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辽宁论坛 >  写在《少帅》热播时--沈阳“张学良旧居”游记

发表于 2016-02-03 22:09    IP属地:未知

查看 503.6W | 回复 24
写在《少帅》热播时--沈阳“张学良旧居”游记
爱卡币+70
共获得爱卡币

版主及各位车友大家好,我是坛子里的新人,是从XX之家跳槽来这里的,今天试发一帖请各位车友批评斧正。

       ★ 最近,北京、上海等卫视都在热播电视剧《少帅》,看着电视剧里的情节,使我想起了沈阳的张学良旧居。去年深秋时节,我曾经游览过这里,下面我就把沈阳张氏帅府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也许有助于大家对《少帅》一剧的进一步理解。

        ↑ 沈阳张氏帅府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南顺城路的小南街与大南街中间,有多路公交车及地铁1号线通达,离沈阳故宫、沈阳中街都很近。

↑ 张氏帅府门前,矗立着张学良将军的塑像。

       ↑ 张氏帅府门票60元。

        ↑ 张氏帅府即张学良旧居,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上世纪初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末代国家元首、“东北王”张作霖及其长子、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也曾是全东北的政治中心所在。“东北易帜”等历史事件发生于此。

       ↑ 张学良旧居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

       ↑ 大帅府由帅府中院、帅府东院、帅府西院和院外建筑四个部分组成,总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

        ↑ 在南门正前方是大气而又精细的青砖雕饰影壁,其正中镶嵌着雕有“鸿禧”二字并着金色的汉白玉,影壁四角雕有凤凰和雄狮。

        ↑ 张氏帅府始建于1914年,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建筑宏伟,装饰精美。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三进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边业银行和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

        ★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 张学良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 大帅府中院是1914年兴建的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仿王府式建筑。 中院处在张氏帅府建筑群的中心位置,为“三进四合院”。

        ↑ “一进院”的大门。

        ↑ “一进院”门口,摆放着20年代张氏帅府接送孩子上下学用的马车,相当于现在的私家专用校车吧。

        ↑  “一进院”是张作霖早期的办公地点和眷属居住地。

        ★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一进院”的大门上,挂着书有“治国护民”的匾额。

        ↑ 走进“一进院”,两扇大门上是中国传统门神的画像。

        ↑ 一个是尉迟敬德、一个是秦琼。

        ↑ “一进院”为承启处和内账房。这是承启处,承启处分设文武承启官,当年来帅府的文武官员都要经过承启处的通禀、引领,才能受到张作霖的召见。

        ↑ 这是内账房,内账房负责帅府及张氏家族的财务管理,设处长一名、工作人员若干。

        ↑ “二进院”的大门。

        ↑ 大门的匾额上书:“宏开塞外”。

         ↑ “二进院”是张作霖旧居,是1916—1922年张作霖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 “二进院”大门内侧匾额上书“德被苍生”

       ↑ “二进院”东屋为卧室和办公室,西屋为书房和议事厅。

       ↑ “二进院”张作霖办公处的大门上匾额上书“桑梓功臣”和“望重长城”。

        ↑ 这里是秘书长室和内差室,此五间房南屋为秘书长室,协助张作霖处理重要军政事务;北屋为内差室,负责张作霖的日常起居。

       ↑ 这里是秘书处,共五间,是一般秘书和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是为张作霖起草文稿,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

        ↑  中间是张作霖早期活动场所,是张作霖1916--1922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 东屋为卧室和办公室,西屋为书房和议事厅,中间一间为走廊,通往“三进院”内宅。

       ↑ 在此期间,张作霖由省长、督军升为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 “三进院”为内宅,是张作霖夫人及子女的起居室。正房为七间,中间厅堂供奉张家祖宗灵位。
       东屋是二夫人卢氏和子女居室,卢夫人1900年嫁与张作霖,生二女怀英、怀卿。(张作霖元配夫人赵氏于19l2年去世,未进帅府)。
       西屋是三夫人戴氏(名宪玉)居室。后因其弟任帅府侍卫时,醉酒枪击路灯,张作霖将其弟枪毙,戴氏含愤出家为尼,不久郁闷而死。1917年张作霖娶王雅君为五夫人,改名为张寿懿,居住此屋。小青楼建成后,五夫人携张作霖几个较大的女儿去小青楼居住。
       东厢房为四夫人许氏居住,张学思出生在此。
       西厢房是张学良与于风至居室,张学良的女儿和三个儿子均出生在此屋。

