今天通常被俗称为「炮弹型相机」、「合金造相机」。福伦达相机的特长是具有独创的机械装置和优质镜头,其功效可以 说从第一架照相机就已体现出来了吧。
Korinea、Heliar镜头的开发
后来,福伦达相继出售了相机及摄影镜头新产品。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及显微镜等产品也一直不断销售,生产基地也从维也纳迁往布劳恩萧依克。1893年,去像散摄影镜头研制成功,并冠名“korinea”出售。2组2片对称型korinea镜头成为福伦达的主打镜头,随后,又出产了广角型及制版用高度消色差等多种类型的korinea镜头。
走向综合相机厂商往之路
1900左右,徳国的相机行业迅速实现近代化。福伦达也陆续推出装置korinea和Heliar镜头的手提式摄影机和快拍照相机、箱式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立体摄影机等新产品,并出口到欧洲、美国及世界各国。“鲁宾”、“布鲁克哈依鲁”等著名相机,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可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战争结束、徳国遭遇到战争赔偿的浪潮。在这混乱时期、徳国的相机业界陷入困境,为了度过新的时代,掀起了重建运动,许多厂商加强了与其它厂商的联营,并由此带来针对世界最大照相机厂商蔡司·伊克的大联合。然而,福伦达并没有选择与其他公司协作、联营的道路。为了摆脱财政危机,1925年借助化学工业公司巨头营谢林克的资本,福伦达藉此加强经营机制, 迈出了崭新的一步。那时、不用说 双筒望远镜和显微镜,为了度过战后的艰难时日,福伦达还制造各式各样的精密零件或 金属制品等。不过,这时期,福伦达开始迈向重点开发生产摄影镜头的综合照相机厂商之路(但后来重又生产双筒望远镜)。可以说从这时起福伦达迎来了其相机厂商的黄金时期。
Bessa的诞生与战前的名机
这样,从1920年代后半期开始福伦达陆续推出新的产品。1926年推出新镜头Skopar。该镜头后来进行了改进,成为福伦达的主要镜头之一,一直长期生产。在相机方面,1929年Bessa弹折式皮腔相机(用蛇腹自动伸出式相机)问世。该相机和同年诞生的蔡司·依考的依考特起开创了使用卷式胶片的时代,受到战后许多用户的拥护。在二战前,福伦达最畅销的相机使是Bessa弹折式皮腔相机。之后,推出了多种带测距仪的相机。二战后还推出了改良型BessaI、BessaII相机。再后推出的35mm单镜头反射照相机Bessaサマ ティック和Bessa挠性フレックス(只有样机)等,作为福伦达具有代表性相机名称,也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30年新推出了新式高级弹折式皮腔照相机、双镜头反射照相机、简易弹折式皮腔照相机Bessa66、35mm相机のヴィト等。这些相机机械装置精密、实拍性能高,从而确保了福伦达的良好声誉。此外,还继续生产手提式摄影机、立体摄影机,这些得到了美国及海外市场的广大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福伦达的生产重心转向军用物资,产业几乎末受战争的冲击,战后作为西德的照相机厂商,福伦达重又东山再起。
战后的新产品
战后不久、福伦达在继续推出以往产品的同时,不断推进新型相机和镜头的开发研制,其成果在1950年全面展现于世人,威特II、威特III、BessaI、BessaII等新一代相机的面世,奠定了战后福伦达的新基础。在镜头方面,托尼博士开发的Ultron、Nokton、Color·Skopar、Color·Heliar、Apolanthar等镜头同时推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福伦达实现了快速增长。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威特相机、内置连动曝光仪、内置闪光灯相机、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等多个系列的镜头相继推出。这些镜头 和被称为“因为镜头好才用”的著名キャッチフ镜头一同得到宣传,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蔡司·集团企业之路
拥有福伦达有限公司的谢林克于战后徳国分裂时期开始经营,1956年,转让给卡伦·蔡司。这之后,福伦达成为蔡司·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加强了与该集团中的照相机厂商蔡司·依空同步发展。1965年,成立“蔡司·依考·福伦达”销售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用同一个商标销售照相机。此举旨在针对日本照相机兴起带来的日益严峻的德国照相机产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这进一步促进了两家公司朝合并发展,1969年,福伦达与蔡司·依考实现合并。
从罗兰到布鲁斯福特
