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爱卡自助游 >  普桑老爷车藏地行(2011川进、青出,珠峰大本营。2012滇、川北进,新出)

发表于 2013-03-13 18:35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hsy1980 于 13-03-13 14:18 发表
看了三天,追到这里,向楼主致敬~~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16 07:18    IP属地:未知

拍完这张照片,天也要黑了下来。没心思了,下山,回巢。过售票点时,俺对卖票的藏民小青年说,说俺没有拍到古格的落日,俺明天早上还要来拍日出,.俺说待明天早上俺来,你们可不能不让俺进,又让俺买票。俺还说这票,可是俺花了200块大洋买的,不是小数目,怎么你们也该让它有点“生命力”。
藏民男女笑,答应。
回到住处,将车放下,出去找吃的。
这河北宾馆,是在院中的院中。俺出第二进院子前,看到一群西洋鬼子,在院中的小树林中“过家家”。他们在树间扯上绳,挂晾着刚洗过的湿衣,还在周遭搭起了帐蓬。而人,则围坐在燃着三两支烛火的桌前,关注着自己面前的吃食。俺再仔细看,他们还带来了一辆大货车,上边装满了吃喝玩乐的家什。
这帮子男女,他们跑到俺国家来撒野,他们比俺还会玩。
    到了一家山西人开的面馆,要了两个菜,准备打包带回去喝小酒,这山西人在这儿巳做了十余年的生意。在俺等菜时,他将历年来,在这儿的见闻与俺聊。


酒足菜饱,上床躺倒,睡觉。
99日天不亮,俺就从床上竖起,洗涮毕,开着车、摸着黑地向外跑,俺要去拍古格遗址的日出。
出县城,在盘山公路上,有一对藏民男女骑着摩托车,在俺的前面飞快地跑。俺边跟在他们后面跑,边寻思着:他们也许是夜里到县城里看完病,现在正向回返。谁知这摩托车跑到古格的售票点,它停了,噢!原来骑摩托车的这对藏民,是天不亮就到售票点来上班的工作人员。
重新爬上拍摄古格遗址的台地,看古格在夜幕中矗立。



看巳有数辆车,还有自驾者,早巳在售票点的工作人员上班前,进入了景区。看样人家对这自驾游中的逃票攻略比俺研究得透,早来,自然票就免了。不象俺,只会傻乎乎地想着掏钞票。唉!“江湖有高人”,俺还得继续修炼。
看东方的天际巳渐透光亮。


俺手忙脚乱地支照相机。忙活了好一会,将照相机调好,站在一旁等。


俺瞅着自己的尼康机子还是不放心:D90D90,现在可是该你出力的关键时刻,你千万不要象昨天傍晚一样,又给俺玩什么“死机”。只要你听话,为俺好好地干活,回到家后俺给你煲鸡汤喝,保证给你买只比你个头还大的老母鸡。
渐渐地,古格遗址背面的天空开始泛出亮光。


  第一束朝阳,携着圈圈光晕越过山峦,给俺带来了新的一天。


将周遭的土林染红,变黄。


也照亮了古格背后的山崖。


影随光移,大片上演,古格展现着她一天之中最美丽的容颜。





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者们面对古格,静黙无声,都纷纷举起相机。那一时,只听得“咔、咔”声一片大响。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17 10:33    IP属地:未知

俺也顾不得旧衣沾尘、面带疲惫,站直身板,也与古格一起“咔嚓”一张。



这时,太阳隐入云层,古格的容颜百媚千娇,又再幻化着惊艳的光影。





俺操持着相机记录着。


记录着在这祖国的天涯地角,存留着岁月如歌的古老文明,和人们对这壮丽山川的敬慕之情。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17 10:40    IP属地:未知

拍完古格的日出,众自驾者作鸟兽散,纷纷驾着自己的越野车下山,回县城去吃早饭。转眼间,古格这地界儿只剩下俺这单车孤人,研究这藏尸洞。



在这儿,俺摘一段“百度知道”进一步加以介绍

   古格藏尸洞,位于城堡下的寺庙附近,里面有三层无头干尸,因气候干燥,尸身数百年未曾变化,也没有臭味,而是充满了难以形容的怪味。里面都是古格灭国时被斩首的人,前面是僧侣,中间是将士,最深处是男女老少的民众,中间以后的干尸还算完整,前面的乱七八糟看不出什么了,以前有人在洞口附近找到过珍宝。


