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爱卡自助游 >  《带你去远方》(下集——丝绸之路)

发表于 2022-12-07 08:43    IP属地:未知

拜城位于天山中段的南麓,却勒塔格山北边的山间盆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但是,说起来它还算是比较偏远的一个县,不通高速公路。起初,我上网找住处,没有查到熟悉的连锁快捷酒店。后来,查到有一个扬子水都酒店,也是一家连锁酒店,就订了下来。房费也不贵,一个标准间每天是130块钱。
到了酒店就开始办理入住手续,递上身份证后,我就和前台小姑娘有一搭无一搭地聊天,询问酒店的情况:
“酒店有电梯吗?”我问。
“有的,就在左边。”
“洗澡有热水吧?”
“有的,24小时热水。”
“酒店前面停车收费吗?”
“不收,但是贵重物品要自己带好。”
“酒店有Wifi吗?”
“有的,密码在房间里。”
“酒店有早餐吗?”
“有的,一天三顿都免费的。”
“什么?”听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听错了。
“是的,一天三餐都是免费的,这是你们的餐券。”说着,前台小姑娘递过来餐券。“这是今天晚上和明天早上的,明天中午和晚上的,凭房卡再来领。”
如果不是拿到餐券,我都不敢信这是真事!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08:45    IP属地:未知

我们上了电梯。我说:“这是我头一次住一天三顿饭都免费的酒店。”
小清说:“你猜猜,晚饭能吃什么?”
我说:“免费的还能吃什么?可能是快餐,一荤两素吧,肯定能吃饱。”
小清说:“反正两个房间四张餐券呢,你要是吃不饱,就再用一张,就是两荤四素了。”
我笑着说:“几荤几素不管,饭是一定要吃饱的。”像我们这样,成天用车载电饭煲做饭的,每天想的就是到了地方好好吃一顿。
晚饭在一楼,一进餐厅我们就大吃一惊,餐厅好大呀,只见两排长长的餐桌,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银质的餐具在灯光下照射下反射着金属的光泽。晚餐是自助餐,餐桌上的饭菜任你挑选。
凉菜6个:黄瓜拌鸭脯、开胃鸭腿、麻辣三丝、酸辣海带丝、香油腐竹、四川泡菜;
热菜13个:红烧肉、剁椒鱼头、糖醋里脊、豇豆炒肉、莲白炒肉、西红柿炒鸡蛋、蒸水蛋、虎皮辣子、鱼香茄子、豆芽炒豆皮、菠菜、油麦菜、土豆片;
汤3个:排骨汤、米酒汤、蛋花汤;
主食4样:米饭、馍馍、蛋炒饭、汤饭;
点心3样:巴哈利、桃酥、麻团;
水果2样:苹果、葡萄。
最初,我们以为大餐厅只是对房客开放,后来看到了招贴,它同时也对外开放,每人13块钱。
我和小清找地方坐下,美美地吃了一顿晚饭。
小清悄悄地问我:“明天我们还走吗?还是在这儿再住一天?这儿可一天三顿都免费呀!”
我笑着说:“我还没考虑好呢,不行就再住一天?”
(图39-扬子水都酒店)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08:52    IP属地:未知

