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到了我跟阿颢分别的时候,他直接返程回拉萨,而我继续我的新藏之旅,今天的目的地是札达的土林和古格王朝遗址。
现在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马路边就能看到成群的藏野驴。藏野驴虽然非常警觉,但见到人并不慌乱,在头驴的带领下在草原上悠闲地寻觅食物,欢跳嬉戏。
从索堆村离开新藏线拐进去札达的县道,这里开始一路上坡,穿行在喜马拉雅山脚的高原台地中。虽然县道已经都是油路,不过由于风化严重,局部路段还是尘土飞扬。
可能这边的山地富含铜、铁等很多矿物质,沿途的山坡呈现出红、黄、褐等各种颜色,偶尔有块不大的水塘,犹如绿松石一般点缀其间,这样的配色让我联想起藏族妇女的头饰,藏式风尚的搭配跟自然界和谐辉映。
当我翻过阿依拉山达坂以后,看到路边出现很多玛尼堆,再眺望远处的山坡,褶皱的土林延绵不绝。
这里原本是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把湖床抬了起来,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形成特殊的地貌。每一个地层好像一条年轮,每一个褶皱就好像一条皱纹,向人们宣示着年代的久远。
湖底岩层经过长久的水流冲刷和风化,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雕刻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些土林乍一看好像人工建造的城堡和碉楼,很难相信这是自然所为。当我经过这些远古遗迹的时候,好像游走在古埃及的王城之中。
开着车穿越在土林城堡的山谷里,那些形态多样的山壁,好像古埃及巨大的法老雕塑,远远地注视着你,那些石像昂然矗立,呼之欲出......
忽然,远处一片白云飘来,仿佛天上的仙女亲吻着大地上躺着的王子......西藏的风景有时候就是这样神奇,不经意间带给你超越日常的景象,宛若置身于仙境中,梦游一个奇幻无比的世界。
穿过奇幻的土林,前面出现一条宽阔的河谷,那就是象泉河。别看象泉河貌不惊人,却是一条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神山冈仁波齐峰的西坡,横穿札达县以后,流入印度,成为印度苏特里日河的源头,然后继续延伸到巴基斯坦境内,在卡拉奇附近汇入印度洋。
说起象泉河,不得不再次提到神山冈仁波齐在这片亚洲大陆的地位。冈仁波齐是几个水系的分水岭:西北方是印度河上游的狮泉河,西南方是象泉河,南方的孔雀河是恒河的源头之一,东方是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马泉河水系。可见,印度次大陆的很多水系源头都在冈仁波齐周围的区域,因此,印度次大陆产生的宗教及受其影响的宗教,就把冈仁波齐看做百川之源和世界中心。
离札达县城一百公里左右的象泉河上游河畔还有一处古象雄都城遗址——穹窿银城,它是内象雄的中心,也是西藏历史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这次的行程当中,已经拜访过外象雄中心——丁青孜珠山,中象雄中心——尼玛当惹雍错穹窿山,不过由于时间有限,这次没能前去内象雄中心实地参观,有点小遗憾。
札达县城就坐落在象泉河畔的岸边高地上,因为没有打算在札达县城住宿,所以直接穿城而过。
这次来札达,除了土林之外,就是参观种草已久的古格王朝遗址。几乎每一个到阿里的游客都会来参观这个悲剧王朝的遗址。我特地下午时分赶到离开札达县城15公里外的古格王朝遗址,一方面从冈仁波齐出发,路上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赶路和欣赏土林风光;另一方面,下午晚些时候到,可以利用斜下的夕阳拍摄更为精彩的照片。当然,如果有耐心和毅力,还可以拍摄古城落日美景,不过,你务必要赶在晚上9点遗址关门之前下山出来,或者等工作人员离开后使用无人机(这里貌似禁止使用无人机)。
现在古格王朝遗址必须要换乘景点的电瓶车上山,自驾车必须停在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其实,如果不赶时间的话,可以从一条小路走上山,还能有机会免门票,嘘......我因为想看遗址内的壁画,担心过了开放时间,还是买了联票上山。从游客接待中心开到山上的遗址大概2、3公里的样子,呵呵,又多了一条创收的内容。