藏尸洞就在这山沟里。



俺向山沟里下,看对面崖上的建筑。


直到俺离开古格之前,向多位藏民打听,也没弄清这建筑是干什么用的。现在看来,它应该是上面“百度知道”中提到的寺庙。
到藏尸洞了。
下面这张照片俺没拍,现在从网上找一张贴出,使读者对这藏尸洞有个形象地了解。


俺爬到洞口前,将相机伸向里面拍。


拍片子的时候,闻到一种陈腐的怪味,令人毛骨悚然。


俺屏住呼吸拍完这两张片子,赶快下来,逃离这山沟。
爬到沟顶,俺向放车的地方走,看到路边的玛尼石。


看藏民们在上面雕刻得精美的经文,俺当时真想捡起一块,带回家留做纪念,但俺终克制了自己的欲望。俺自驾到这来,只有权力将这儿的美丽与神秘,装进脑子里,收入镜头中,无权带走一件放在这里,哪怕再显平常不过的东西。
这里任何一件大小器物,都属这壮美山川的一部分,这儿才是它应放置的地方。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19 07:11    IP属地:未知

到了放车的地方,俺驾车就向山坡上古格的大门口开。山坡下的检票点中出来一位藏民小伙子,他大叫着试图拦俺的车,俺不理,向山坡上冲。待俺将车开到古格的大门口,刚将车停好,藏民小伙子也追了上来。他对着俺大跳大叫,喊着同一句俺听不懂的话。但从他的肢体语言中,可以清晰地理会到,他是要求俺将车开下山坡,放回原来停车的地方。
俺对他说,俺说俺这么大年纪了,心脏还不好,在这高海拔的地方,你忍心让俺爬这山坡?俺又说你看俺这车停得多规矩,既不碍事又不影响观瞻,俺好容易才把这车挪移好地放,你让俺将车开下去,这车俺不就白白地停了吗!
小伙子不为所动,依旧在俺面前兴奋地跳叫,依旧重复着同一句话。他的跳叫,终于把俺跳叫明白了:兴许他听不懂汉语,俺对他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不一会,他也把俺跳晕了,俺希里糊涂地上车,晕晕乎乎地将车向山坡下开。藏民小伙子立马安静,站那休息。
将车放回停车场,俺重又爬上这山坡,来到古格的大门前。



俺进门向上爬,一层层地去参观。还没到白庙,路旁有个小廟,有位藏民坐在阶上,身旁放置着两盏酥油灯。


他是负责开锁白庙、红庙的门,供游客们参观的工作人员。同时,他还兼顾着白庙、红庙中佛前酥油灯长明、礼佛的职责。


这藏民看已聚三、五人,便手捧酥油灯,带着众人去白庙。


到白庙,他打开紧锁的门。


放游人进去参观。而他自己,则在殿堂里的佛前,点亮酥油灯,做着日日繁复的佛事。当他看到有游客欲拍殿内墙上的造像,忙制止,说这儿不允许拍照。
见状,俺不拍造像,拍这殿堂中央的天窗。


  和窗周围的佛像。




参观完白庙出来,在去红庙的路上,居高临下,看到两位藏民在白庙的屋面上劳作。


仔细看她们手中握持的帛多,原来她们在“打阿嘎”,维修这漏雨的屋面。难怪俺刚才在白庙里参观时,听到屋面上“啪、啪”大响。
关于这“打阿嘎”,俺也上一段“互动百科”。
打阿嘎是一种*****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之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水。

“阿嘎”系*****,意为“白色的物质”。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被捣成的粉未,其主要化学成份是*****。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噶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的莲花大地的精华。”

打阿嘎时,首先将开采的粗“阿嘎土”平铺在卵石和夯实的土层上,约10厘米厚,淋水后用“[url=]帛多[/url]”夯打。“帛多”为一种专门“打阿嘎”的藏式工具,上面是一根木棍,下面则是中间带孔的青石。边夯打边平铺一层比一层细的“阿嘎土”,并且不断淋水,直至起浆表面平整光洁。然后,用鹅卵石将地面打磨光滑,再用榆树汁将地面擦拭两三遍,最后涂上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其抗水性能。在日常保养时,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进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洁如初。

