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走近陈列馆,我就被大门右边的那组塑像震惊到了,那是中华民族遭受不平等待遇的象征,是一段悲惨的历史~
大门口左边的墙上的浮雕表现的是瑷珲这边的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代劳作生活的场景,谁能想到,随着一纸条约的签订,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归了别人~
我想两侧高低不平的门型造型就象征着那个条约的不平等~
美丽富饶的江东六十四屯,就这样被吞噬了~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说的就是这里~
我们走近展厅开始参观。
瑗珲历史陈列馆,坐落在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签订地--瑗珲新城遗址内,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瑷珲历史陈列馆现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基本陈列《瑗珲历史陈列》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同时拥有五项国家级荣誉的场馆。
1683年,清康熙皇帝渝令修筑瑗珲城。
第二年,任命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瑷珲。
1685年,将军衙门由江东瑗珲迁往江西瑗挥,即今瑷珲。
瑷珲,一度发展成为清代黑龙江沿岸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宣布已征服了贝加尔湖以东、鄂霍茨克海以西地区。
1643年,俄国人第一次侵入黑龙江。
16***,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所有。
1858年中《瑗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包括库页岛,划归俄国。
黑龙江由原来的中国内河、成为界河。
瑗珲,见证并经历了中俄之间过去的历史…
中国历代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
从唐朝开始,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
唐设室韦都督府、黑水州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辽设东京道,金设上京路,元设辽阳行省,明设奴儿干都司,清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理黑龙江流域。
目前公认的中国版图最大的朝代是元朝~
这应该是早期 的界碑。
永宁寺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特林附近黑一碑立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碑额刻“永宁寺记”,碑正面刻汉字30龙江右岸的石崖上,碑有两座。行、每行64字,主要记录了明朝开设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及亦失哈等前两次抵奴儿干巡视的情况,碑阴面以蒙古文、女真文各15行对汉文内容简要翻译;一碑立于1433年(宣德八年),碑额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正面刻汉字30行、每行44字,主要记录了重建永宁寺等情况,碑阴面无字。二碑碑身两侧均用汉、蒙、女真、藏四种文字刻写“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现两碑存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
明朝的版图也不小~
历史来看,清朝是最败家的一个朝代~
这些从黑龙江东岸出土的文物充分说明了那里古代时候都是中国的领土~
瑷珲地区出土的文物(扳指)~
早期的清朝国土面积 并不小~
从十七世纪40年代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原住民族,遭到了俄国哥萨克的严重侵扰。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十七世纪中叶,清政府管辖下黑龙江流域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汉、赫哲、费雅喀和库页等各民族,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生活在瑷珲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服饰~
鄂伦春族的父母纸神像~
有讲解员在讲解,我们借光听听~
1643年,以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等为首的俄国哥萨克武装陆续侵人黑龙江,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清政府意识到俄国侵略的严重情况后,便多次派出军队和当地各族一起,驱逐外敌,捍卫疆土。
在那期间,中俄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事~
为了保卫家园,黑龙江沿岸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进行反抗~
瑷珲地区出土的 清军佩刀~
将军笔下打击侵略者的诗词~
清军那时候就已经有火器了~
瑷珲地区出土的清军的马镫~
清朝初年黑龙江流域军民打击沙俄侵略者的气焰是非常高涨的~
从雅库茨克人侵黑龙江的哥萨克虽被肃清以叶尼塞斯克为基地的俄国军队却在不断东侵尽管遭到清属蒙古、索伦、通古斯各部的抗击他们还是相继占有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强筑局布楚城,重占雅克萨,继续东侵黑龙江。
清政府在多年交涉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武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面对紧张的边境局势,康熙皇帝下谕增兵御敌~
中俄军队仅仅在雅克萨就打了2次~
军民同仇敌忾,共抗强敌~
雅克萨之战的油画~
我们继续向前参观~
那些年,黑龙江流域的军民就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中俄尼布楚谈判和《尼布楚条约》。
清政府经过多年交涉,特别是通过两次雅克萨战争,使得俄国政府终于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
1689年9月,两国全权代表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东至海土地归中国所有。
《尼布楚条约》的大致内容~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现场还原~
《尼布楚条约》中方的主签是索额图~
中俄《尼布楚条约》又称《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于1689年9月7日,有满、拉丁三种文本。
划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为界,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所有。
《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边界示意图~
俄国人是有意思,传教士也参与这么重大的事情,看来信仰在俄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管理。