【博物馆里的一声惨叫】
早上,吃完丰盛的早餐,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拜城,沿着丝绸之路,经过阿克苏和阿图什市来到了南疆重镇——喀什。
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不进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强马壮;
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
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对了,这是郭小川《喀什一条街》中的诗句。听到这诗句的时候,我们正坐在喀什博物馆的小板凳上,饶有兴趣地看介绍喀什的专题片呢。这三句话说的确实好,话音刚落,小清马上就说:“记下来,记下来。”我知道她会把这几句话写到今天的日记里。
到一个城市,要想了解它的历史发展,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去博物馆。到了喀什,我们就去喀什博物馆,参观了《新疆“丝绸之路”历史文物展》。
喀什古称“疏勒”,位于中国西端,葱岭(帕米尔高原)东麓,是沟通东西方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在《新疆“丝绸之路”历史文物展》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丝绸之路的中路和南路交汇在喀什,然后从这里又延伸出去。
延伸出去的一条路转向西北方向,去了大宛,可以到达现今吉尔吉斯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张骞出使西域走的就是这条路。
延伸出去的另一条路向南,上了帕米尔高原,可以通往印度。玄奘东归大唐时,走的就是这条向南的路。
喀什博物馆的维族讲解员长得很漂亮,维族口音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听,展厅里一张张图表、展柜里一件件古物,都讲解得很详细,我们现场提出的问题,她也能细心地解答。我们这一队游客就跟着她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看过来。
前面是一个圆形的展厅,里面黑洞洞的。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进去,顺手打开了展厅的大灯。就在这灯亮的一瞬间,走在队伍前面的一个女游客,突然发出一声瘆人的惨叫,这声音回荡在展厅里,令人毛骨悚然,吓了我们一大跳!
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战战兢兢地往前一看,原来前面是一个展台,展台上摆着一具干尸。
新疆这地方多风少雨,高温干燥,人死后,尸体会迅速自然脱水,从而使这些干尸能够数百上千年地保存下来。后来我们再到民丰和若羌参观博物馆时,都可以看到古代干尸的展览,多的时候,能有好几具干尸同时展出,让游客看到古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穿着打扮,这也是新疆博物馆地域性的特色展览吧。
我问小清,害怕吗?她说,不害怕。好像她还真是不害怕。可我倒是有点儿怕怕的。
(图41-艾提尕尔清真寺-)
上午参观了喀什博物馆,下午我们去参观艾提尕尔清真寺,然后去逛噶尔老城,看那些老式的维族民居,看那些狭窄的小巷,看那些维族手工艺品的制作,看那些维族小朋友在街头玩耍。我们一直逛到日头偏西,肚子都有点儿饿了。
我说:“买个馕吃吧。” 路边的有好几个卖馕的,香味飘过来,我又馋了。
小清坚决地说:“不吃。”她还记着在吐鲁番,馕里有小虫子的事儿呢。
我说:“这儿的馕肯定没问题,现烤现卖哪会有问题呀。我去买一个,好吃你就吃,你不吃,我就一个人吃啦。”
来到小铺前,我对维族小伙子说:“买一个馕,多少钱?”
“2块钱”。小伙子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能听懂。
我一边比划一边说:“我要一个大的,热热的。”
“3块钱,”小伙子从炉子里夹出一个大大的馕,热气腾腾地装进塑料袋递过来。
这是一个又热又薄又香又脆的馕,谁也抵御不了它的诱惑,小清自然也抵御不了。
我们在噶尔古城的欧尔达西克大街上闲逛,一边吃着馕,一边看风景,路上的维族人对我们报以微笑,我说:“你看,这才是在喀什最地道的旅游呢。”

[ 本帖最后由 老北京B02 于 2022-12-22 19:58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16:16    IP属地:未知

谢谢各位网友回帖鼓励支持,我在这里一并谢过,我们抓紧时间,继续丝绸之路!
【神秘的瓦罕走廊】
我们离开喀什,沿314国道向南,去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喀什海拔1300米,塔什库尔干海拔3100米,所以今天是一路上坡。
从喀什到塔什库尔干一路上,高原风景美不胜收。先是经过一望无际的大戈壁,然后来到盖孜河口。盖孜河水冲出峡谷,形成了一片宽达2000米的河滩,河边铁锈般的红色山脉和远处的雪山交相呼应。
沿着盖孜河谷一路上山,来到布伦口水库,这里在修建水电站,蓝天白云下是碧波荡漾的湖面。
从布伦口水库远眺,可看见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这是传统登山的好地方。公路从慕士塔格峰山下通过,这里也修建了慕士塔格峰景区。
再往前就是喀拉库勒湖,在湖边可以骑马骑骆驼。临近塔什库尔干县,还有一片海拔3000米的塔合曼高原湿地,溪流交汇,鲜花四野。
这一路都是帕米尔高原特有的美丽风光。

