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来话长,我只能简单讲解一下。
《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个诗中”天保定尔”后面全是商人对天子的祝福,天子当然诗洛阳的周天子;直到“君曰”后面诗天子对商人的祝福,君曰:卜尔,万寿无疆。通常万寿无疆都是赞美君王,反过来从天子口中得到如此祝福,这可是最高礼遇,从诗中也可以看出天子对送行这群人的器重。
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天子在商先王的陵墓前举行祭祀仪式,并祝福商人万寿无疆,寿比南山。这么高的待遇,岂能不效犬马之劳?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是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出处。
南山有人翻译为终南山,牵强附会与理不通,其实并非如此。《诗经·小雅》是一篇“出洛阳记”,天子一言九鼎,所说的南山就是洛阳盆地正南边的山峰,有说是指嵩山,其实非也,万安山是也。与之相对,北山则是指的“邙山”,北邙山是也。
洛阳万安山。
常识是人们已经达成的共识,但常识不一定都是对的,就算是专家学者,违背常识也是错的,中国哪个省份历史最悠久,哪个省份被称为中原或中州?
最早的中国就是洛阳。“中”一直到现在是洛阳或者说河南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因为周公的大本营是洛阳,周朝时也叫“中国”。
孟子:“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这句话是描写大洪水时期洛阳的灾情。中国、中原、中州几乎所有与中有关的词语都是在洛阳诞生的。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周易》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山海经》中有很多词语如果按普通词义理解他和用洛阳话中的词义理解它往往结果不同。
《山海经》中最早的中国多少年前呢?----9000年。没错,就是9000年。
大荒经中的苍龙星象是90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里的天堂、北邙都是指洛阳。“天堂”本出于佛教词语,”出自少林寺六祖慧能禅师的《坛经》,慧能生活在武则天时期,他有幸见到了19世纪末叶之前,矗立在洛阳的这座世界历史上最高大、醉富丽堂皇的建筑---“天堂”,也见到了“天堂”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仿佛眼前一切皆为梦幻泡影。人们南迁苏杭,也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一说。
洛阳天堂。
陕西出土的兵马俑中的铜车马,人们只见其中秦始皇才“驾四”,不可能有更高级别,怀疑古籍诗经(《逸礼.王度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中的“天子驾六”不可信。直到2002年洛阳周王城遗址区发现了一大片车马坑,其中天子的座驾士一车六马,证明“天子驾六”,来洛阳的游客可到此遗址博物馆参观考察。
除此之外,“诸侯驾四”还衍生了一句地道的洛阳话:驾四。意思是说像诸侯一样厉害,就是很厉害的意思。河南其他一些地区也有这么说的,都是衍生出去的。夸赞他人也只能有“驾四”,如果用“驾六”,那就是吹牛逼了。。。
洛阳还有个方言:“不将”(读枪),李白有首诗中“将进酒”将(读枪),洛阳话中“将”有必定、肯定之意,“将进酒”是一定要喝酒,必须喝,“不将”则是不一定。《诗经》中也有多处“将”的用法,例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你一定不要生气呀,不是软绵绵说你不要生气)。
如果把“将”翻译成“请”的话,《诗经》中会有很多内容看的莫名其妙以至惘然不懂。例如
“《诗经·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我将”是我一定要如何如何,不是我请或者请我或即将,现在通常《诗经》的注释中都把将这个字忽略,如果明白洛阳话的含义,就一通百通了。还有《诗经·郑风·将仲子》、《诗经·小雅·无将大车》,知道洛阳话的含义也就望文即懂了。。。
洛阳话就是《诗经》起流传至今亘古不变的中原雅音。无论历来人口如何流动,老洛阳人都不需要改变口音,和其他方言相比,洛阳话最接近古音。
[
本帖最后由 甄洛神 于 2024-5-6 15: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