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路返回到217独库公路,这里延续着那拉提森林牧场的草原风光。因为这片地区属于伊犁河谷东部,气候温暖湿润,云杉生长得特别密集,河岸边也是优质天然的草场。我看到河岸边,不但有牧民的毡房,也有养蜂人搭建的帐篷,这样的生态环境酿出的天山花蜜估计很不错吧。
我觉得这样的地方太适合露营了,海拔不高,森林环抱,溪水潺潺,绿草茵茵,干净无污染......就怕到了旅游旺季车多人多,河谷岸边都是人,打破了这片山谷的平静和美好......突然有点羡慕起岸边的养蜂人,能有一片桃源般的净土,花香鸟语,自由自在,与世无争。呵呵,城里人就是矫情,水泥森林呆惯了,又向往自然森林,或许我们觉得特牛逼的生活,人家觉得很苦逼,这就是围城。
其实,久居都市的现代人无非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倦了、累了,想给自己的内心找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神家园,而眼前的这幅自然美景跟我们印象中的那片桃源极其吻合。
这一段山路比较平缓,两边被郁郁葱葱的森林包围,路边的河水蜿蜒曲折,浸润着周边的一切,真像行走在一个巨大的花园里,感觉确实特别美好。
感觉美好的不只是人,我看那些牛羊在这片肥美的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寻觅着自己的美食,相比养牛场的同类,也算是最幸福的牲畜了。难怪这边的牛羊肉好吃,吃这种天然绿草肯定比吃饲料要好太多,至少心情舒畅,绿色环保。
这时,几个骑马的牧民奔驰而来,驱赶正在吃草的牛群转场。这些牛从河滩上慢悠悠地了爬上了路基,竟然从我的车边摩肩而过,因为路口局促,有些牛的身体蹭到了我的车身......我只能靠在车尾,表现出友好地表情,生怕惊动了这些牛魔王,到时牛角的伺候。
前脚刚送走牛群,又过来一批羊群,真够热闹的。
独库公路往前逐渐离开了这片河谷地带,海拔不断升高,接下来将翻越北天山的第二座支脉——阿吾拉勒山。阿吾拉勒山夹在北面博罗科努山和南面的那拉提山当中,形成两条峡谷,喀什河与巩乃斯河分别流淌其间。阿吾拉勒山的南坡是那拉提草原,北坡是唐布拉草原。
阿吾拉勒山并不是很高,海拔只有三千多米,所以山路比较平缓,并不难走。
翻过达坂,下山的途中再次遇到雷雨云团,而越过一个山头以后,天空又是一片晴朗,天山的天气真是太多变了。
可能天山的北面气温更加低一些,这里山坡上的灌木丛已经露出大片的金黄色,呈现出秋天的味道。
阿吾拉勒山北坡下面流淌着喀什河,河谷里孕育着著名的唐布拉草原。唐布拉和那拉提草原一起,组成中国最美草原之一的伊犁草原,从河谷的315省道一直往西就可以到达伊犁河赛里木湖。
S315省道与独库公路的交汇处正是著名的乔尔玛烈士陵园。从库车过来,沿着独库公路行驶,一天之内就可以跨越雄伟的天山,一路山川壮丽,美景无数,气象万千,没有这条跨越雪山、峡谷、戈壁、草原的公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领略这么壮观的美景,也不可能这么方便地从南疆行驶到北疆。原来从北疆的独山子到南疆的库车,只能绕道乌鲁木齐,要走一千多公里路,独库公路通车以后,两地的里程缩短了五百多公里。
所以,我从内心更加敬佩当年修建这条公路的解放军战士,尤其是这次亲身体验到天山地形的复杂、艰险,而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进驻天山修路的部队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冒着严寒、冰雪的恶劣天气,基本靠血肉之躯在高原绝壁上打通了这条贯穿天山南北的通途,前后有168名战士显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其中128位就长眠在此。我相信每一名行走独库公路的朋友都会来这里祭拜一下这些永驻天山的英灵。