[ 本帖最后由 老北京B02 于 2022-12-22 19:59 编辑 ]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16:19    IP属地:未知

下午,我们到达了塔什库尔干县城。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王城。县城处在帕米尔高原之东,昆仑山之西,是一片千峰万壑隔绝的洁净世界。塔什库尔干河流经这里,在两山之间形成一片草场,这就是塔什库尔干的阿拉尔金草滩。
(图44-石头城)
金草滩边上的小山,就是有名的“石头城”,城廓虽小,地势却十分险要。如今残存的城堡遗迹,依然不失当年的雄伟风貌。据考证,现存的石头城为唐代的建筑遗迹,这里曾出土过唐代的钱币,当年唐玄奘从印度东归,就从石头城经过,并在《大唐游记》中记载了塔什库尔干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远处是兴都库什雪山的映衬下的石头城,脚下是秋意浓浓的大草原,小清忙不迭地在这片美景中照相,我也在照相,但是心里总有些忐忑,因为我对明天的行程毫无把握,明天是这次丝绸之路旅行中唯一让我担心的路段。别的路段都是高速公路和省道,最不济也是县道乡道,但是明天是什么道路,游记攻略查不到,去的人很少,越是这样,心里就越没有底,我不是怕路不好,而是这条路充满了不确定性,我要去的就是瓦罕走廊,唐玄奘当年从印度回国,就是走的瓦罕走廊。今天呢?我说不清。
.
我从网上搜到一个帖子,说的就是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是一条通往阿富汗的路,在帕米尔高山峡谷之间,有一个长约400公里的巨大山谷,山谷西头300多公里属阿富汗,东头90多公里属中国,山谷北边是塔吉克斯坦,南面是巴基斯坦,这是地理概念。‘911’之后,这里突然成了高危地带,疆独势力要过去投奔塔利班与拉登基地,境外势力想渗入,美国通缉的恐怖分子又四处逃窜。那时,关塔那摩集中营里关押的基地人员中,有几十个是外逃的疆独。最著名的‘东伊运’创始人艾山?买合苏木就是‘911’以后不久,在瓦罕西边的巴基斯坦境内被击毙的。当时媒体报道是巴方军人打的,后来又有消息说是美军击毙的。最近偶尔看到一份军事杂志,说是中国的两个狙击兵从瓦罕走廊潜出,设埋伏一天,击毙了新疆最大号恐怖头目,我方的代价是只撤回一人。”
(图44-瓦罕走廊示意图-1)
网上的帖子,可以视为坊间传说,后来我又在官方的一则报道中查到了这个瓦罕走廊:
“1998年4月6日,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我海关与边检部门查获了一起武器偷运案,在羊毛集装箱中共查获军用手枪6支、折叠冲锋枪1支、子弹1.9万余发、手雷90余枚。据抓获的罪犯供认,他们是受境外“东突国际委员会”和“东突解放组织”的指派行动的,此前已17次偷运武器弹药入境,而他们选择的路线都是通过人迹罕至、边防检查相对薄弱的瓦罕走廊。”(2004年新华社)
  虽然这是12年前的报道,但是瓦罕走廊现在什么样,我还真是不知道,想想该是山谷狭窄、山峰陡峭、月黑风高的地方。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16:20    IP属地:未知

