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四川论坛 >  2024暑假游之三 三门峡市自驾游 (超多图)

发表于 2024-09-10 11:46    IP属地:未知

虢国墓地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墓地南北长590米,东西宽550米,占地32.45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10.15万平方米。自1956年发现至今,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探明各类墓葬(含车马坑和祭祀坑)500余座,它们依墓主身份高低从北向南各自成组,依次排列。依各墓葬的排列情况,大致将墓葬分为八组,其中第一、二、三组墓葬分布在南区,第四组~第八组分布在北区,主要是国君及高级贵族墓葬。虢国博物馆馆区是在第四、五、七、八组墓葬范围内圈立围墙建立起来的。
此区域内除压在民居之下的墓葬外,已探明有197座大中小型墓葬、车马坑与祭祀坑。20世纪90年代发掘了18座墓葬、4座车马坑和2座马坑,出土文物2万余件。
除博物馆展厅原状展出了虢季墓及三座车马坑遗址外,其余的墓葬都已回填,并通过绿化对遗址区进行原状保存。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0 19:41    IP属地:未知

仰韶文化博物馆,本来这个应该是三门峡参观博物馆的一个重点
但是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说博物馆在闭馆提升改造,貌似没有开
然后又搜不到具体开的时间,打博物馆留的电话,也是没有人接听
既然这样,只有死马当活马医
跟娃商量,去碰下运气,开了就看,没开就去河对岸山西运城的关帝庙看看,反正是自己开车,行程自由
仰韶文化博物馆在渑池县的仰韶村,不在城里面,交通不是很方便,自驾才是正道
从三门峡市区,跟到导航经过高速、县城区道路、县道、乡道、村道前往
当看到一个T型路况的这个石头,就说明马上到了
右转,再开几百米
看到这个石头,就到了
果然还在升级打造
左边就是博物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0 20:05    IP属地:未知

本来打算撤退了的
但是想到来都来了,还是看看,是不是能看点啥
事实证明没走是对的
因为在升级打造,所以还没开始运营,也不存在收费问题,而且公园能进去看,除了博物馆里面还在布展,外面基本上都搞好了
相当于看了遗址公园的室外部分
博物馆门口有很多电瓶观光车,且来的路上看到离这里5、6公里的地方修了一个大型游客中心,大概率以后自己车子是开不进来的,必须花钱坐观光车摆渡了
土黄色的粗粝路面铺陈,暗红色月牙纹陶罐图案跃然其上。远望去,仰韶文化博物馆在习习夏风中矗立,光影通透的形体如巨大的时光卷轴,阳光勾勒着“百年考古”雕塑墙的轮廓,长106米、最高处达4.5米的主题雕塑群,厚重而瑰魅。
从左至右,依次为:安志敏、夏鼐、袁复礼、安特生
安志敏(1924-2005),中国著名考古学家。1985年荣获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称号。新中国考古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1951年,随夏鼐先生对仰韶村附近遗址进行调查,并对仰韶遗址进行试掘。1955年10月,主持对庙底沟遗址的发掘,确立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揭示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发展继承关系。
夏鼐(1910-1985),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51年,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仰韶及其周围遗址的调查和仰韶遗址的试掘,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袁复礼(1893-1987),中国地质学家、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考古学家。1921年,随安特生对仰韶村遗址进行发掘,主持测绘工作,对中国考古学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瑞典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主持对仰韶村遗地的发掘,确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一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第一页。该发据是现代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 本帖最后由 tynp 于 2024-09-10 20:19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0 20:15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0 20:15    IP属地:未知

因为是在打造升级,又因为天气很热且是中午2点过,基本上看不到施工的工人
我去博物馆那边乱转了一下,里面躺了一屋的工人在休息睡觉
于是,我们自己开起车子在公园里面转了一下
竟然开到了安特生旧居,这个小院子这里
绿树掩映着一座豫西传统民居,前房后窑坐北朝南,与东西厢房围合形成了40平方米的院落。
沧海桑田,改变了时光。渑池仰韶村,满目青青的田野间,看得见树绿,闻得见花香,听得到鸟鸣,这里早已不只是一个传统文化村落,这里就是百年中国现代考古的起点。
  以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开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几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薪火相传,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构建起史前考古的时空框架,揭示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延续无断的文化谱系,极大地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
  凭将一掬以观沧海,足可感念累世风采。百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让这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连缀起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这里,记录着千年之外的时光;
  这里,让我们看见闪闪的过往。
  漫漫百年中国现代考古路,仰韶村遗址是起点,也是圣地。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0 20:21    IP属地:未知

