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06-11 16:12 IP属地:未知
11/
机翼上面是弧形的,在加工机翼轮廓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弧形的大小应该怎么分配呢,如果要是随意制作的话,好像很难做到两个机翼的相互对称。当我把主机翼轮廓加工完毕之后,我再次拿起图纸开始寻找,看看图纸中是否有我需要的答案。
我的眼睛在立体图上看了好久,上面虽然画的很清楚,但似乎并不具备可操作性。我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周边的小图,试图从中找到答案。也许是看小图看烦了,我盯着小图看了没多久就失去了兴趣,随后放下图纸,把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轮廓也加工完毕了。
今天刚上手就干了这么多活儿,那么只能停手明天再说。晚上睡觉之前我再次看了图纸,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我还是认为那些小图肯定有它们的作用,只是我没有看懂而已。第二天上午我不得不再次面对正在加工中的米格15模型。其实除了机翼之外,机身的弧度也是个问题,所以在无奈之下我不得不再次拿起图纸,我感觉如果不把那些小图看懂,那么我手中的几块木头,即使也能勉强拼成一架飞机,但也一定很难看。
想来想去,还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吧,先挑小图中的大图来分析。我盯着一张稍大的图看,看着看着突然豁然开朗,图中阴影部分好像就是机身的横截面,外面的一圈实线应该就是机身横截面的最大轮廓线。所以在这些小图中有五六个机身横截面的图样。那么我只要在机身相应的位置,按照图中的要求把横截面的轮廓加工出来就行了,而且下面这几张小图都用了一条实线指引,用于指示该图应该出现的位置。
机身形状的问题解决了,我兴奋极了。我接着看其他的小图,居然也立刻水到渠成,因为这些小图,是用于指示水平尾翼与垂直尾翼横截面的。没想到憋了这么久的问题,居然在一瞬间便解决了。我看着手里的图纸,上上下下看了好几遍,在确认全部看懂了之后还是不舍得放下,因为看着图纸我心里就高兴,因为居然会看图了。也许是因为太高兴了,今天什么都不想干了,干脆放假一天。
季老师仅仅给我们上了一节机械识图课,技校就出事了。所以我们的知识范围,也仅限于三视图的基本概念,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张实体飞机的模型图,居然与机械图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是电子管电路向晶体管电路快速过渡的年代。随着无线电杂志对我的日益熏陶,随着外插式与超外插式小型半导体收音机的日益普及。我也陆续开始在无线电杂志中所指引的厂家,开始购买一些半导体套件,在家里进行组装。
记得装过一台五管超外差式收音机,装好之后居然没有任何声音,我立马晕菜了,几乎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查找故障所在。辛亏楼上街坊是个老牌无线电爱好者,那天晚上我捧着电路板找他帮忙,他笑眯眯地说:“先放在这儿吧。”没想到他第二天便告诉我说:“好了啊。”我居然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他随后告诉我说,是输出变压器断路。他把输出变压器拆下来,找到那个断点重新焊接后又把线圈绕上了,随后收音机就响了,就这么简单。
那个年代流行的半导体功放,基本上以推挽电路为主,所以其前级输入与末端输出,都需要用变压器来配合。我看着比拇指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输出变压器,里面的漆包线比头发丝都细啊。我承认我遇到坎坷的时候,仍然缺乏耐心,那个时候我也有万用表,那么当时我怎么没有测量,就把输入变压器和输出变压器都装上了呢?看样子差距不是一点点啊!
在技校随后的几个假期中,我不停地做着各种手工。其中按照无线电杂志的指引,把当时仅仅有些基础概念的简易电子琴电路,改成了具有鼓、板、釵音效的四二、四三与四四拍节奏的电子琴电路,并把它挂在墙上看了半年。我记得又是一个暑假来临的时候,我去北京手风琴厂,软磨硬泡地买了一套手风琴键盘,居然把这套我自己拼起来的电路图,用白色的油漆在单面敷铜板上画了电路图,用三氯化铁腐蚀了电路板,把电子琴做起来了。
完工的那天我调好音高,并在阳台弹了一会儿。发现因为碳膜电阻的阻值,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差异,而造成频率的漂移。所以仅仅玩儿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但是鼓板釵电路与节拍电路的合并还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快慢也能调节。最可惜的是,我当年制作的许多东西,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老尖们扔了,当时我还小,当然是不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夏天我买了负离子发生器的套件。这个套件的升压原理,是用11个无极电容来实现的。我趁着在三厂实习的机会,干私活做了有六十个放电针的极板,放电针用60个不锈钢大头针替代。谁知在第一次通电试机的时候,我不小心碰到了放电板。那个猛烈的电击感受我至今难以忘却。我的胳膊在碰到电极的一瞬间,毫无意识地猛然向后甩去,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居然不知我是谁?我在哪里?
估计至少有两三秒钟以上我是失去任何意识的,全部意识的回归过程大约有三五分钟。辛亏我当时没倒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220伏特的电压经过11倍无极电容增压,我大约在2500伏特左右。辛亏是小功率的升压电路,否则我就不可能写四十年回忆录了。
这个作品也许是最成功的了。完工之后我把它放在老尖的卧室。负离子发生器释放出来的清新味道充满了房间,大概他们用了三年多也不知去向了。
在随后的寒暑假里,我还花了74块钱买了套件做过对讲机。说明书上说通话距离可达1000米以上,但是我组装好之后经过测试,大概才有四五十米。大概三天后我就托人放到菜市口信托商店卖了45块钱。
总之,通过技校的几个寒暑假,使我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中航空知识与无线电杂志,也从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我与汽车四十年 于 2020-6-12 15: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