小清并不清楚明天我们要走的具体路线,她只知道明天我们要去红其拉甫口岸,还兴高采烈地说去国门照相呢。在此之前,我说过要去瓦罕走廊转个圈。她猜想去瓦罕走廊就像去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一样。但是等我把坊间传说跟她讲了以后,她的两个眼睛就瞪大了,这时小清才明白,此走廊非彼走廊,这是要去冒险呀。
“能不去吗?”她怯生生地问。
“不能,”我坚定地说:“这也是丝绸之路呀,我一定要走到不能走的地方为止。”
  我想想又说:“不过你别害怕,刚才你看见街上扫树叶的军人了吧,扫树叶不是他们的本职,有军人就不用怕。再说,我查了,瓦汗走廊那里有哨卡的。”
我跟小清一再保证,一有情况,我们就跑,我肯定在她后面跑,车上还有一把铁锹呢,妈的,真遇上坏蛋就跟他们拼了。
我再仔细想,拿铁锹好像拼不过AK47的,不过,这话我没敢和小清说,怕她害怕。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16:24    IP属地:未知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塔什库尔干出发去瓦罕走廊。说早其实并不早,九点多了才出发。塔什库尔干这地方与北京时间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早上八点钟,天还是黑黑的。
(图45-红其拉甫口岸-1)
顺着314国道向南开,路边竖着一块牌子,说去红其拉甫口岸在这里办通行证,于是我们下车办了通行证。在北京办的边境证不管用,去红其拉甫口岸还要专门再办一张,而且这张通行证只有3小时的有效期。从塔什库尔干县城到红其拉甫口岸有130公里路程,这下,我就不得不先去红其拉甫口岸,然后回程再去瓦罕走廊。
当然,后去瓦罕走廊也有好处,GPS上没有瓦罕走廊的坐标,我查看了地图,发现过了达布达尔乡,有右转的路,那就是通向瓦罕走廊的。所以,我一路上都在观察,果然过了达布达尔乡,看见了有条右转的土路。
我们顺着314国道先去红其拉甫口岸,那里是314国道的终点,国境线那边就是巴基斯坦了。红其拉甫口岸的海拔是4700米,说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口岸。小清去过西藏,已经适应高海拔地区了。从北京出发时,我还问她带不带红景天呢,她坚决地说不带。果然,在红其拉甫口岸她什么事都没有,欢蹦乱跳地到处照相。
在红其拉甫口岸照了相,我们就往回返,我们的口岸离巴基斯坦的口岸中间还有一段距离呢,小清有点儿遗憾地说:“从这儿都看不见‘巴铁’的士兵。”
我安慰她说:“没关系,你要想看,下次我们自驾去巴基斯坦,从这儿出境,什么都看见了。”

[ 本帖最后由 老北京B02 于 2022-12-22 20:04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16:26    IP属地:未知