陵园里还有一个纪念馆,详细介绍了当年部队指战员修建独库公路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天山的地质条件确实非常复杂,气候也非常恶劣多变,我看见很多战士都是因为塌方、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和堕崖等事故而壮烈牺牲,大部分烈士的年纪都是20岁出头,最小的才16岁,人生之路刚刚开启,就为国捐躯,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扼腕叹息。看着展板上的那些纪实照片,那些峥嵘岁月和脑子里的天山美景来回切换,让人不由地庆幸和珍惜自己当下的美好,同时更感受到一股民族奋斗的国民精神,那是我们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里快速发展起来的核心基础。基建狂魔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随便叫的。
参观的途中偶然遇见了为战友守灵三十多年的退伍军人陈俊贵。老陈所在的工程兵部队当年被大雪围困,跟随班长等人下山求援,走了几天几夜,所带的二十多个馒头只剩一个,班长把这只馒头和生的希望留给了年纪最小的他,自己和副班长倒在了路上,老陈和另一个战士最后幸运地被当地牧民救了出来。老陈退伍以后,实在不能忘怀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班长,毅然从家乡回到天山脚下为战友守灵,一家人一直坚持到现在。后来有一部电影《守望天山》就是以陈俊贵为原型创作的。老陈虽然后来被评为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获得荣誉无数,但还是坚守着自己的承诺,为参观的游客介绍当年的事迹,带着自己的妻儿与逝去的战友相伴。
参观完纪念馆,我又默默地走进纪念碑后的陵园,看着墓碑上一个个红色的烈士姓名,仿佛看到一张张当年青春洋溢的脸庞。我在几处本家的烈士墓前祭拜了一下,也算是代表内地的亲人带给长眠他乡的英雄一点慰藉,虽然我们不可能相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了你们的丰功伟绩。
乔尔玛是南北向独库公路和东西向乔伊公路(S315)的交汇点,独库公路开通以后,乔尔玛在南北疆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公路枢纽。这里也是独库公路的一个重要补给点,路边设有商店和餐馆,可以在这里进行休息和补给。
乔尔玛所处的喀什河谷地区夹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和阿吾拉勒山之间,周围山势险峻,山谷的乔尔玛草原绿草如茵,我军赫赫有名的尼勒克军马就出产自这块区域。
从乔尔玛的河谷地带一路上山,就将翻越独库公路北天山最后一座山峰——依连哈比尔尕山。这里有独库公路最高的哈希勒根达坂,海拔3400米。由于达坂大部分区域都在雪线以上,这里长年被大雪覆盖,周边冰川密布,只有夏季和初秋才会露出深褐色的沙坡。
哈希勒根达坂是独库公路的重要节点,为了防止雪崩对路过的车辆造成伤害,这里建有一百多米长的防雪长廊,山上滚下的雪浪可以直接翻落到山沟里,不会冲坏公路。
路边的山沟里有很多冰川雪水融化而成的水塘,由于溶解了周边山石中的矿物质,使得水塘显露出色彩斑斓的青绿色,仿佛嵌入的绿宝石。
天山是新疆的水塔,雪山和冰川融化的雪水从高处奔流而下,侵蚀和切割出很多壮观的峡谷。依连哈比尔尕山也不例外,从高处的哈希勒根达坂沿着盘山公路顺势而下,就能看见深V型的奎屯河大峡谷,长长的独库公路缠绕在峡谷的绝壁上,就像一条黑色的巨龙。
奎屯河大峡谷跟麻扎达坂有点像,这里的山体地质岩层非常疏松,山石风化很严重,形成一座座陡峭的沙坡。所以,独库公路除了每年几百次的雪崩,峡谷地段更是塌方和泥石流频发。据说,当年修筑这些盘山公路的时候,因为无法实地测量,设计人员只能凭经验在图纸上标识出虚拟的线路,而施工的战士们也只能根据这些“飞线”在悬崖上生生凿出一条路来,有很多战士因为塌方而壮烈牺牲,可想而知当年施工条件之艰苦和危险。
虽然已经走过了更为艰险的新藏线,不过开车经过这些绝壁公路的时候,还是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
随着海拔的降低,山坡上也渐渐长出黄绿色的灌木,跟贫瘠的山谷增添了一丝生气。