从游客下车的地方走上去还有两百米的土路,当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跨入遗址城堡山门的时候,被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叫住,“想听导游讲解吗?我们拼个团”。原来那个男人好像是武汉什么大学的老师,带着几个学生过来参观。现在遗址内几个殿堂平时都是锁着的,要进入参观,必须要付给工作人员讲解费才能开门。武汉老师正在征集拼团的人,这样可以分担费用,正巧被我撞上了......你找对人了,我正要参观那些壁画,不讲解我还真不太了解里面的道道。
古格王国遗址并不都是印象中的残垣破壁,至今仍然完好保留了几座当时的建筑,其中包括:山顶上突兀而出的坛城殿、山坡台上两相辉映的红庙和白庙、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高耸的佛塔,这些风韵犹存的建筑古迹在荒芜的城堡遗址中显得格外醒目。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殿堂内部大多保留了几百年前的壁画,让我们能够一睹先人创作的艺术,同时领略其中包含的宗教、历史与文化内容。另外,很多人去了古格王朝遗址没有找到干尸洞,其实干尸洞不在遗址城堡里面,而是在城堡山脚下河谷边的山壁上。
走进古格王朝遗址的山门,台阶之上第一个佛殿就是度母殿。度母殿是红色的藏式建筑,规模较小,门廊的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壁画。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进入之后,只见昏暗的殿内折射出金色的线条,原来墙壁上的度母像用金粉装饰,色彩艳丽,熠熠生辉。据说这些颜料都是当时的画匠采用当地的矿物质制作而成,历经几百年仍不褪色,而后来修复部分采用的颜料却更早地淡去了色彩,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创造力。由于工作人员叮嘱不要拍照,没有留下纪念,不过从门廊壁画的色彩可以看出这些壁画的美丽。
从度母殿出来,转去旁边第二所殿堂是“白殿”。白殿又叫“拉康咖布”,因为墙面涂成白色,被称为“白殿”,它是古格王城建筑当中比较早的一座建筑,除了壁画以外,里面还有非常多的泥塑作品。无论是壁画还是泥塑作品,都可以堪称艺术史上的杰作。
白殿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殿里有36根榫卯结构的柱子来支撑殿顶,每根柱子顶端有镀金的佛像,站在门口能同时看到36根柱子,但每根柱子都不遮挡其它柱子。大殿的最里端原来供奉着佛主的坐像,其头顶上方开有一处天窗,室外的光线透过天窗映射到佛主身上,仿佛菩萨显灵,在黑暗的大殿中更加凸显出佛主的光芒。可惜的是,原来那尊塑像后来动乱时被破坏了。因为室内不能拍照,我站在门外匆忙记录了一下当时的场景。白殿平时也是大门紧锁,只有工作人员带领才能参观。
白殿壁画在遗址中历史最悠久,其风格凸显了当时供养人对于在视觉呈现上与旧古格王国之藏西风格绘画建立起联系的期待。这里所绘的人物特征,背景装饰皆采用了鲜明的早期藏西风格元素以强调与旧古格王国的连结,色彩的使用也限制在以红色与蓝色为主。
壁画中各人物描绘采用了显著的藏西风格特征,诸如细长的双眼,与鼻翼同宽并带有朱红色点缀的小嘴,修长呈现V字的躯干与流畅的肌肉线条,肚脐部位十字型的肌肉纹路等。而菩萨周围的供养天神绘像的神态或许最能表现出白殿绘画与其源流喀什米尔美学的关联。其中的女性神祇身段婀娜生动,双乳浑圆,腰部纤细而四肢修长,呈现出富有韵律感的曲线。因为古格王朝地处西藏和中亚的节点,其画风也受到中亚甚至希腊艺术的影响。
从白殿出来再往上走就是规模相似的另一座重要的佛教殿堂——红殿。红殿又叫“拉康布玛”,布玛就是红色的意思,因为它的外墙是红色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叫做“红殿”。佛殿飞檐和梁柱上饰有类似狮子、大象、马、孔雀等动物形象,这些装饰都是从以冈仁波齐为主峰的冈底斯山脉分流出来的河流命名的,它们分别是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藏民称这四条河为神水,同时这四条河也是印度河上游最主要的河流,凸显出阿里地区作为西藏和印度宗教圣地的特殊地位。红殿的大门也采用精美的木雕花纹装饰,两扇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厚重门板上雕刻着藏文的六字箴言。