可是,这些的努力并未凑效、合并的第二年蔡司·依考宣布退出照相机行业。由此导致福伦达的商标及生产设备等全部转让给了佛兰克&海德克(罗兰)公司。自1974年,推出了新福伦达商标的相机。这个时期制造的产品有VSL系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以及VF101、VF135等相机。 1981年,罗兰也倒闭了。福伦达再一次踏上振兴之路。此时,福伦达的经营转给徳国的流通企业家布鲁斯福特。之后,靠布鲁斯福特销售多种福伦达商标产品至今。历经风雨之后,BessaL相机的诞生,为福伦达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后是Alpa相机的专柜!
阿尔帕,是瑞士生产的 相机名牌产品,相机的机械加工 精度已经达到了“科研仪器”的水平,以工艺精湛、坚固耐用和品质优异而成为众多相机 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
阿尔帕相机是瑞士生产的名牌产品,二十年前出品的各种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曾以工艺精湛、坚固耐用和品质优异而成为众多相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著名的16毫米电影摄影机Bolsky与阿尔帕同出一家。2009年,阿尔帕开始研制中画幅相机,第一种是6×4.5的产品,但只生产了3台。其后即开始制造6×9cm的12WA和12SWA。这仍然是一种坚固耐用且品质出众的豪华相机,它的机身使用钛金属材料制成,重量仅有100克的镜头板系700克的特种铝合金研磨而成;镶在机身两侧的山毛榉木手柄是瑞士最著名的一家枪托制造工厂的杰作;德国的大型相机制造厂“林好夫”为它制造了6×7、6×6、6× 9的120卷片后背(通过接板也可以使用日本骑士或玛米亚相机的卷片后背);现有的6只高级镜头分别由德国的蔡司、施奈得、罗敦司得特制;所有螺钉皆镀以黄金;后背可以取下作横竖画幅的转换;瑞士制造的外置式取景器指示镜头的拍摄范围,12SWA比12WA多了纵向移轴功能。
阿尔帕的这两种 120相机肯定不会流行 ,它们是少数人使用的精品。但阿尔帕并不希望他们的产品成为藏品,因为他们坚信这两种相机是习惯使用此类相机的摄影师们最好的工具。尽管购买一架标准配置的阿尔帕12WA或12SWA需要一万美元。
阿尔帕相机的 机械加工精度已经达到了“科研仪器”的水平。瑞士人以他们对待钟表的加工精度加工阿尔帕相机,他们对机身的加工精度要求是以“微米”计量的。阿尔帕相机是“手工”制作的。阿尔帕相机的手工制作指的是它的加工批量很小,不是依靠流水线生产,而是用精密 数控机床,以经过科学计算的、完全统一的数据逐台加工的。不仅精度极高,而且坚固耐用。新型阿尔帕是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相机,一只镜头一个机身加一个后背价值近14万人民币。
阿尔帕相机(图2)
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品牌工业品厂家出于商业目的,允许其他非知名厂家生产经营其品牌产品,进行OEM生产。而阿尔帕公司不搞OEM,它的镜头、机身和后背都是世界著名的大公司生产的。阿尔帕只做机身,没有生产镜头的能力。欧洲有很多著名镜头厂为它配头。但阿尔帕对这些厂家生产的镜头的质量要求比其他相机商严格得多,只有那些最好的镜头才有资格被选走并配以出厂证书。机身是瑞士的赛兹厂生产的,取景器是瑞士专业厂生产的,后背是林哈夫产品,数码后背是世界顶尖名牌“飞思1号”产品,就连机身的榉木手柄也是瑞士一家枪托厂生产的。阿尔帕的硬件完全满足“发烧”级别,而且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在摄影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如果技术上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都“没有资格”使用阿尔帕相机。
这是这位卡友现在使用的Alpha相机
相机,记录世界和人生的美好时刻,人与相机的感情联系,人对机械相机的追求和沉醉,是对一个时代的印记的执着保留。期待光荣的复兴!

[ 本帖最后由 闭门月夜雅宴 于 2021-07-04 07:07 编辑 ]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1-07-04 07:54    IP属地:未知

引用 黑米哥哥~ 于 2021-07-04 07:39:22 发表的回复
沙发
谢谢关注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1-07-04 11:16    IP属地:未知

引用 racxqazz 于 2021-07-04 10:46:27 发表的回复
好奇怪啊,为啥博物馆的地址都是保密了
不是对外开放的,仅仅是看了私人藏品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1-07-06 07:17    IP属地:未知

引用 东风吹鼓 于 2021-07-05 21:37:39 发表的回复
有钱就算了,爱好还那么牛逼
都搞成博物馆了说明是个有追求的人,想展示又不想太高调,好像有点难哦
私人收藏,据说国内高手很多,怕出场后露怯,还有几台孤品没有集齐…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1-07-16 21:45    IP属地:未知

引用 红色超级版主 于 2021-07-16 17:48:26 发表的回复
这帖厉害了,围观学习。
过奖过奖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