        ↑ 现在的东西厢房为张作霖生平展室,和“百年张学良”展厅。

       ↑  张学良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人物之一,在他不平凡的百年人生中,数次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张学良出身于封建军阀家庭,未及弱冠之年即投身军旅,年仅28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维护国家统一、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张学良发动的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促成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中国走向内战的深渊。他与杨虎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发动的西安事变,更是力挽中华民族危亡的狂澜,铸就了他“伟大爱国者”“千古功臣”的历史地位。
       张学良一生光明磊落,顾全大局。西安事变后,正值盛年的他在凄风苦雨中开始了54载的幽禁岁月,虽遭不公正待遇,张学良却始终无怨无悔,从容面对,直至百年人生终点。谱写了一曲别样精彩的生命乐章。

       ↑  1929年2月4日,张学良(右二)在奉天宣誓就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右一为国民政府监誓人方本仁、左二为张作相、左一为万福麟。

        ↑ 从“三进院”东门进入大帅府东院,东院以假山、亭榭、水池、花园、甬路连接大小青楼。帅府西院原来是两组四合院和卫队营部及训练场地。

       ★ 1930年张学良决定给其七个弟弟每人建一座欧式楼房。到1931年秋天已打好地基,但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大帅府,后于1933年按原设计建起了西院的楼群。

      ↑  大青楼门前是一座假山形入口。顶部匾额是张作霖手书的“天理人心”四个大字。

        ↑  背面的“慎行”二字也是张作霖手书,看着这样遒劲有力的字体,很难与那个满嘴“妈拉巴子”土匪形象的大军阀联系起来。

        ↑  大青楼为三层罗马式建筑,1918——1922年建成,因用青砖砌筑而得名。大青楼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楼高22.45米,是当时奉天城最高建筑之一,登楼远眺,奉天城尽收眼底。

       ↑  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曾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期间办公、居住的重要场所。

       ★ 大青楼历经两次直奉战争、奉系整军经武、东北易帜、处决杨常、策划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东北近现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  大青楼整体建筑富丽堂皇,外部立体浮雕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技艺独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  大青楼是张作霖后期办公地点,四合院成为军事各部门办公地,是张作霖和张学良制定重大决策的政治中心。

        ↑  在一楼的东北角客厅中,因摆放东边道镇守使汤玉麟送来的两只老虎标本,被称为老虎厅,杨常事件就发生在这里。1929年1月10日,下午,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庭和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相偕来到大青楼老虎厅内晋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由常荫槐兼任督办。张学良认为此事涉及外交,应先向南京政府请示,但杨、常二人专断跋扈,俨然以“父执”自居,竟拿出早已拟好的公文逼张学良签字。张学良以晚饭时间已到推诿,约他二人饭后再议。杨、常走后,张学良即召见警务处长高纪毅进入帅府,对他下达了处死杨、常的命令。当晚19时左右,杨宇庭、常荫槐回到老虎厅等待张学良做出决定,高纪毅和伺卫副官长谭海率领卫士破门而入,将其二人当场处决,史称杨常事件。

       ↑  以下这组照片拍摄于大青楼内部。

        ↑  这是起居室。

       ↑  卧室。

       ↑  楼梯下面的大保险柜。

       ↑  张作霖办公室,1922年--1928年间张作霖在此办公。

        ↑  1922年大青楼建成后,张作霖将办公场所有二进院迁至大青楼,在此处理日常军政事务。其中两次直奉大战奉系整军经武等重大举措,都是在这里酝酿决策的。

        ↑  张作霖办公室在张学良主政期间,被改为东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室。

        ↑  大青楼东侧的台阶上有一喷泉。

        ↑  在花园的东北角还有一座供奉关帝的张氏家庙。此庙修建于张作霖时期,张作霖尚武,崇尚关帝,故在府邸修建此庙。每逢重大节日和重大战事前,张作霖都要参拜关帝,祈求保佑。正殿供奉关羽,西殿供奉关羽的印和刀。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为祭奠父亲,于东殿供奉张作霖任陆海军大元帅时的泥胎塑像。

