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花冠论坛 >  福建古民居纪行之二-客家“大宅门”连城芷溪村

发表于 2010-11-13 23:14    IP属地:未知

  据说,该宗祠建筑与北京故宫同一坐向。民间建筑与皇家建筑相同是一大忌。为此,堪舆先生特地在大门石牌楼名称上做文章。
  现阴刻于牌楼上的“南离辉映”四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每字缺少一笔,不注意观察是难以察觉到的。
  据居住这里的杨氏后裔介绍,这样设计在于求得“制化”。 如此一来,门楼设计又显得与众不同。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3 23:19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15    IP属地:未知

  内门楼亦为四扇,只在门框和门额采用石构,整体则用青砖砌成。内扇斜交叉镶砌,外扇砌成铜钱纹。四扇上方嵌入铜钱纹红格砖,青红色彩对比鲜明,飞檐翘角则与正门相似。
  门额题写“白环世守”,系出自华阴远祖杨宝的典故。相传:
  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据《芷溪杨氏族谱》,芷溪杨氏为杨震长子杨奉后裔。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4 06:53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16    IP属地:未知

  该祠的建筑特色是一大二巧三好。
  “一大”:建筑面积大,拥有九厅十八井、雨坪、月池,有大小房间101间,还有内外学堂,花园、假山,总建筑面积5356平方米。
  “二巧”:一是整体设计巧妙,所有厅堂、房间都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地板干燥,令人感到舒适;二是靠正厅天井的厢房的木壁、门板设计巧妙,不仅可灵活拆下,且正好铺盖天井,把上厅、下厅、左厅、右厅铺成一个宽敞的场所,可设宴120桌,也可容千人看戏。
  “三好”:一是小孩习文练武可请先生在家授业,方便读书好;二是堂内左右均有水井,且水质上乘,方便用水好;三是有花园、假山、池塘,在此生活自然和谐好。
   渔溪公祠建筑之宏大,布局之科学,计算之准确,的确令人自叹弗如。
   内有书楼,上悬名联一对:
      一万家炊烟归眼底,宜风宜雨宜雪月;
      三四面风影到眉睫,亦诗亦画亦文章。
   集鳣堂的结构形式继承中国传统木构架民居的典型特点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内部以木结构为主要的承重结构,石料用量很少,一般只在大门和柱础才使用,斗拱与房梁接榫无缝,外围围合的青转墙体只起围护作用,体现了“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它建筑面积达5356平方米,实属江南罕见。
     正厅上方为清乾隆年间号称“半仙”的福建名人邱振芳提写的《渭飞杨先生号序》“渔溪”匾额。
   两侧亦为邱振芳撰书的一对长匾联,联文为:
    “登北宋词坛郁郁柘圃专华蒸被孙枝苍采丽,
      开南闽圣域喤喤镛州钟簏绵绳祖德谷贻长”。
   所有匾文均为黑底金字,虽为应邀而作,字里行间依然可见这个号称“半仙”文人的飘逸风格。
   厅内两侧木壁悬挂林则徐的题诗“朝霞照水红初艳,新柳笼烟绿已齐。缥缈香飞仙掌外,从容人到凤池西”。
   集鳣堂作为芷溪民居的代表性建筑,是另种有别于土楼的客家建筑奇葩,同样耐人寻味。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4 06:55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17    IP属地:未知

  杨氏家庙又称“龟山公祠,坐落在杨成武上将祖籍地芷溪背园。
  为奉祀福建理学鼻祖杨时(号龟山),于康熙六年(1667年)由六九郎公(六九郎是杨时的第三子后裔。)的第八、九代(含迁徙至广东、江西和本省其他县的)裔孙合族兴建。
  相传,这座祠堂是虎形。所以,雨坪上宰猪杀牛,祠内从来不闻其骚臭味。
“门前屠宰场,祠内无腥臭”为芷溪三奇之一。
    大门前石鼓、石狮、石桅杆,还加上一个马磴,但都毁于文革中。原还有半月形池塘,池边有戏台。
  杨氏家庙下面不远有一祠堂,叫“谷堂”,是当年邓子恢、张鼎丞、俞炳辉等革命家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4 09:15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18    IP属地:未知

  杨氏家庙就座落在芷溪的菜市场旁。
  它坐东向西,有上下厅、大屋间、回廊、天井等等。左右各有耳房,祠堂后有围绕祠堂的平房,俗称“围龙”。上厅有一额匾,书“恒德堂”双层宝盖木牌楼。
“恒德堂”大厅的左木壁上刻着“忠廉”二字,右木壁上刻着“孝节”二字,这四个大字足有1.50米大,系临摹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写的。厅正中供奉着装裱的世代家谱。
  上、下厅的天花板用木板拱成天穹形状。
  四层叠式木牌楼造型特别,雕刻精致。
  杨成武上将和全国政 协副主席杨汝岱都是六九郎公的后裔,在宗图、族谱、照片上得到印证。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4 09:16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21    IP属地:未知

“杨氏家庙”里的戏台已不复存在了,但芷溪人爱好音乐唱戏找乐的秉性未变。  芷溪的汉剧团和芷溪民乐队经常在这祠举行排练。
  每到周六,这里就响起悠扬的十番声和清亮的汉剧演唱声,招来了一拨拨喜欢闹热的人们,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和乐气氛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22    IP属地:未知

  黄氏家庙是芷溪宗祠建筑群中最为精美的古建筑之一。
   这座祭祀黄氏芷溪开基祖庚福公的黄氏家庙,于清康熙31年(1692年)落成。祠堂坐东向西,占地面积为3021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
  庚福公到芷溪开基,现已传至二十四代,裔孙在芷溪居住的有8000余人,外迁裔孙遍居全国各地。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4 09:17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24    IP属地:未知

  芷溪黄氏家庙是典型的汀州风格祠堂建筑。祠堂雨坪有石狮、石鼓,祠堂内遍布木雕壁画,十分精美。上厅柱联文字为乾隆时尚书兼太子太师黄锦所书。
  据前来芷溪考察的厦大专家介绍,黄氏宗祠有“三奇”:  
  一奇,自建造以来祠内从无蜘蛛结网,周围虽有水草,夏天也无蚊蚋
  二奇,门楼前面的一对石狮子,其中左边母狮有一只小狮子依偎身下,憨态可爱,舐犊之情栩栩如生;
  三奇,祠堂内牌匾多。300多年来,芷溪黄氏人才辈出,凡是功名显赫的均可以在祠内屋梁上挂牌匾,以光宗耀祖。目前祠堂内仍有20块牌匾挂在梁上。
  斯人已去,留下了宗祠和故居,成为今人缅怀祖先、弘扬祖德的精神家园。
  芷溪古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作为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选址之用心,设计之巧妙,规模之恢宏,构建之缜密,用工之精细,含意之深邃。世间罕见。
  有些宗祠建筑构想具还有“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毕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至今仍然是值得称道的。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3 23:24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25    IP属地:未知

  在芷溪的古建筑群中,竟然还能发现这样一块匾。足见芷溪人包容的胸怀。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26    IP属地:未知

  芷溪万种风情,如一瓮瓮陈年的客家米酒,芳醇醉人。
  走进芷溪,就仿佛走进了明清古老深邃的历史,也走进了绚丽多彩的客家风情之中。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3 23:27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