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08-31 22:38 IP属地:未知
后院(后陵),又称第四院,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类北京故宫的御花园。明胡缵宗有《与赵太史见易亭小坐》诗,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为体现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创庙时,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设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庙前又置大片庙地,有“负山带河”之说。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明末兵燹不断,于是筑小西关城环围庙宇及附郭居民,伏羲庙后院和天靖山割裂。以后逐渐荒废。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铉主持重修伏羲庙时,院中的亭、池、桥已不复见,亦未完全恢复,只是在庙西北余地,种花构亭,以供游憩。民国时人称“后陵”,认为是归葬伏羲的地方。院内杂草丛生,大蛇屡见,人迹罕至。民国28年(1939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之后,在院内修建工房等。1955年天水师范学校迁入之后,又在这片空地上修建教室等。1970年后归部队使用,2002年正式退还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