在“阿嘎”打制过程中,极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歌声能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本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轻体力的消耗。所以打“阿嘎”时所进行的伴唱伴舞形式便成为特有的人文景观。
打阿嘎的劳动场面像是一种歌舞表演。早在唐代就有记载,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势。

打“阿嘎”时的歌曲大多取材当地民歌,类似于内地的劳动号子。歌词内容极其丰富、幽默,有颂歌、情歌、有景物抒发、有讥讽生活趣事等多种题材。其中多以参加劳动人员的生息地的民间词曲为主,所以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不同村子或不同乡镇之间的施工者们难以默契配合的情形。

关于这“打阿嘎”,俺再贴出一个链接:
*****

读者自己可以在网上看看。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19 07:12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yzh_ee 于 13-03-17 20:22 发表
这个必须顶。。。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19 07:15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xuser6450039 于 13-03-18 09:26 发表
鹅是南京人,大萝卜。不过南京人多数朴实,到南京再到上海或苏州一走就能看出区别了,呵呵。老哥的帖子看了后,很佩服那种低调的作风。我也在计划到西藏,开赛欧呢还是帕杰罗呢,也想和老哥一样用轿车闯闯,还在 ...
什以车都能跑。但有帕杰罗,还是用它,必定对路况的适应性强。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20 06:24    IP属地:未知

向上爬不多远,来到了红庙。



初到时,门紧锁。


看门和门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这白庙和红庙,是古格遗存的,保护完好的原有古建筑。


这也可能缘于攻陷古格王国都城的拉达克军队,他们也信奉佛教,故没有毁损这白庙、红庙。而这都城的其他建筑,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 本帖最后由 飘了二十年 于 2013-3-20 06:30 编辑 ]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20 06:29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我就是那么一看 于 13-03-19 15:09 发表
经过小弟多次鉴定,大哥你可以出书了!
兄弟抬举俺了!俺可没有那水平。
只是将一路的见闻用文字固定下来,发到网上,与大家分享分享就行了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3-21 06:34    IP属地:未知

藏民工作人员打开庙门,俺进去参观。乘他专注地打理佛事的间隙,俺将卡片机设置成“禁止闪光”、“自拍”模式,将相机放在围护壁画的木栏栅上,悄悄地偷拍壁画。




关于这红庙中的壁画,俺从“中国民族宗教网”上的有关文章中摘一段,进行系统地介绍。

阿里古格壁画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情调,有别于其它藏区的壁画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在藏族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古格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研究价值。现存的古格壁画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阿里同周边克什米尔、西域、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关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格壁画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证明古格艺术是域外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的典范。

红殿位于白殿的上方,建筑格局与白殿相同,殿内也有三十六根方柱,可见建筑寺院时有统一的设计和考虑。红殿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史诗性质的建寺庆典图长卷壁画和佛传故事,以及具有浓郁装饰效果的花卉图案。在绘画技法、造像色彩、审美风格上与白殿、坛城殿相同,但内容上迥然有别于其它藏区壁画的佛菩萨及僧众形像。

  红殿壁画的最上层,依然是以兽面衔垂帐流苏纹二方连续装饰图案。第二层是壁画的主题内容,占壁画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多。可以看出上方的装饰壁画和下方的建寺庆典壁画等都是为衬托主题壁画而布局的。佛殿的南北墙壁绘制有12尊大型佛像,东壁绘制有八大菩萨像、佛母、度母、金刚等大型造像,通高约3米。大型造像上端分绘有小型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以及吐蕃赞普、古格国王、王妃、印度瑜迦行者、高僧大德和祖师像等。

