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沃尔沃XC Classic论坛 >  歼七的故事(全文更新完毕)

发表于 2017-03-04 16:20    IP属地:未知


检测中的歼-7靶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22    IP属地:未知

歼-7 II
  由于歼-7 I 型飞机并没有能够实现当初所设想的全部改进,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缺陷,因此并不能使部队感到满意。1975 年 6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批准歼-7 I 设计定型时曾提出:“鉴于歼-7 I 型飞机仍未能解决苏联米格-21 飞机本身存在的弹射救生装置不可靠、航程短的问题。要求第三、四、五机部尽快组织力量,抓紧完成改装火箭弹射救生装置、采用涡喷-7 乙型发动机、720 升副油箱和减速伞等四项研制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歼-7 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成都飞机制造厂从 1975 年 7 月开始在歼-7 I 型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的改型工作,解决设计定型时遗留下的主要问题。当时这种改进型被称为歼-7 I 改,后来歼-7 I 改被正式命名为歼-7 II 型,空军后来又改称为歼-7B。1977 年 5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批准了工厂提交的改进方案,同意在歼-7 I 型基础上继续进行四项改进,要求尽快完成研制并定型生产以装备部队。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23    IP属地:未知

  歼-7 II 型飞机延续了歼-7 I 的“六改”方案的改进,实际上是为了完成歼-7 I 所没有完成的改进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弹射救生系统不可靠和不安全的问题。歼-7 原型和歼-7 I 型飞机采用的是原米格-21Ф-13 型的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这种弹射救生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高速飞机在弹射救生时迎面高速气流对飞行员的吹袭伤害问题。在弹射时座舱盖自动扣合在弹射座椅之前,有了座舱盖的阻挡就使飞行员能够避免受到高速迎面气流的吹袭。不过这种弹射救生系统比较复杂,而这种过分复杂的设计反而造成了弹射时的不安全,容易导致救生失败。此外这种弹射方式的低空救生能力也较差,再加上中国飞行员比苏联飞行员的平均坐高要高,座舱盖到飞行员头部之间的距离太近,在弹射时很容易撞到头部而导致伤亡。以至于这种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在中国引进米格-21 之后十余年的五次使用过程中无一弹射成功,造成其中四名飞行员死亡、一名飞行员颈椎骨折导致高位截瘫。因此这种座舱被部队飞行员们称为“活棺材”,不进行改进的话将严重地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24    IP属地:未知


歼-7II 134 号原型机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1    IP属地:未知

  成都飞机制造厂于 1975 年 3 月完成了火箭弹射救生装备和新舱盖的研制方案论证,1977 年 5 月方案正式获得批准。新救生方案将原来的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改为敞开式弹射救生系统,即先抛掉座舱盖之后再进行座椅的弹射。为此座舱盖局部(即飞行员头部所在的地方)加高了 50 毫米,此外还压缩了位于飞行员臀部下面的救生伞包的厚度,以适应中国飞行员坐高尺寸的特点。同时将原座舱盖和风挡合为一体的向前开启方式改为风挡和座舱盖单独分开,前风挡固定在机身上而座舱盖向后上方开启的方式。为了提高弹射救生的可靠性,借鉴歼-6 飞机的火箭弹射座椅研制成果,在座椅下方增加了一个推力为 2,500 公斤的弹射火箭,与改进的三级弹射筒共同组成弹射动力装置。不仅将弹射瞬间作用于人体的过载由原来的 20g 降低为 17g,而且使原静止弹射可以达到的高度由 30 米增加到 120 米左右,并使座椅弹射出舱后具有较佳的运动轨迹。设计了新的两级稳定减速伞,能在不同飞行速度下稳定减速,以保证飞行员在人椅分离器的作用下得以迅速与座椅分离。采用了中央弹射拉环,在应急情况下必须跳伞时,飞行员两手紧握中央拉环用力向上拉,一次拉环即可完成抛盖、弹射、分离等全部程序。弹射时飞行员紧拉中央拉环可以保证有良好的姿势,以防止因机械或气流造成手臂的甩打损伤。弹射完成之后中央拉环则自动脱离座椅,保证了人椅分离时飞行员可以在不松手的情况下使拉环随着飞行员一起离开座椅,避免飞行员由于弹射时的高过载引起意识暂时丧失导致紧抓拉环不放而使人椅无法分离。新的救生降落伞的最低安全开伞高度从原来的 100 米减少到 60 米,从而相应增加了稳定降落时间。救生伞降落伞还采用了双保险开伞器,进一步增加了开伞的安全可靠性。另外还新研制了背式救生包,内装 13 种救生物品,基本上解决了飞行员在海上救生以及通信联络的问题,提高了野外降落后的生存能力。改进后新的弹射救生系统实现了在零高度至升限、250~850 公里/小时的范围内能够安全弹射救生,克服了歼-7 原型和歼-7 I 型飞机弹射成功率差的严重缺陷。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2    IP属地:未知