由于这条线路是贯穿天山南北的唯一通道,所以下山的时候频繁遇见赶着牛羊转场的牧民。
而且我发现赶羊的哈萨克一家人都是女性,老母亲也是英姿飒爽,不断骑上山坡驱赶羊群,身手敏捷。
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没脾气,只能朋友一路一起走,摁喇叭也不管用。好在大部分车都是来旅游的,长枪短炮伸出来,只当是就地采风了。
经过无数个弯道,眼前再次变得开阔,我终于翻过了天山,来到了石油之城——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这边附近有个安集海大峡谷,可惜这次时间不够,没有前去打卡。
由于没打算在独山子落脚,所以直接穿城而过。独山子建设得很不错,虽然没有很多高楼大厦,不过看上去比较干净整洁,绿化很好。路过一片居民区,看到楼房的墙面刷成黄色,在树林的映衬下显得特别温馨,有一种回到以前单位大院的感觉,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知道什么原因,连霍高速靠近乌鲁木齐的路段堵车非常厉害,只能提前下高速,绕道环线进城。只打进了藏区以后,还没有遇到如此汹涌的车流,而且路上尘土飞扬更显拥挤,野外单枪匹马惯了,一下子还有点不适应。
好不容易进了城里,由于天色已晚,放弃去大巴扎附近打卡,就在城区外围找了一个进出方便的落脚地。我来新疆已经很多次了,每次在乌鲁木齐都是匆匆而过,从来没好好逛过。乌鲁木齐给我的感觉跟内地北方城市风格比较接近,有些街区比较繁华,应有尽有。不过,如果不到大巴扎等一些旅游景点,还真看不出什么民族特色。
为了迎接国庆,马路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经过十多天高原荒漠的艰苦穿行,突然沉浸在灯火辉煌的热闹街市,竟然有一种重返人间的新奇感觉。我在酒店附近的街道上四处闲逛,竟然没找到民族特色的餐厅,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卖烤包子的店铺,又打烊了,只能在一家面馆随便吃了碗兰州拉面,直到在超市里买了一罐当地特色奶啤,才算满足了一下猎奇的心理。
虽然晚上搞到半夜才入睡,不过第二天一大早就醒来了。可能接下去就是返程了,出来大半个月,心里既有不舍,但又有点倦鸟归巢的念头。跟着车流往城外走,艳阳当空,勾勒出乌鲁木齐高楼林立的天际线。虽然我没去过中亚,估计乌鲁木齐在西域各国当中应该是最现代化的城市,没办法,国力昌盛。呵呵,不知不觉已经被国庆的气氛所感染。
驶上出城的高速,天空中出现一片祥云。这个很奇怪,看过我丙察察游记的朋友大概有印象,我从滇藏回来到了大理也是出现一朵祥云,那是一个“O”型的云。如果大理的云寓意着圆满的话,这两片“=”并行的云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把它比喻为等号的话,那么之前的旅程作为求解的过程,而等号后面就是计算的结果,希望我的旅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保佑我一路平安吧。
出了乌鲁木齐,进入茫茫的戈壁,路况还算不错。路边建了很多风车田,估计戈壁上风沙大,风力资源丰富。有了这些风车作伴,也不觉得太过荒凉。
路上见到不少运车的大卡,很多自驾的驴友在乌鲁木齐把车托运回内地,自己坐飞机回来,可以省力很多。不过,我自己想要有始有终,享受在路上的体验和过程。
经过吐鲁番的时候,看见路边有很多晒葡萄干的“荫房”。这个是当地的特色,一股都为土木结构,平顶,墙壁用土块砌成,留有许多方形花孔,用来通风。荫房内设若干"挂架",用来挂晾葡萄。拥有火焰山的吐鲁番地干物躁,气温很高,凭着从花孔吹进来的热风,经过一个月左右,新鲜葡萄即可风干为葡萄干。这种天然晾制的葡萄干,颜色呈黄绿色半透明状,干韧绵软,甜蜜鲜香。除了吐鲁番,新疆所有其他地方的葡萄干都是太阳晒出来的,只要十天左右,生产速度快,但品质远不如吐鲁番荫房里出来的产品。
由于一路高速,傍晚前很顺利地到达了哈密。进入哈密以后,城市面貌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乌鲁木齐,马路超宽,但建筑没有什么特色。中国的城市设计确实被审美的能力所限制了,千篇一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一样的风格,确实有点小小的失望