在约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里,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瑷珲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清政府对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管理的加强。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筑城置官、勘界立碑、设卡巡边、牲丁披甲、编户征税等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的管辖。
设立卡伦,巡防边界~
瑷珲--黑龙江将军和副都统驻地
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谕令修筑瑗珲城。
雅克萨战争中,瑷珲成为清军的前线基地和指挥部。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驻珲的黑龙江将军和副都统,担负起了镇守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国土的重责。
瑗珲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传闻站丁始于康熙,系逆藩吴三桂属下免死发遣,例不准应试服官。惟所授官田,虽有定则,而荒漠散漫,无人勾稽,颇有勤力开拓,以致富饶者。”
自古边塞多骚客~
中俄《瑷珲条约》签订的现场还原~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又-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
1858年和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俄国先后签订了《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两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士地
当沙俄咄咄逼人地攫取中国领土的时候,清廷为镇压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农民起义,竟至东北边境紧张局势于不顾,将东北的入旗兵调往南方,造成东北边防的空虚。
俄国武力逼签《瑷珲条约》。
1858年5月28日,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武力胁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6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定为中俄“共管”。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后中俄边界示意图~
这一章节参观完毕!我们走向下一个展厅~
该咋是咋地,列宁说句公道话~
现在黑河对岸的城市过去叫海兰泡,中国的领土,当年沙皇俄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
这个全景动态展厅用声光的手段还原了那个时期沙皇俄国的暴行~
黑龙江两岸的中国居民被沙皇的军队赶入黑龙江中~
沙皇的暴行令人发指~
黑黑龙江上漂浮着中国居民的遗体~
中国居民的血水染红了黑龙江~
列宁说句公道话~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英特耐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海兰泡惨案半景画以高19.1米,长68.6米的巨型画幅,配以地面塑型、布景和声、光、电多媒体效果,再现了1900年7月发生在黑龙江上的人间惨剧…半景画主要依据俄国人A·B·基尔希纳著《攻克瑗珲》,俄裔美国人乔治·亚历山大·伦森著《俄中战争》日本人石光真清《谍报记》和民国九年版徐希濂主编《瑷玲县志》相关记载创制。画面主创为沈阳军区政治部画家关琦明先生。
1899年秋,中国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光绪26年、庚子年)俄国在参加八国联军进攻京津、镇压义和团的同时,又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单独出兵我国东北。
这是瑷珲县志记载的海兰泡惨案发生的惨状:于二十一日午前十一时钟时,遥望彼岸,俄驱无数华侨,圈围江边,喧声震野,细瞥俄兵,各持刀斧,东砍西劈,断尸粉骨,音震酸鼻。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津;有随浪力拥过者八十余名,赤身露体,昏迷不能作语。
-民国九年版《瑷珲县志》卷八
沙俄的屠刀~
对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至海土地的占有并没有满足俄国对中国的贪欲。
他们在黑龙江左岸刚刚站稳脚跟,便开始越界掠夺我国漠河等地的黄金资源,蚕食我江东六十四屯土地。
1900年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黑龙江上的悲剧”,攻占了我国东北。
《瑷珲条约》签订后不久,俄国便开始越界掠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我国一侧的黄金资源。规模之大竟至于在我国漠河地方建立起了所谓的“热尔图加共和国”。清政府驱逐盗采者后,李金镛重办漠河金矿,以兴利实边。
江东六十四屯分布在精奇里江口以下,至霍尔莫勒津屯之间,是黑龙江左岸最富庶的地区。
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中国人的村落,俄国逼签《瑗珲条约》时不得不对这一地区做出特殊规定仍归中国管理。
但俄国最终还是要吞食这块土地。
海兰泡惨案的民谣,很悲惨~
瑷珲被毁和不屈的边塞人民
奋起反击~
冲锋陷阵~
瑷珲地区出土的清军的扎枪头~
抗击沙俄的队伍也是层出不穷~
抗俄名将——杨凤翔~
瑷珲被毁,情景复原~
1900年8月4日,万余俄军进攻瑗珲。
炮击过后,古城房倒屋塌,俄军涌入了城中:,不能捍卫国土家副都统衙门口的下级官吏已无力回天,准备自刎。一个清兵已是血流满面,奄奄一息,但仍试图拾起钢刀,准备再战。
铁匠师徒,躲在门后,准备迎敌。
母亲抱着被炸死的女儿,欲哭无泪.
老太太抱着丈夫的灵位,与家园同存,视死如归。
手握大刀的铮铮铁汉则集中体现着瑗珲军民誓死保卫家园,与敌拼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好惨烈的情景啊 ~
誓与敌寇共存亡~
母亲的心都碎了,可恨的沙俄侵略者~
苦难深重的黑龙江两岸的人们~
收复失地重建瑷珲。
1902年,中俄两国《交收东三省条约》签订后,黑龙江将军、瑗珲副都统据约与俄国阿穆尔当局进行了多次艰难交涉,要求撤兵、还地。
1907年俄国军队撤回,瑗珲得以收复并重建。
民国时期的瑷珲城~
重建后的瑷珲~
历史不容忘记,血债要用血来偿~
历史不能忘记,不忘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开辟未来。
软弱被人欺,落后要挨打,雄厚的国力、巩固的国防、强大的军队,是捍卫国家主权尊严、领土完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不断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屈辱的历史就像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自强,要奋发,要向上,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会挨打~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了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同时,也为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当下感到幸运,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不忘过去,我祖国 的强大富足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