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沃尔沃XC Classic论坛 >  歼七的故事(全文更新完毕)

发表于 2017-03-04 16:42    IP属地:未知




歼-7II 137 号原型机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4    IP属地:未知

  由于这种救生方案使国内第一次采用,为了检验改进的弹射救生系统是否可靠,成都飞机制造厂对弹射火箭、人椅分离器等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共完成了单项试验多达 300 多项,与座椅配套改进的座舱盖也进行了 73 次试验。先后四次在河南兰考弹射座椅试验场进行了 26 次火箭滑车弹射试验,并在西安阎良飞行试验研究所(630 所)利用轰-5 弹射试验机进行了 6 次橡皮假人的空中弹射试验。通过大量的试验工作,终于使新型弹射救生系统最终得以完善。这种弹射救生系统于 1979 年 8 月 31 日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 II 型火箭弹射座椅,代号 HTY-2。该座椅于 1984 年在国外首次应用成功,截至 1985 年中国空军又连续五次应急弹射均获成功,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并且于 1985 年获得国家质量金奖。但 II 型火箭座椅的由于研制周期短,又局限在歼-7 I 的原座舱空间和原弹射座椅结构上进行改进,因而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性能上没有达到零零(即零高度、零速度)弹射的安全救生要求。由于火箭弹射座椅采用臀下坐伞方案,在零高度、零速度条件下弹射时,人椅分离后救生伞绳是靠人体自由下落的速度而被拉直的,因而开伞高度损失比较大,不能保证弹射救生的成功率。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5    IP属地:未知




歼-7II 138 号原型机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5    IP属地:未知


HTY-2 火箭弹射座椅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47    IP属地:未知

  另一个较大的改进是为了提高飞行性能而换装了涡喷-7 乙(02 批)型发动机,涡喷-7 乙是由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在涡喷-7 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改型,两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长度及结构有所不同。涡喷-7 乙采用了高温涡轮和空心涡轮叶片,提高了涡轮前温度,最大推力从 3,900 公斤增加到 4,300 公斤,加力推力从 5,750 公斤增至 6,100 公斤,而耗油率则下降了 2%,发动机的第一次翻修寿命不小于 100 小时,总寿命达到 300 小时。由于涡喷-7 乙发动机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重新设计了加力燃烧室,在增大推力的同时也导致发动机排气温度和壁温随之增高,发动机排气温度由 700 度提高至 800 度,相应的发动机外壁温度也增加了 100 度,这必然造成飞机后机身机体结构及成品附件舱的环境温度普遍升高。而机载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一般都对使用环境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温度下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否则就会因电气或机械等性能明显下降而丧失功能,从而危及飞行安全。而歼-7 飞机是以原苏联米格-21 为原准机的,其装机的成品附件与机身的环境温度原本是与其发动机产生的温度相适应的。但当歼-7 II 换装了涡喷-7 乙型发动机后,带来后机身结构及成品附件舱的环境温度升高对机载成品的正常、安全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个问题在歼-7 I 型“六改”的改进过程中就曾遇到过,当时只能放弃换装发动机。为了解决飞机后机身的高温问题,对飞机的后机身结构及发动机本身都采取了一些隔热降温措施,如更改了后机身高温区某些隔框和蒙皮的材料,在机身的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扩散段处将导风罩由单层改为双层空心结构,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也增加了三段隔热屏,并选用耐热材料等。这些措施初步解决了后机身温度偏高的问题。但由于试验不够充分,并没有能够彻底解决飞机后机身超温问题、因此在部队使用过程中又暴露出不少问题。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50    IP属地:未知

  1991 年 6 月,空军部队发现多架歼-7 II 飞机后机身的蓄压器舱隔热垫被烧焦、烤糊,由此造成了飞机大面积的停飞。为了彻底解决飞机在外场使用中所发现的后机身局部温度高的问题,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原成都飞机制造厂)组织技术力量对飞机后机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测温排故。为了摸清飞机后机身结构的温度分布规律,按测温方案在歼-7 II 飞机上进行相应的测温改装,随后开始实际试飞。试飞中对受发动机热辐射影响的约 20 余项机载成品以及所有飞机操纵系统的拉杆、摇臂、电缆、系统导管等都进行了严格的测温,发现多项机载成品超过了允许使用温度。此外还发现后机身的一些铝质导管的使用温度也远高于材料允许温度,长时间飞行将使导管强度明显下降,严重时可能会发生破裂。试飞前后历时半年时间,共飞行 23 个起落 10 小时 49 分钟,基本摸清了歼-7 II 后机身各处的温度分布情况,为后机身的降温改进设计及外场改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按照后机身结构各种材料和成附件的承温能力,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通过改善通风散热通道,对高温部位采取隔热措施,提高结构材料及成附件的承温能力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后机身成品附件舱的环境温度,保证温度可以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从 1992 年 1 月到 5 月期间,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还派出人员对在空、海军服役的歼-7II 系列飞机全部进行了改装,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间题,使部队的飞机都恢复了正常使用,保证了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隔热降温的措施也于 1992 年 1 月开始在后续批生产的歼-7 飞机上进行了更改,此后在使用中再未出现后机身超温的问题。另外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技术人员还对飞机后机身进行了寿命估算、部件试验和热应力计算分析,证明后机身温度的升高不会影响飞机的结构寿命。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52    IP属地:未知


成都飞机公司歼-7II 生产线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52    IP属地:未知

  除了更改弹射救生系统和换装发动机这两个大的改进外,为了提高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续航时间,根据歼-7 I 加挂 720 升副油箱的试验结果,歼-7 II 型飞机的机身副油箱容积也由原来的 480 升增大为 720 升,增加了飞机的燃油量。加挂 720 升副油箱的改进先后进行了各种试验 19 次,并进行了 4 次与带 480 升副油箱飞机的对比鉴定试飞,共飞行 28 架次,先后在各种飞行状态下投放了 23 个副油箱,证明改进后的副油箱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6:53    IP属地:未知


正在起飞的歼-7E 双机,机腹下是 720 升副油箱,体积明显大于机翼下的 480 升副油箱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7:02    IP属地:未知

  歼-7II 型飞机也延续了歼-7 I 后期型将减速伞舱改为安装在垂尾根部的方式,进一步缩短着陆滑跑距离,同时还有利于前轮使用寿命的提高。减速伞舱上移的设计也相应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飞行鉴定,改进后歼-7II 型飞机的着陆滑跑距离缩短到 800 米以内。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