走进红殿,发现幽暗的殿内显得有些破败,大殿当中原先供奉佛像的底座已经坍塌,杂乱的土堆上却安放着一颗佛头像,是当年佛像的遗留物,据说里面还混合有一些圣物。相比残缺的塑像和基台,红殿的壁画虽然部分遭受损坏,但还是依然生动艳丽。
红殿壁画大约完成于十五世纪末期,年代上比白殿的壁画要晚一些,其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相较于较为早期的白殿壁画,红殿壁画采用了更重的墨彩,装饰风格上呈现了更加简约化的趋势。而整个壁画所采用的主要色调也是红色,和我们之前看到采用主色调为蓝色的白殿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整个画面内容宏大、富丽、隆重,表现出一种自信与气派。红殿的壁画吸收了印度、尼迫尔和西域等多个艺术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红殿壁画当中的这些塑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头较小,四肢修长,身体显得比较大,使佛和神的造型显得更加伟岸。这些壁画人物的线条非常流畅,韵律美十足。
红殿壁画除了表现菩萨形象之外,更难得的是还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年一些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42年古格王子菩提光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阿底峡本是印度一个小国王子,后出家成为佛学大师,因被古格王子智光的诚意打动来到西藏,先是在阿里古格托林寺弘法,后被仲喀巴大师请去桑耶寺。阿底峡是藏族佛教后弘期的主要代表,其创建的佛学教义后来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理论基础。)画中贵族、僧众等端坐一旁,聆听大师讲经传道,旁边有人击鼓吹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壁画虽时隔数百年,色泽仍很鲜艳,是西藏艺术杰作中极其珍贵的明珠。
由于时间关系,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三个佛殿之后就关门下班了,我也庆幸赶上了这一波,否则千里迢迢赶到这里,没有看到最珍贵的历史遗迹肯定是非常遗憾的。
从红殿出来,下一个目标就是山顶的王城。从这里再往上走,道路变得有些逼仄,沿途的山壁上布满了蜂巢般的洞窟。有些洞窟非常低矮,不过里面却用土砖隔成了不同的活动空间。这些洞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半山腰以下的洞窟大多住着奴隶和穷困的平民,这些人平日里在野外劳动,并为王公贵族提供相应的服务,他们是古格王朝最底层的族群。
顺着台阶继续往上走,来到了位于山腰地带一片残墙断壁的区域,虽然风化严重,不过也能看出当年楼阁相连的宏伟气势。这里属于更高的社会阶层,住的大多是富人和僧侣。
走过这些残垣断壁,半山腰出现了一处较为开阔的小广场,广场边的城墙罕见地使用了此处少见的石头。据说,因山顶的古格王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当年拉达克军队久攻不下,然后驱使古格的臣民从远处搬运石头过来搭建高台,想利用这个高台来攻打山顶的王宫。古格国王赤扎西扎巴德不忍自己的臣民被持续折磨和虐待,毅然决定开门投降......于是,当年未曾完工的石墙成为了展现当年那场残酷战争残存的印记。
