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0-05 10:53 IP属地:未知
Day 24(8月17日)
已经往回走了,今天沿途去应县木塔,阎锡山故居,然后到太原歇脚。(总行程表写漏了这两个景点)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木塔不买票可以走到塔下仰望,想登塔就要买票。不建议买,因为木塔年代久远,内部大量老化,现在只开放两层,进去的人都说买票亏了。
以前学马原有句话说:“感性认识里渗透着理性认识”。那个时候还不解其意,现在算是明白了。建筑家看木塔,看出了卯榫结合,刚柔相济的结构力学和设计精妙的斗拱结构。我看木塔觉得确实是斜的,但是有点破旧啊。

从结构上看,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形、单层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这个结构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有了这四道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强了。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内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刚性整体。这样,一柔一刚便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释迦塔设计有近六十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正好顺路就来阎锡山故居了(也是河边民俗博物馆)。故居在村子里,道路不宽两股道,故居停车场不大,估计人多起来道路两边都会停满车,大概不好出去。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
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耗费十多年修建,自然是宏伟壮观,但总觉的那个时候如此铺张有点可恨。
山西人大多对阎锡山抱有肯定态度。他主管山西几十年尽量避免军阀混战,主张保境安民,推动经济,教育,军工发展,使山西在动乱年代处于相对的和平繁荣。此外,阎锡山还算支持国共合作抗日,提出民族革命口号和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太原工人武装自卫队。但毕竟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后期趋日反共,参与内战不支持和平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