  红殿建寺庆典图全长约10米,宽约一米,位置在大型佛像的下方,真实生动地纪录了寺院庆典的整个过程,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风俗性。画面的前一部分绘有衣著华贵讲究的古格王、王妃、大臣、眷属等群像,国王和王妃各自结跏趺坐于座垫之上,身后各有一侍女手执华盖,国王和王妃均缠高头白色围冠,着对襟的花色长绸袍,脸部向左看,仪态安祥静穆、气质高贵,流露出一种虔诚恭敬的神态。王妃身着披肩,神情妩媚,虔信中蕴含着一种女性的端庄和美丽,堪称藏族壁画中的女性典范。

  在国王和王妃的下部绘有两位童贞稚嫩、清纯可爱的侍女形象。其中一位左手提精巧的熏炉,身着碎花长袍,打赤脚,红色的内裙与外衬搭配的十分和谐;另一位左手提香炉,神情专注地做吹香炉的动作,一幅天真可爱的模样。在国王和王妃的右面和下方绘有不少衣著高贵华丽的王室眷属的群像。与国王、王妃同排就座的大概是王室尊亲,她们依次结跏趺坐在坐垫上,有的双手合十,有的作手势,目光都朝向同一个方向,表情十分谦恭,有的内着白色点花长袍、外着红色上袍,有的内着红色长袍、外套深蓝色外袍、显示出典雅高贵的宫廷服饰特点。王妃右侧下方有一组看上去年龄较长的女性,依次半蹲坐在蒲垫上,除王妃下方的一位在做手势外,其余女性均双手合十,她们的头部后方均有圆型背光。有趣的是这一组女性全梳长发,而王妃左侧的女性发式别具一格,头发中有一灯心,头发两侧垂直蓬松,有现代头饰的意味,可能是流行于古格青年女子中的一种时髦发型。

  红殿庆典图还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佛教信徒、使者、商人的群像,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上古格王朝同邻近克什米尔、印度、于阗、尼泊尔等国密切的文化关系。壁画上部人物全部双手合十,身着袈裟,蹲坐的另一组群像,中部人物头缠高髻,穿花纹点缀的各色长袍、束腰,肤色明显,有的留络腮胡,坐式有的结跏趺坐,有的采用半蹲式,有的席地而坐,自然随意。下部壁画绘制驮运供品的马、驴、牛、运夫,还有身着长袍、束腰、手持木棍的香客,他们有的身背箩筐,象是远道而来,神情疲惫;而他们上方所绘贵妇却悠然自得地张望着驮队。画面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极富戏剧性效果。整个庆典图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但围绕中心人物古格国王和王妃,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人物表情、装饰打扮、动作眼神等都有细微的变化,真可谓栩栩如生。

  庆典图的中段壁画是喜庆热闹的歌舞乐队游行场面。庆典队伍最前面有一只猴子,它左手持一木棒槌,侧身回望缓缓行进的队伍,上有二位号手在吹法号,下有二位鼓手在击鼓,鼓号齐鸣中,狮舞似是庆典仪式的中心。狮子前一僧人身披红色婆迦婆,左手提香炉,后面跟着的是两位舞马人,一红一白,神态不一。舞马人后面是乐队,有六位吹长法号者,二位吹唢呐者,还有八位击腰鼓者,其中一人似击小陶鼓。击鼓者伴以动作,粗犷活泼,气氛热烈。

  庆典图最后描绘的是驮运木料的牛群,和背负物品的当地藏族百姓。藏传佛教一些较大的寺院里通常都绘有建寺庆典图之类的壁画,然而象古格庆典图壁画这般灵活自由、自然典雅、平实古朴的画风,在藏族壁画艺术中也并不多见。

  红殿的第三层壁画,尤其是东壁大型佛菩萨造像下方的佛传故事十分精彩,是红殿壁画中的杰作。壁画生动描绘了佛陀一生的重大事迹,如降生、出家、修行、龙王获钵、龙王遮雨、牧女献乳、觉悟成佛、毗沙门天供钵、降伏天魔、初转法轮、舍利弗目犍连皈依、三转法轮、三园说法、四方化缘、罗罗皈依、降伏醉象、猕猴献蜜、圆寂荼毗等等。壁画构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画面明快,在我国佛传壁画中如此精美独特的同类作品亦不多见。


[ 本帖最后由 飘了二十年 于 2013-3-21 06:43 编辑 ]
做人应做雅人,行商要为儒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