回程来到去瓦罕走廊的路口,下了314国道就是砂石路,整条道路上没有车也见不到人。我一脚油门提起车速,车后掀起一溜儿尘土。
(图48-瓦罕走廊平台)
车开了5公里,前面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平台上立着三块巨石和三块说明牌,巨石前面还有一堆玛尼石。从平台望出去,四周景色一览无遗。正对着我们的山口就是瓦罕走廊,右面的大山是公主堡。
相传,古代有一位汉家公主在远嫁波斯途中经过这一带,因为前方发生战争,迎亲使臣便把公主安置在这座山上。谁想,公主竟在山上与太阳神结合,生下一个男孩儿,他就是朅盘陀国的开国国王。
这个“汉日天种”的传说,反映了塔吉克民族对于太阳的崇拜,也反映了他们与汉族的亲密关系。这个传说很有年头了,所以人们说:公主堡汉日天种百世流芳,丝绸路瓦罕走廊千古辉煌。
瓦罕走廊的千古辉煌是从平台上的三块巨石反映出来的。
中间这块巨石上刻着: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下面的落款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喀什地区旅游局;2011年9月立。
巨石旁边还有一块木牌,上面刻着说明文字:
玄奘(公元602-664年),大唐第一位行经瓦罕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世界级旅游家、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看到这里我们就笑了,想不到唐僧还有这么多头衔,现实中的玄奘和西游记中骑白马的唐僧,两者之间的形象简直相差太大了。
再看平台左边的巨石,上面刻着: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法显?这个名字我们不熟悉。于是接着看木牌上的说明:
法显(公元334-420年,)东晋高僧、世界级旅行家、中国古代出国留学第一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多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前后历时15年,最后从海路回到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法显时代,达到了一个关键转折时刻,从过去西域僧人东来传法,向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转变。法显之后,西行求法者络绎不绝,为佛教在中国的弘扬与本土化贡献卓著。
又是出乎意料。看到这里,小清算了一下法显去印度取经的时间,比唐僧早了200多年,而且他出发的那一年,已经65岁了。这次去印度取经,历时十三年,走了三十多个国家。等到回国时,法显已经78岁了。在这前后十三年中,法显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确实是一个猛人!
平台右面的巨石,上面刻着: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经行处。
这又是一个猛人,还是一个外国人。
安世高(公元二世纪)是最早来到西域传法的高僧,原是安息国(伊朗和两河流域)王子,后来他放弃了皇位,走上了出家之路。安世高东行途中,游历西域诸国,精通西域诸国语言。到东都洛阳后不久,又通晓了中文。这对他的译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安世高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除了掌握多国语言之外,据说他还懂“鸟语”。那还是在安息国的时候,相传有一日,他和伙伴出游,看到一群燕子飞过,燕子的叫声传进安世高的耳朵,他就对同伴说:“燕子告诉我,过一会儿就有人给我们送吃的来。”果不其然,他们走了一段路后,就见有人在路边备下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于是,众人对安世高佩服不已。
懂得鸟语的人非同一般,与安世高有一拼的汉人,是春秋时期的公冶长,据说此人也懂鸟语,是七十二贤人之一,德才兼备,孔子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16:30    IP属地:未知

我们看完三块巨石,开车驶下高地,前行5公里,前面又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同样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行处。”
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瓦罕走廊的山口,可以看到远处红屋顶的部队营房。
(图49-瓦罕走廊-2)
我们接着从第二个高台驶下,驶过塔什库尔干河,前面是一个三岔路口,左转去红其拉甫口岸,右转去瓦罕走廊。
我们右转过来,不远处就是红屋顶部队营房的路口,两个战士在路边要搭车。小清说,停车,然后请两个战士上来,他们要搭车到前面的排依克村。
我问他们:“排依克是不是进入瓦罕走廊的最后一个村子?”
“是的,是最后一个村子了,前面就没有了。”一个战士回答完,又问道:“你们要去哪?”
我说:“想去明铁盖,看看唐僧东归的碑。”
我说的这个碑,是冯其庸先生考察瓦罕走廊以后,认定唐僧当年从印度东归大唐,走的就是这条路,故立一石碑,予以说明。
那个战士拿出手机,调出一张照片问我:“是不是这个?”果然,手机上的照片就是那个石碑,是石碑的背面,上面有冯其庸先生写的铭文。
我停下车,从手机上也调出一张照片,是这块石碑的正面,上书:“玄奘取经东归古道”。我们大笑起来,这正是一块石碑的正反两面。
战士告诉我们:“那里是七连,你们可能过不去,要到前面边防派出所问一下,看能不能放你们过去。”
我说:“没关系,我们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到不能走了,就掉头往回走。”
战士问道:“你们就一辆车?”
我说:“是的,就一辆。”
“一辆车去明铁盖不容易,”那战士说:“前几天有一个考察队进明铁盖呢。”
考察队的事儿,我是从网上知道的,我就问:“他们有七八辆车?”
“七八辆可好,他们有十几辆车呢!”
我说:“那我可比不了,我们就是出来旅游的。”
(图50-瓦罕走廊-3)
说话间,排依克村到了,小小的村庄不大,静悄悄的见不到一个人,我们在村边和两个战士挥手告别,然后,接着再往前开,直到在村西头我们被一根栏杆挡住了去路。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2-12-07 16:34    IP属地:未知

(图51-瓦罕走廊-4)

[ 本帖最后由 老北京B02 于 2022-12-22 20:01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