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沃尔沃XC Classic论坛 >  歼七的故事(全文更新完毕)

发表于 2017-03-04 15:36    IP属地:未知

  而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尚在试制歼-7 飞机的时候,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再度恶化,在和苏联翻脸之后,陷入了与同时要与东方和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尴尬处境,当时周边国际形势越来越对中国不利,国内的指导思想也将国家的“生存与安全”放到了首要的地位上,做出了战争可能会大打早打的判断,据此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把东北和沿海地区的国防工业逐步转移到内陆地区,以防战争突然爆发时毁于敌方的首轮攻击。
       第三机械工业部根据当时的战备要求,决定将歼-7 的生产和改型发展工作转向更安全的大后方,确定由当时已经基本建成的成都飞机制造厂(132 厂)和刚刚开始建设的贵州飞机制造基地(011 基地)下属的飞机制造厂进行生产,其中成都飞机制造厂作为歼-7 飞机的第一复制厂,贵州飞机制造基地为歼-7 飞机的第二复制厂。并由沈阳飞机制造厂对两地进行技术支援,把歼-7 飞机全套的设计图纸、工艺资料以及模线样板、标准样件等工艺装备分批移交给新厂。
       成都飞机制造厂是 1956 年 4 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苏联第二批援建中国航空工业 19 项建设项目的协议开始建设的。1956 年 12 月,国家建委正式批准成都飞机制造厂的厂址设在成都温江黄田坝。1958 年 10 月 18 日工厂正式动工兴建,到 1964 年基本建成。1961 年工厂在基建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对米格-17ПФ 型飞机进行测绘仿制的工作,仿制的米格-17ПФ 飞机后来被命名为歼-5 甲,随后又在歼-5 甲的基础上改型出歼教-5 歼击教练机,初步具备了歼击机批生产的能力。1965 年 6 月,三机部指示成都飞机制造厂在进行歼-5 甲型机批生产和歼教-5 型机改型设计的同时,开展歼-7 型飞机的试制工作,并根据试制的需要开始对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于 1968 年底基本完成,具备了成批生产歼-7 飞机的条件。
       而贵州飞机制造基地则是 1964 年 11 月根据国家建设航空三线的计划在贵州贵阳、安顺地区建设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于 1970 年左右基本建成。由一系列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所、部装厂、总装厂、机载设备厂和其他专业化工厂组成,具备了较完整的歼击机整机、发动机、机载设备配套能力。同期,涡喷-7 发动机也于 1968 年由沈阳发动机制造厂转厂至贵州飞机制造基地下属的黎阳发动机制造厂(460 厂)进行试制,在1970 年开始批量生产。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38    IP属地:未知

  但由于各种原因,成都和贵州两厂迟迟没有能够制造出歼-7 飞机。成都飞机制造厂后于 1968 年转为试制歼-7 的改型机而停止了歼-7 的试制,贵州飞机制造厂则转为试制歼-6III 飞机,而沈阳飞机制造厂则在转厂完成后仅进行了小批生产后就与歼-7“一刀两断”,将其“扫地出门”了,改为试制生产自行研制的歼-8 飞机,这就造成了歼-7 飞机的生产和交付一度中断了,无法实现空军尽快装备的预想。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40    IP属地:未知


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访华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41    IP属地:未知

  在米格-21 和歼-7 飞机刚装备中国空军部队的时候,由于飞行员对这种新飞机的特性不熟悉,不少飞行员认为歼-7 的飞行性能不如当时已经装备部队的歼-6 飞机,为此当时引发了对两种飞机的广泛地争论。这种看法自然会影响到空军装备的决策人员,于是对是否应该大量装备歼-7 飞机也处于犹豫状态。为了进一步摸透歼-7 的飞行性能和正确评价这种飞机的性能,1975 年空军领导机关决定由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完成歼-6、歼-7 两种歼击机的空战对比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进行了水平加速、垂直爬升、水平盘旋等科目的试飞,特别是两种飞机中、低空飞行性能的对比。
       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对两型歼击机进行了大量试飞,飞行试验都是在同样飞行状态、同高度和速度的情况下进行的,试飞结果表明:在水平加速性能方面,中低空、小速度时歼-6 优于歼-7 飞机,但在大速度,特别是 M 数大于 0.95 以后,歼-6 明显不如歼-7 飞机。这是由于歼-7 飞机的细长外形更为适合高速飞行,加上采用了可调的超音速进气道,在接近音速和超音速状态下发动机工作的更好而产生的推力较大。垂直爬升性能方面,两种飞机在低空亚音速状态下的爬升率基本相当,而歼-7 在高空和超音速时的爬升率比歼-6 要大,特别是 M 数大于 1.0 后歼-7 飞机增速快、上升的更高更快。水平盘旋性能方面,由于歼-7 在转弯时,机翼升力小,诱导阻力大,故歼-6 优于歼-7 飞机。此外歼-7 的减速性能较好,在均不带副油箱的情况下的留空时间比歼-6 长。从试飞结果综合分析,两种飞机的性能各有长短,但从大部分性能包线来看歼-7 还是要明显优于歼-6 飞机。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42    IP属地:未知