少了特色的城市风貌,那就只能找当地风味的美食。正好酒店附近有一家餐厅,供应当地特色的羊肉焖饼子。饭店人气很旺,老板娘在吧台旁边给我硬挤出一个小桌来。虽然点了小份,不过分量真是足,满盆的羊肉合着土豆和胡萝卜一起炖,外面再披上一层薄薄的饼皮,上面撒满葱花......羊肉非常鲜嫩,撕下一块饼皮,沾着浓浓的汤汁放入口中,非常劲道又入味,简直是绝配。
心满意足地离开餐厅,吃得实在太饱,只好再溜达一圈,消化消化,顺便拐到酒店楼下的超市补充点东西。要不说靠山吃山,这里的奶制品真是便宜,以前在上海一直通过某宝订购西域春的酸奶,这里的价格只有网购的一半。
回到酒店,继续运动了好一会,肚子才稍微舒坦点。酒店非常有心,床头插着两面五星红旗,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我这算睡在红旗下,泡在糖水中,幸福感油然而生,当晚睡得特别踏实。
第二天从哈密出来,继续向东行驶,这边的戈壁滩风沙实在太大,遮天蔽日。这一段是进新疆以来最枯燥的行程。想想以前中原大军西征,要穿越这片荒漠地带,实在是非常艰苦。
到了甘肃收费站,这边的规矩是强制休息半小时,以路条为证。也好,趁这个功夫,泡个方便面把午饭解决了。
毕竟是越靠近内地,经济可能越好一些,酒泉的城市面貌显得更加现代。等红灯的时候,看见两个人牵了两条“大犬”从车前经过。定睛一看,原来不是狗,是小马驹,还真是第一回见这么小的马。
由于酒店在新城区,附近没找到什么特色小馆,就随便吃了碗拉面。甘肃的拉面真便宜,才6块钱,不过吃完了还是觉得不甘心,查了一下资料,最后还是打了一辆车去老城区的汉唐美食街。美食街在一个巷子里面,小路两边搭着木制的凉棚,整治得比较干净,人也不多,一路溜达过去,十分得惬意。
一个人也吃不了太多,而且刚刚下去一碗面,所以找了个空座,点上几串羊肉串,就着啤酒逍遥自在。
吃完咸的再吃甜的,这里售卖的手工酿造酸奶不错。酸奶自然发酵,上面结着一层黄色的奶油,醇厚绵柔,奶香浓郁,以前在川西见过藏民的手工酸奶,跟这个有点类似,上面也是一层黄色的奶油,确实比较正宗。
从美食街出来,外面就是鼓楼商业街。有些店铺在搞现场促销,营业员当街跳着街舞活跃气氛,旁边还有模特儿(看着有点像人妖)穿着艳丽的服饰助阵,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这样的场景在上海已经不多见了,内地的商铺还是更热闹些。
不远处的十字路口就是酒泉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酒泉鼓楼最早创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以前是酒泉城东城门,明代以后成为酒泉城中心。鼓楼为三层木结构的塔形楼,雕梁画栋,雄伟壮观。鼓楼下有四门通向东南西北,行人可以从楼中穿行而过。鼓楼四门上分别题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连”(祁连山)、“东迎华岳”(西岳华山)、“西达伊吾”(新疆哈密),16个大字,言简意赅,贴切地标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带的优越形盛。
酒泉附近的名胜古迹很多,如敦煌、嘉峪关等等,这次是穿越新藏,时间有限,只能下次再来深度游了。从酒泉出城的时候,可以远远地看到高耸在天际的祁连山,还真是“南望祁连”。
从酒泉一路向东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夹在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由于南北都被高山阻隔,所以这里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进出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异域的很多文化包括佛教就是从这里传入内地。我突然想到出乌鲁木齐时的那两片祥云,莫非就是指向河西走廊?
