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06-29 22:25 IP属地:未知
长子于凌奎,颇具乃父理念,“出室耒耜,入操筹算”,勤於农事,家到小康,尽心供其两个弟弟读书。据说两兄弟进京赶考时,年逾花甲的长兄于凌奎亲自驾车相送,待金榜题名回乡时, 又出迎50余里,至今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东大桥迎接。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凌云、凌辰兄弟同登乡榜,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凌辰赴京殿试,高中二甲进士。
于氏门中,凌奎有七子,长子于若霖、次子于观霖、三子于荫霖、四子于衡霖、五子于钟霖、六子于藻霖、七子于蔚霖。其中,于荫霖考中咸丰年间己未科进士,于蘅霖考中甲戊科进士,于观霖和于钟霖同年考中,为光绪丁丑年进士,其余三个儿子也都是附贡生。值得称道的是,七子于钟霖还是翰林院学士,官至记名御史;三子于荫霖亦是翰林院编修,还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安徽布政使,湖北、河南巡抚。按照清朝的吏治,各省巡抚皆是二品官员,于荫霖因其卓著的政绩,被皇上破格赏赐一品顶戴花翎。于荫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民间素有“包青天”的美誉。《清史稿》对于荫霖的评价极高,称其不畏权贵,屡次弹劾与俄罗斯议和大臣崇厚,为大清争回“天山界地数百里”江山。

于氏首位进士于凌辰,嘉庆八年(1803年)生于黑林镇太平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2岁的于凌辰考中了进士(二甲82名),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正六品)。工部负责土木兴建、器物制作、水利工程等。都水司负责水利。主事相当于现在的科员。直到1878年致仕(退休),一直在京城任官。虽然是京官,但于凌辰仍然关心家乡的事,尽其所能为家乡办事。根据于荫霖《日记》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