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被分在二部,反而走了运。他学的是俄语,而且很不错。到二部报到以后,就被派到俄国留学去了。田中在
俄国干得很卖力,每星期都拉着认识的俄国人去教堂做礼拜,还参加沙俄军,亲自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到了日俄
战争前夕,他就成了陆军首屈一指的俄国通。
一次伊藤博文出访俄国,想和沙俄谈判解决问题。田中仗着年少气盛,在伊藤面前极力反对与沙俄谈判,让伊藤
大为生气。但是伊藤生气归生气,对田中的才能还是很欣赏,日俄战争时就推荐他去满洲军当参谋。打完日俄战
争回参谋本部时,已经是让人刮目相看了,加上田中又是长州人,“亲不亲,家乡人”,这就升了一级,到一部
去了。

田中义一
如果要像以后的规矩那样,田中义一是不能进参本作战部的,因为资格不够。日本陆军把参谋本部的作战部看成
是最重要的部门,只有
陆大军刀组毕业生才能进去。
一般陆大毕业生的前六名能从天皇那儿得到一把赏赐的军刀,
所以前六名又被称为“军刀组”。其实6个人是一般的说法,刚开始的时候军刀组没有六名,像首期就只有三名,
第二期就只有两名,因为首期学生一共只有10人,第二期就只有9人,很可怜的。一直到第13期(1899年毕业)以后,
正式定员60名,这时候军刀组就正式地定下来是6个人,前10%的意思。但当时陆大招生很严格,宁缺毋滥,所以
经常招不满定员,像第13期实际上就招了41人,首席毕业生是做过关东军司令官、教育总监的元帅武藤信义大将。
但
就是军刀组也不能全部进作战部,进去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据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陆大毕业生的前五名,第
六名虽然有把刀,但是不能进作战部。后来辻政信之所以再三闯祸却还能在参本作战部里混,原因也在这里——
人才不足,一年不就只有5个人吗?找不到那么多萝卜来填这个坑。
但这时日本陆军还没有那么多陆大军刀组来奢侈,所以田中义一也能进作战部。
田中义一到一部以后,写了一份叫《随感杂录》的意见书,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一直侃到军队的组织、制度,
通过儿玉大将就递到山县元帅那儿去了。山县一看,嗯,不错,跟天皇一报告,回来对田中说:“你就搞个帝国国
防方针看看吧。”
这一下田中可算开始出人头地了。
为什么山县要搞这个“帝国国防方针”呢?实在是当时军内吵得不可开交了。为什么吵?为了怎么扩军,扩多少。
怎么回事呢?原来,好不容易走在钢丝绳上打完了日俄战争,山县元帅心里那个后怕哟,总觉得俄国沙皇还要回来
报仇。就提出要把现在17个师团的陆军扩充到50个师团,为什么是50个?因为沙俄在远东地区能动员起来的师团,
据说就是50个。但是山县自己再想一想也觉得不像话了,扩军又不是吹气球,说扩就能扩出来了?就改口说要么平
时25个,战时再扩充一倍。但刚刚走马上任的参谋总长儿玉大将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有维持25个师团的国力吗
?这边打俄国人拉下的饥荒,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呢。儿玉提出来的建议是增加两个师团,加上近卫师团,一
共20个,战时倍增到40个,这样勉强还能凑合。可是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却坚决反对儿玉的方案,干脆一下子提出要
扩25个师团。分两步走,先扩20个,看财政状况再扩5个。
且慢,这里是不是有点在犯糊涂了吧?按逻辑,应该是参谋本部不管家务事,拼命要扩军;而陆军省是**衙门,
从预算角度提出反对才对,怎么这次反了过来?
因为一切都不是绝对化的,寺内陆相这次的表现也很正常——他是做给山县元帅看的。寺内心里是怎么想的,没人
知道。但是那场争吵刚开始,儿玉就因积劳成疾,去天照大神那儿报到去了。儿玉一死,寺内就再也不谈扩军的事
了,从这点看,倒可以猜出当时寺内的意思了。
山县一琢磨,想出了里面的奥妙。心想扯不清楚的话,干脆诉诸文字,白纸黑字,看你们到时候再装聋作哑。就找
田中义一中佐起草一份“明治四十年(1907)日本帝国国防方针”。
田中领命而退,找了一个海军大佐叫财部彪的一起干。既然是“帝国国防方针”,当然就得陆海军一起来。这个财
部彪是什么人呢?他是海相山本权兵卫的女婿,后来做过四任海相,第一任就是在他老丈人内阁里做的。因为有个
了不起的老丈人,财部在海军里一直是很牛的,以前讲到过所谓“统帅权干犯”的问题,就和他有关。
这二位弄出来了一个怎样的“国防方针”呢?请看下面:
[
本帖最后由 三雇茅驴 于 09-11-01 13: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