海拔四千多米高的祁连山为这个冲积平原提供了宝贵的水源,沿线有着不同于西部戈壁的大片绿洲。
河西走廊沿线除了酒泉,还有张掖、武威,都是我心目已久的地方,只能留待下一次旅程。出了河西走廊,前面就是黄河边的兰州。十年前第一次去西藏回来时也路过兰州,那时候正好碰到沙尘暴,过黄河大桥的时候尘土飞扬,也没怎么领略城市市容,只觉得灰蒙蒙的。这次来到兰州,感觉秋高气爽,黄河大桥用鲜花装点,五星红旗在夕阳下随风飘荡,真是旧貌换新颜,心情特别舒畅。这次选择兰州落脚,还有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兰州喜迎国庆,我特地奢侈了一把,选了一家高级点的酒店,为的是第二天一早能够收看国庆大典。
华灯初上,夜幕下的兰州越发显得繁华。到了兰州不得不去逛兰州夜市,看了地图距离酒店也不太远,就一路溜达过去。到了陌城市,我比较喜欢走街串巷,不一定是商业街,而是普通街区,尤其是老城厢,这样能直观感受一个城市的真实风貌,更加接地气。
知道兰州夜市好像还是因为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当时对羊杂汤什么的还挺向往。虽然很多人说兰州夜市基本是做外地游客生意,本地人去的少。我想大概各地都一样,我平时也很少去上海城隍庙,不过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能有个地儿集中感受一下气氛也是不错的。
跟酒泉的美食街不同,这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整个被掺杂着各种吆喝声的喧闹所笼罩,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夜市的招牌当然是各种鲜切羊肉,大块的鲜切羊肉用铁串子串起来烤,闻起来特别香,不过吃起来也没啥特别,或许我刚从新疆回来,吃多了羊肉,已经有点麻木了。
我还是直奔我的羊杂汤,这里卖羊杂的摊位很多,找了一间干净点的入座。掌柜的把羊肚、羊肝、羊肺、羊肠等下水烫热,加上辣子和蒜末端上桌,味道还不错,不是很膻。大概我对羊肉的味道免疫了,而邻桌一对外地来的情侣明显吃不惯,尝了一口就弃之走人了。嗨,我之美味,人之砒霜,去西部地区旅游,不能吃羊肉那就可惜了。
夜市里最火的就是牛奶鸡蛋醪糟,其实就是把醪糟(上海叫酒酿)放在牛奶中烧开,打入鸡蛋花,撒入葡萄干、枸杞、花生、白糖等,奶和酒酿混合的香气特别开胃,吃完羊肉,来碗醪糟,特别爽口,能去解油腻。
因为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道小吃现在成了夜市最大的招牌,做得摊位特别多。很多摊位也是请了回族的老人来掌勺,跟肯德基爷爷一样成了美食IP,最真宗的就是老马家鸡蛋醪糟,排队的人最多。我实在等不及,老马不行,就来个小马家的,反正味道我觉得应该差不多。
走一路吃一路,还是不能尝遍各个摊位,只恨自己肚子小,最后只能看着琳琅满目的各色美食走过路过了。
第二天国庆,早早起了床,收拾停当守在电视机前。每次国庆阅兵是我的最爱,只不过今年阅兵的音乐从《分列式进行曲》改成了不知道什么行军曲,效果不如以前,但是拿出来的尖端武器还是很振奋人心的。
看完国庆大典,继续启程上路。原本畅通的路况,一下子切换成黄金周停车场模式。
好不容易到了服务区,打个开水还要排很长的队。这哪里是放松,简直是放风。好不容易在西部高原清静了几天,眼前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我又开始想西藏了
临近上海的时候,凑热闹地去了另一个网红服务区——无锡梅村服务区,不为别的,就是奔着无锡小笼包。这个小笼包太甜了,能下得了口的才算是真正喜欢甜食的人。
晚上到了上海,特地拐到了外滩,让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一下这次万里穿越的终点。
这次超长的旅程居然只耗时25天,整个里程13006公里,从中国沿海最东面的上海,一直到中国最西面的新疆,让我感觉好像一下子穿越了数个国度,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甚至还有险象环生的遭遇......以前只是书本上的描述,现在一个个转变成亲身经历,串接起来竟然觉得有点不真实,反差实在太大。想想几天前还在遥远的阿里和新疆,现在又回到繁华的都市,或许只有这样的长途旅行才能给人时空交错的梦幻,用一小段人生来体验这个星球上另一个平行世界,借用一下最近的流行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有人说,干嘛那么艰苦,一个人跑那么远?或许我是用一种孤独的方式来找寻不孤独的地方,让身心获得自由,让疲惫的灵魂能有一处可以寄托的精神故乡。
整理资料和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正巧遇到肺炎疫情,全国人民被迫宅在家里好几个礼拜。此时,我更加体会到人生最宝贵的,除了吃喝,还有自由!呼吸的自由,行走的自由,交流的自由......想去哪去哪!还好,这次坚定走完了新藏穿越之旅,至少在我不能出门的时候,还能拥有一份美好的回忆。岁月短暂,人生无常,值得留点时间,浪费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上......
[
本帖最后由 T-Mike 于 2020-04-07 16: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