        ↑ 大青楼南面是小青楼, 张作霖辞世于此。
       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

        ↑  小青楼小巧精美、造型独特,整座楼体呈凹字形,中间为两层高门楼,二楼有外廊式阳台,其正面朱漆廊柱、雕梁画栋、彩绘雀替,体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小青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 关于小青楼的主人寿夫人,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作霖被抬回帅府没多久就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为了稳住东北局势,防止日本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大帅府决定暂时密不发丧。

       ★ 寿夫人以她的镇定冷静和从容不迫,骗过了狡猾的日本人,使这一计划得以顺利实现。日本领事馆太太前来探听虚实,寿夫人强忍住丧夫的悲恸,她浓妆艳抹,一身红袍走进客厅,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她一面高声让副官开启香槟,要与来客举杯共庆大帅洪福齐天,得逃大难,一面又向客人连声道歉说:“因为大帅遇险轻伤并受惊吓,我侍侯他抽过大烟,安置睡下才出来,有劳各位久等了。”

       ★ 按中国的习俗,家有丧事是绝对不可以穿红挂绿的,而且一个女人家如遇到这么大的事是不可能如此从容镇定,谈笑风生的。因此日本人对张作霖没死只是受轻伤的说法深信不疑,因此不敢轻举妄动,为张学良赶回帅府争取了时间。

        ↑  大帅府的三个院落四周用4米高的青砖围墙圈定,大帅府帅府院外还有帅府办事处、边业银行和赵四小姐楼三处建筑,也是张学良旧居的组成部分。

        ↑  出了大帅府东门,紧挨着的是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

        ↑  赵一荻故居,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1928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  赵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米,独立成院,清幽雅致。

        ↑  整幢小楼装饰精美别致,这里既有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其室内陈设以法式家具为主,尽显豪华气派。

        ★ 赵四小姐虽然无限风光,但也异常尴尬,其居住的小楼虽也奢华,但却没有厨房,寓意为“不得另起炉灶”,一切饮食供应均来自帅府,并规定其永远不得踏入帅府大门。尽管如此,赵一荻依然坚贞不渝,直至1964年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二人才结为连理。

       ★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 —2000年6月22日),原籍浙江兰溪,出生于香港。因出生于香港,乳名香笙。又名绮霞,因其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香港时,东方天际出现一片绮丽多彩的霞光而得名,因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故而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小姐。

       ★ 她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其父赵庆华(字燧山)是浙江兰溪人,在北洋政府时代,历任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曾任东三省外交顾问,并官至交通次长,为人耿介不阿,为官清廉。

       ★ 赵四小姐天生丽质,且又聪明灵慧,十四五岁就曾成为《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在天津的一次舞会上,作为民国初年“四大公子”之一的“少帅”张学良与来这里看热闹的赵四小姐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坠入爱河。父亲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色铁青,并将其软禁起来。但在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赵四小姐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来到东北,追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

       ★ 赵四小姐曾跪求张妻于凤至接纳,并许诺终生不要名分。后住在于凤至出资修建的“金屋”以秘书身份相伴张学良。

       ★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赵四小姐也遭到国人的嘲讽和谩骂,被诬为“红颜祸水”;长城抗战失利后,她帮助张学良痛下决心;1936年,张学良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其间,赵四小姐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共同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1940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被送往香港的赵四小姐毅然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张学良,陪伴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 在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中,赵四小姐一直是张学良生活上最大的支柱,他们之间的爱情愈发浓烈。1964年,于凤至主动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同年7月4日,即张学良64岁那年与51岁的赵一荻终于在台北市正式结为夫妻,从此赵四小姐才在两人同居36年之后获得了正式的名分。

      ★  2个多小时后,我结束了大帅府的游览。
      本集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