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09-28 09:24 IP属地:未知
查看 62.7W | 回复 68
黄土高坡的“布达拉宫” ----董家岭古民居群(二)
续上帖
网页链接
明清时期,晋商以其诚信闻名天下,灵石县是晋商故里,清代灵石有“四大家、八小家”之说,皆为该县的名门望族,董家岭即八小家之一——赵家所在地。为什么称董家岭村,但村内绝大部分姓赵?只有你去听听村里人的传说就清楚了!!
这个古槐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董家岭村这棵一株干枯的老槐树,因其有九个分支,故称九龙槐,尽管主干已经干枯,旁枝却生发出茂密新芽。在九龙槐旁有数间砖洞,很似窑洞,却比人住的窑洞矮小很多,村里老人介绍说,这些砖洞被用作畜养牲畜。
据说从前每逢到了正月十三,赵氏族人便要在此处按照九宫八卦方位燃起365盏地灯,并请专人看守。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九龙槐下,地灯不息。这几天村内人都会来此处祈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财源滚滚。据传,地灯有求子、求财、求福、求官运、求健康等说法,形状不同的地灯,代表着不一样的期望,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亲身经历过。
历史上董家岭村有赵姓三大家族五个堂口,历经400余年沧桑,以永和堂为代表的赵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成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独特阶层。在人口繁衍与经商发展的同时,赵氏家族逐渐步入读书入仕的道路,尊崇读书,仕宦之路风行,从而历代文人辈出。高深,煌丽的宅院便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村北报春的墓碑显示,在清光绪年间,赵家的赵启文曾任直隶霍州州同的官职。
董家岭村的文化特质在于它是农耕文明亦农亦商村落的珍贵标本,以农为本,以商养农。那些在走西口、过关隘,经营票号或贩卖获利的商人,不忘记在家乡建设体面的宅院,教育子女,门楼上所题的“耕读第”、“天赐福”等文字,将中国人安土重迁、读书致仕的文化心理表露无遗。
在董家岭村中一处高地,中间有一个凹进地面的大坑,村民们叫做泊池,其实是古村落排水防洪体系中的一部分。
泊池本是村内自然条件艰苦下的救命池塘,也因此赋予其神奇的色彩。据说,每逢干旱时节,村民苦候风雨不至,庄稼焦枯时,村内便会选派9位寡妇去泊池打扫求雨。村里老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村民还这样做过,许是碰巧,有时的确求到了雨。迷信也好,寄托也罢,对于数辈靠天吃饭的中国传统农民而言,泊池蓄水,养活生命,或许是人类对于生命本源中圣地的外化形象,足见人类与自然交往中内心殷切的期盼。
泊池前的一棵二级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