从历史的遐想中回过神来,我看见旁边一位身背单反的老年游客,于是想找他帮忙拍个到此一游照,发现对方居然也来自上海。老乡见老乡,两眼闪金光......哈哈哈,老人佩服我说一个人开这么远,我说一个人太累了,老天保佑没让我开沟里去......“我就开沟里去了”此时老人身边的一位中年人凑过来说了一声。什么?你们开沟里去了?原来两人搭档从上海自驾过来,开到林芝的时候,因为开车的中年搭档长途驾驶打瞌睡,等醒过来已经撞树上了......还好命大,车坏了,人没事,两个人心态真好,到了拉萨把车托运回去,租了一辆霸道继续前进。现在轮到佩服的该是我,这把年纪还能有如此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真不容易。
再往上走就是山顶的古格王城,那是以前王室贵族生活的地方。但是必须要经过一条垂直往上的狭窄暗道,最窄的地方只能荣一个人通过,而且还必须弯下腰来,这也是通往山顶的唯一通道。难怪当年拉达克人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法攻占山顶的王城,这个防御结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通道的尽头有一扇门,是王城的唯一出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钻出暗道的门,眼前顿时开阔了一点,这片山顶区域以前只有古格的王公贵族才能进入。山顶的建筑大概有五六十座,主要集中在北部,除了红色的坛城殿以及后来修缮的白色小屋外,基本都已经坍塌。
走在断壁残垣的废墟之间,我想象着当年王公和仆人穿梭来往的热闹场景,那是怎样一副祥和得到景象......站在山顶最高处的一间没有屋顶的殿堂门口,围墙比周围的建筑更加高大,貌似国王居住的地方。建筑四周一片寂静,当年的盛况已经烟消云散,此时除了我自己活动的身影,只有呼啸而过的寒风,人在时空的长河里渺小得如同地上的一颗沙砾。感受这些历史遗迹的好处之一就是,你忽然觉得自己身外的一切都不太那么重要了,而活在当下是你唯一感到庆幸的事情。
从遗址山门到达山顶的王城大概有300多米高,有个以前来过的朋友说爬到山顶半条命去了,毕竟这里海拔将近四千米。不过,我觉得能走的话还是要爬到山顶,因为这是除了佛殿壁画之外,遗址建筑最精华的部分。整个山顶的王室建筑如同布达拉宫一样,是古代西藏宗山建筑的代表作,将寺院、城堡建筑和山形地势融为一体,形成功能完备、防御结构体系完善的建筑群落,四周全是悬崖峭壁,险不可攀,易守难攻,气势宏伟。
立于坛城殿旁的峭壁之上,纵览全城,东西两侧干涸的河谷、南部开阔的土林以及象泉河全都尽收眼底。
王城的四周大部分没有围栏,让人有俯瞰大地、指点江山的冲动。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差点被吹下山谷,不由的一阵心悸......还好,身体重心最后一刻扳了回来,否则就英雄变狗熊了。
由于古格遗址所处的地方比较干旱,据说山脚下的河道是当时古格人特地从象泉河开挖引入的,而且山顶有一条暗道可以直通山脚来取水,我想也是,如果没有取水的措施,拉达克人久违之下,国王不可能坚持这么久。只不过山上地道纵横,洞窟遍布,这条直通山下的暗道在哪里无人可知。
穿过这片建筑群继续往里走,靠近山顶南部的区域除了几个高起的土坡之外,还有一处面积约两百多平方米的大厅残迹,屋顶已经消失,只剩下周围一圈残壁。这里是城堡建筑中最大的空间,看起来这里好像是王室用来议事的大厅,厅内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处理过的,显得较为平整。不过,据说有专家分析了土壤后,发现其地表土层中含有大量马粪和马匹鬃毛,这里很有可能曾是王室的马厩。然而这样的地势结构,那些马怎么能轻松上下山呢?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眼看夕阳西下,天色暗沉下来,山顶上的游人逐渐稀少,我也顺着来时的山路往回走。忽然想到山下遇见的那个武汉老师说,山顶上坛城殿附近有一条暗道可以直接下山......不知道哪根脑筋搭起来了,好奇心居然驱使我去探寻这条线路,哪成想,刚才还是美妙的博物馆奇妙记,接下去演变成了古堡惊魂历险记。于是我离开常规的主通道,翻入东北坡的废墟中搜寻起来。此时,太阳开始落下,北坡空无一人,山谷里冷风嗖嗖,气氛显得有点阴森。
打起精神在废墟的巷子里拐弯抹角地搜寻着,好不容易在一个半人高的土堆旁发现了地道的入口。低头朝下面张望了一下,目光所及之处有十多米深,下面黑咕隆咚的,不知道通往何处。强烈的好奇心让我不假思索地一头钻了进去......