从安特生旧居返回,中间还有一个广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0 20:28    IP属地:未知

广场旁边应该就是遗址公园户外区的主要部分
有第一、二、三、四次发掘点的实地展示
第一次考古发掘点
第二次考古发掘点
第三次考古发掘点
超爆晒,确实太热了
我们这么耐晒的,都把伞打起来了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1 10:09    IP属地:未知

D04 庙底沟博物馆、三门峡博物馆+转战返程西安逛一下永兴坊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就建在三门峡市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内,2021年10月17日正式开馆。其基本陈列《花开中国》,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庙底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历程、文化面貌及其重要影响,从而揭示庙底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脉地位,构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
新中国第一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庙底沟与三里桥》中指出:“以庙底沟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确有它自己的特征。而代表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很像是从仰韶到龙山的一种过渡阶段。在分布上也相当广泛,因此我们暂称它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实证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绵延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青龙涧河南岸的二层台地上。1953 年的一天,考古学家安志敏率队到河南陕县开展调查。当他们乘坐的火车路过庙底沟时,铁道路沟两壁露出的灰层及灰坑引起了安志敏的注意。凭借专业人士的敏感,他认为这里有古代遗址的埋藏。也因为这一眼,让深埋于地下 6000 余年的庙底沟遗址重见天日,曾经前所未有的彩陶时代再次惊艳中原。
多年以后,2002 年,配合城市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又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进驻庙底沟遗址,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出土的遗迹遗物也极其丰富。
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镂空花饰的巨型穹顶在阳光下通透晶莹,若幻若真,给人留下浑然浩渺的时空感受。“博物馆大厅穹顶的纹饰,来源于庙底沟时期的代表性纹饰——花瓣纹。”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向四方播散,向西影响到甘青,向北辐射到东北,向东扩散到黄河下游,向南则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
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一般认为约当公元前 4000 年至前 3300 年。这个时间,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圈开始形成的时代。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它拥有同时期最先进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和璀璨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彩陶因子,以强劲之势影响到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地区,促进了当地史前文化的发展甚至转型。其辐射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构建起了文化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由彩陶向周边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长江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所以庙底沟彩陶是最初的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最亮丽的标志。
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说:“庙底沟彩陶很厉害,影响很广泛,其他地区只要有彩陶就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他认为,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就好比花心,山东、燕辽、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区好比内圈花瓣,闽台、粤桂、滇、康藏、新疆、内蒙、东北等文化区,好比是外围花瓣。这样,整个中国就好像一个三重结构的重瓣花朵,因此可以保持中华文明五千年持续发展而不中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1 10:13    IP属地:未知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一器一绘,每件陶器的图案均不相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它的创造者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潮流达人”。在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残缺的陶片被重新组合,展现在世人面前,呈现着历史的千姿百态,那些丰富多样的花纹昭示了这一文化的独特魅力。确实,庙底沟的“花”有着丰赡的意蕴。在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不少学者认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在这个意义上,庙底沟文化又建构起了以其文化特质为主色的庙底沟时代。
与庙底沟文化时间上大体相当的,东方有大汶口文化,东北地区有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严文明先生将这些文化细做比较之后,指出庙底沟文化是一个“务实进取”的文化,它“强调军权和王权,讲究气派(如大型房屋和大型墓葬)却不尚浮华”。
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一般认为约当公元前 4000 年至前 3300 年。这个时间,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圈开始形成的时代。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它拥有同时期最先进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和璀璨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彩陶因子,以强劲之势影响到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地区,促进了当地史前文化的发展甚至转型。其辐射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构建起了文化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由彩陶向周边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长江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所以庙底沟彩陶是最初的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最亮丽的标志。
现有的证据可以表明,在公元前 3500 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与其相互作用的文化圈里面的几个考古学文化,都已经走上了社会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它们彼此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文化越来越趋同;另一方面,其内部的社会却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分层。这种分化虽然还没有达到石峁、陶寺等青铜文明早期都邑的水平,但距古史所谓的“万国”时代已经不远了。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庙底沟时代已经出现了早期中国的第一缕文明曙光。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09-11 10:19    IP属地:未知

这个馆的厉害之处在于把包括且不限于庙底沟出土文物介绍外的仰韶文化从头到尾都进行了布展
所以展览内容很多,去参观前,以为2小时左右就差不多了,结果走马观花看了快5个小时,赶着看完。所以打算去参观的TX要有心理准备,馆外面看着不大,布展目前也只有一层楼,但是看完时间很长
第一部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