国产歼-7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43    IP属地:未知


金日成在邓小平的陪同下参观成都飞机制造厂(这个应该是在文革后)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45    IP属地:未知

家族成员
  米格-21 和歼-7 飞机装备部队以后,空军认为飞机的稳定性、操纵性、起飞着陆性能良好,对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比较满意,无线电及其它机载设备也都比以前装备的歼-6 飞机更为先进,是一种较好的飞机,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飞机的一些设计缺陷和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如部队飞行员反映强烈的座舱空间设计参数与中国飞行员人体参数不完全相容,弹射救生系统可靠性差而影响飞行安全。飞机机翼下外挂的两枚空空导弹性能落后而且发射使用限制条件太严,在实战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威力。飞机只装备了一门 30 毫米口径的航空机炮且备弹量又少,导致近战时火力不足。机体内部燃油量太少,飞机的作战留空时间短等。为了满足部队的需求,三机部于 1968 年指示成都飞机制造厂停止歼-7原型的试制,要尽快开始对歼-7 飞机的改进改型,立足首先解决部队提出的这些迫切要求改进的问题。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成都飞机制造厂不断挖掘歼-7 的潜力,从而发展出数十个不同的型号,不但使之成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歼击机,而且成为1980-90年代中国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军用飞机。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49    IP属地:未知

歼-7 自动增稳系统验证机
  歼-7 飞机尽管在中空或低空低速时具有足够的动稳定性,但在高空高速飞行时的动稳定性却不足,容易突然出现“低头”现象,这种绕其重心的俯仰振荡周期往往只有几秒钟。此时飞行员仅靠机械操纵系统来不及推拉驾驶杆转动平尾来消除。这种振荡现象不仅在飞机平飞受扰时产生,而且在正常操纵时也可能会产生,这样必然会影响飞行员操纵飞机甚至危及飞行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飞机作战性能,降低武器射击的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在机械操纵系统中加装自动增稳系统进行增稳。
       1964 年西安飞行控制研究所(618 所)根据当时空军的要求,开始研制 631 型纵向阻尼器,尝试用以改善歼-7 飞机的纵向稳定性。这是一种模拟式单轴自动增稳系统,是国内自行研制的第一套用于增强高空高速飞行时纵向动稳定性的歼击机纵向阻尼系统。631 型纵向阻尼器共生产试验样机 5 部,1970 至 1971 年安装在一架歼-7 飞机上进行了验证试飞,试验结果表明飞机加装纵向阻尼器后能显著地增加短周期模态的阻尼比,纵向稳定性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还存在力反传问题。限于当时的认识,631 型纵向阻尼器只是简单地在原来的操纵系统基础上来弥补飞机自然阻尼的不足,在助力器前面接入阻尼器的舵机,从而导致严重的力反传而使飞机不可控。后来为了排除力反传问题,又在操纵系统杆系中增加一个摩擦阻尼筒,结果又使驾驶杆力过大造成了严重的人激振荡,这种人激振荡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发生将很危险,该现象曾经使试验飞机在着陆时冲出跑道前轮受损。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加装自动增稳系统的试验仅试飞了两个起落后就被迫停止了。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50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50    IP属地:未知

歼-7I
  由于作为歼-7 原型的米格-21Ф-13 飞机是一种高空高速歼击机,偏重于高速飞行和爬升截击性能,而亚音速中、低空加速和盘旋性能并不是很好。而中国空军却恰恰需要执行在战场上空机动飞行进行夺取制空权的战斗,因此歼-7 原型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作战方式需要,为此空军提出了对歼-7 飞机进行改进的要求。1968 年“8.25”会议上,成都飞机制造厂接受了歼-7 改进改型的研制任务。1969 年 3 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发出了《关于歼六及歼七改进改型计划安排的通知》,正式向成都飞机制造厂下达了改进试制的命令。要求歼-7 飞机的改进主要解决弹射跳伞的安全性,增加一门机炮和备弹量,增加飞机的续航时间,改进操纵性和稳定性,缩短着陆滑跑距离,提高发动机的推力、降低耗油量、减轻重量并延长使用寿命等问题。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