曲着身子慢慢下到拐弯处,还是没有到底,脚下是一条更深的台阶通道,好在下面不黑,有点亮光,于是继续往下移动。
果然,下到底部一个略微局促的平台时,有一个一米左右高的洞口,洞口外面就是悬崖绝壁,可以看见古堡下面的山谷。借着洞口照进的光,我继续朝里面摸索着......里面是一个更大一些的洞窟,四周不同位置有五六个洞口通向漆黑的深处。我只能随机选择一个继续朝里走......这时,漆黑的深处好像有一丝亮的东西一闪而过,感觉像是一个人影,我靠,莫非我撞鬼了吧......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高反产生的幻觉,还是有人故意在里面折腾,我大叫了一下,除了回声,没有任何回应,黑暗的山洞里死一般的沉静。此时,我回头看了一下,七拐八绕的,像迷宫一样,竟然不知道哪一个是我进来的路。我一下子心跳加速,毕竟这神秘的古堡下面只有我一个人,而且现在已经过了开放时间,山上也没什么人,万一出不去那就惨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只能在这阴森恐怖的山洞里缅怀先人了。
我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深吸一口气,然后借着外面泛进来的微弱光线仔细观察这地面的情况,因为地面都是土,应该有来时的脚印。我左拐右拐寻找着来路,总算回到原来的洞窟,也看到了开在悬崖的那个透光的洞口......此时我也顾不得拍照留念了,赶紧抓起铁索连滚带爬地攀了上去。当我重新回到山顶的地面,一颗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
回来重新查了资料,没有发现这条地道通往山下,或许是武汉老师误传了,反正我没找到。这个地方据说是国王的冬宫,下面是一连串的地穴式洞窟,洞中有洞,颇为复杂。不过,我觉得国王有房子不住,住在几十米深的山洞里,而且入口的地方狭小憋屈,毫不起眼,根本不像是让王室贵族长待的地方,这个假设应该不成立。我个人觉得这下面可能是一个储藏室,也可能是一条暗道,便于国王遇到危险的时候方便转移......不管怎样,古格的王城遗址确实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历史的神秘和穿越时空的遐想。
此时将近晚上八点,城堡内的游客早已散去,寂寞的废墟显得更加荒凉。不过,站在山脚回望,残阳如血,落日最后的余晖洒在高耸的城堡上,反而呈现出一种昔日的悲壮和辉煌。
我快步走出山门,想赶上景区接送的班车。不过,这时候工作人员早已下班,班车也停止接送。我看到山门外停车场还站着两女一男三个人,好像也是在等车。这三个人都是在拉萨拼的车,原来不认识。那唯一的男人貌似没有半点英雄气概,也不主动想办法,让两个女孩子到处打电话联系。看见我过来,居然让我帮他拍照,而且不同姿势一张又一张,搞个没完,也不说谢谢,好像我是他随从一样,真没见过这样的,我也不好意思发作,但心里特不是滋味。
两个女孩打完电话跟我说不行,没车上来接。好在我问过客栈老板,知道有一条小路可以回到景区门口,而且还经过河谷里的藏尸洞,正好一举两得。于是,我跟大家说了我的办法,招呼大家跟着我朝山下的河谷走去。
走到沟底的时候,光线暗了下来。我们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走。到了藏尸洞的时候,我顺着台阶上去看了一眼,里面黑乎乎的,貌似有些残破的骸骨,还有人往里面仍了一些钱币......阿弥陀佛,但愿这些几百年的冤魂能够得到安息。出于尊重先人,我没有拍照,简单看了一眼就下来了,然后招呼已经走到前面去的那几个人要不要去看藏尸洞,他们几个走在前面也没出声,估计只想着往回走。等我们走到景区大门的时候,我再问了一声为什么不去看藏尸洞?那几个这才恍然大悟,你原来叫我们看的就是藏尸洞啊?! 还以为是个普通洞窟......算了,留个遗憾吧,不看也没关系,也让人家清静清静。
因为本就计划住在古格遗址边的扎不让村,不回札达县城,所以在停车场附近就近找了家客栈住下。我觉得去参观古格遗址住在扎不让村更合适,这里的住宿条件还不错,有电有水,房间也比较干净,性价比高。另外,如果想拍古格城堡的夕阳照片,下午晚一些时间去,可以待到晚上八九点钟,工作人员七点就下班了,那时候可以飞无人机,而且落日的时间刚好。那样的话,住扎不让村更合适。
累了一天,回到客栈安顿好以后也不高兴出去溜达了,泡碗自热火锅压压惊,明天继续向西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