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4-02-26 08:56 IP属地:未知
D07
作为西部大农村的内地大陆人,吃盐基本上都是吃的井盐,也去自贡参观过盐井,至于海盐,只在超市买过,实地还真没有见到过,所以,今天选择了去看看海盐田
今天前往乐东县莺歌海盐场,看看海盐是咋弄出来的
当天继续阴天,所以出片效果一般哈,但是好处就是不晒,不然就是全程暴晒
莺歌海盐场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在华南地区也是首屈一指。
海南省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县黄流镇金鸡岭,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盐场,同时也是国家食盐定点生产单位,属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下辖子公司,国有中型一类企业,原盐年产量占海南省的80%以上。全场面积3793.33公顷,其中生产面积2980公顷。机械化作业50%,是纳潮、制卤、结晶、堆轮、运输集中式盐场。场区内有专用铁路线27.20千米,与粤海铁路相通。产品有工业盐和食盐,其中食盐有自然晶盐、曰优盐、日晒盐、日晒细盐等。
先参观一下海盐文化馆,了解一下盐场和海盐的历史和知识
各位觉得这个靠谱吗?盐也有陈年更好的说法?
莺歌海盐场建在海山之间,尖峰岭的连绵群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台风云雨,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有充分的光热进行盐业生产。加之这里的海水含盐度高,这样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
翻开莺歌海盐场的场志,此前曾有过两次盐场开发的记载:
日本人侵华时,发现了莺歌海优良的制盐条件,曾大规模勘探并编制了盐场开发计划,要建“东亚第一大盐场”,但留下的资料不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做过闭门造车的方案。但据那些国民党“大员”们考察后的报告说,“此地尚在原始时代,为蛮荒之区,边疆开发,备极艰辛,且冒危险,治安动荡,无法开发”,于是,最终只是在三亚成立了筹备处,开发计划没有实施,更没有实现。
莺歌海人,不光用汗水换来了白花花、亮晶晶的原盐,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莺歌海精神。
当地老百姓说,莺歌海的渔民,是乐东最早接触现代文明的一群人,因为盐场的建设者,带来了渔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东西,比如他们最早地看到了电影,还见到总政歌舞团的演员和演出,见到过董必武、谢觉哉、郭沫若等不同时代一批又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
1962年2月,大诗人郭沫若访莺歌海时,不禁为莺歌海数万亩盐田的壮美景观而激动不已,他挥毫写下了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篇:“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