歼-7II 137 号原型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4    IP属地:未知

  由于这种救生方案使国内第一次采用,为了检验改进的弹射救生系统是否可靠,成都飞机制造厂对弹射火箭、人椅分离器等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共完成了单项试验多达 300 多项,与座椅配套改进的座舱盖也进行了 73 次试验。先后四次在河南兰考弹射座椅试验场进行了 26 次火箭滑车弹射试验,并在西安阎良飞行试验研究所(630 所)利用轰-5 弹射试验机进行了 6 次橡皮假人的空中弹射试验。通过大量的试验工作,终于使新型弹射救生系统最终得以完善。这种弹射救生系统于 1979 年 8 月 31 日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 II 型火箭弹射座椅,代号 HTY-2。该座椅于 1984 年在国外首次应用成功,截至 1985 年中国空军又连续五次应急弹射均获成功,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并且于 1985 年获得国家质量金奖。但 II 型火箭座椅的由于研制周期短,又局限在歼-7 I 的原座舱空间和原弹射座椅结构上进行改进,因而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性能上没有达到零零(即零高度、零速度)弹射的安全救生要求。由于火箭弹射座椅采用臀下坐伞方案,在零高度、零速度条件下弹射时,人椅分离后救生伞绳是靠人体自由下落的速度而被拉直的,因而开伞高度损失比较大,不能保证弹射救生的成功率。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5    IP属地:未知




歼-7II 138 号原型机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5    IP属地:未知


HTY-2 火箭弹射座椅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7    IP属地:未知

  另一个较大的改进是为了提高飞行性能而换装了涡喷-7 乙(02 批)型发动机,涡喷-7 乙是由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在涡喷-7 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改型,两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长度及结构有所不同。涡喷-7 乙采用了高温涡轮和空心涡轮叶片,提高了涡轮前温度,最大推力从 3,900 公斤增加到 4,300 公斤,加力推力从 5,750 公斤增至 6,100 公斤,而耗油率则下降了 2%,发动机的第一次翻修寿命不小于 100 小时,总寿命达到 300 小时。由于涡喷-7 乙发动机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重新设计了加力燃烧室,在增大推力的同时也导致发动机排气温度和壁温随之增高,发动机排气温度由 700 度提高至 800 度,相应的发动机外壁温度也增加了 100 度,这必然造成飞机后机身机体结构及成品附件舱的环境温度普遍升高。而机载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一般都对使用环境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温度下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否则就会因电气或机械等性能明显下降而丧失功能,从而危及飞行安全。而歼-7 飞机是以原苏联米格-21 为原准机的,其装机的成品附件与机身的环境温度原本是与其发动机产生的温度相适应的。但当歼-7 II 换装了涡喷-7 乙型发动机后,带来后机身结构及成品附件舱的环境温度升高对机载成品的正常、安全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个问题在歼-7 I 型“六改”的改进过程中就曾遇到过,当时只能放弃换装发动机。为了解决飞机后机身的高温问题,对飞机的后机身结构及发动机本身都采取了一些隔热降温措施,如更改了后机身高温区某些隔框和蒙皮的材料,在机身的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扩散段处将导风罩由单层改为双层空心结构,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也增加了三段隔热屏,并选用耐热材料等。这些措施初步解决了后机身温度偏高的问题。但由于试验不够充分,并没有能够彻底解决飞机后机身超温问题、因此在部队使用过程中又暴露出不少问题。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