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交通安全宣传区 >  约翰 怀斯曼的生存手册

发表于 2009-02-05 20:36    IP属地:未知

第32节 动物类食物(1)
    所有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食物来源。有些动物,比如蠕虫和昆虫类,捕捉时几乎不需什么技巧。但多数动物必须通过布置陷阱或直接狩猎才能得到。这要求你最好掌握一些有关动物特征及生活习性、捕捉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动物你了解得越多越好,但在野外你还得利用上已知的相关地理历史知识,帮助自己发现和找到更多的可猎之物。条条大道通罗马——你必须在失败与挫折中学习和积累经验。
    必须研究每种动物的特性,了解它们在何处藏身、栖息、食性、何处饮水等细节。必须学会如何最有效地杀死猎物,设置何种陷阱,在何处狩猎等。不要滥杀无辜。要用人类天性的善良来抵御求生的自私和贪婪。
    味道最为鲜美、肉量最足的是那些成年雌性动物。动物越年幼,瘦肉越多。成年雄性动物在发情期前脂肪含量最多(随种类及所处地区不同会有所差异)。在发情期间它们的脂肪会越来越少,甚至正常富含的骨髓量也减少了。为了安全度过严寒的冬季,动物会积累脂肪,在夏季脂肪组织又会逐渐减少。越老的动物脂肪含量越高,肉质也更粗糙。
    3、1 寻找猎物
    动物的踪迹几乎分布于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但时常看见野生动物却并不那么容易。学会辨认动物留下的踪迹,并能从中分辨出是何种动物,将会有助你选择适当的策略进行狩猎或者布置陷阱。你将知道用何类诱饵最有效,并设置相应的陷阱。
    多数哺乳类动物只在早晚时分外出活动。白天只会有大型猛兽烈禽外出奔走。大型草食性动物也需要整天觅食以填充各自的胃口。有些小型动物需要频繁进食,也会整天不间断地活动——但是大多数小型哺乳类动物,如兔子,主要在夜间觅食,除非天气变动时才会改变饮食习性。肉食性动物会在各自的猎物外出活动时捕获它们。作为求生者,你也应与它们一样。但是你有更多的机动性,可以通过设置陷阱捕捉到那些甚至根本不曾谋面的猎物。
    动物踪迹
    多数动物活动都很有规律,在饮水、觅食和归巢之间有很规则的路线。留意这些踪迹信号。在湿地、雪地和松软沙石上动物足迹会更明显一些,在密林地区还会有其他更明显的信号。足迹大小基本与动物体型成正比。通过判断足迹的清晰度及其内含水渍的多少可以精确判断动物通过的时间。有水渗入或雨水充盈其中吗?是否已经污渍不清了!足迹越清晰,动物通过的时间越靠近。
    清晨,可以留心观察和检查地面上动物留下的踪迹。如果露水或蜘蛛网被碰掉或破坏,动物离去时间离现在可能不会超过几小时。有些动物,比如兔子,活动半径不会很大,相应的足迹很可能说明它们就在附近。有些动物会从茂密的矮灌木丛中打开通道。通道大小表明了相关动物的体型大小。沿着足迹延伸的道路两侧嫩枝的破损程度也会提供有关动物的信息。检查破损树叶断面的新旧程度:被践踏的枝叶是否已经枯萎?破损枝条还支撑着,还有新鲜的绿色吗?在树木之间作好记号。动物采食信号和被遗弃植物也是有用的指示。动物粪便也能提供许多相关信息。
    啃食信号
    树皮被剥落的方式、啃食后留下的坚果皮壳、部分吃剩下的浆果及嫩枝上的牙痕、肉食性动物吃剩的猎物尸体及猎物巢穴被毁坏的状况等等都会有助于你判断生活在附近的动物种类和它们的生活习性。
    许多啃食植物嫩茎的鹿类动物会留下相应的牙痕,茎干树皮会留下破损的边痕。兔类啃过的树皮边痕则是光滑的。在夏季,被鹿类啃过的树皮被撕拖成长条形,完全暴露出树木的木质部——冬季里树皮附着紧密,只会被啃咬出一块块疤痕,这时能见到大量清晰的牙痕。雄鹿常常会用鹿角磨蹭树干——在磨破的树皮与木质部之间留下长条状的疤痕。
    绵羊和山羊也啃食树皮。它们留下的牙痕通常是斜歪的,而鹿类的牙痕则是垂直的。啮齿类动物啃咬的痕迹常位于树茎底部——剥光幼树的嫩皮通常也是野兔们的杰作。勤不知倦的河狸啃过的部位看起来好像用小手斧砍过似的,有着圆锥形顶部的深痕。
    松鼠会爬上树茎的顶部剥啃幼嫩枝条的树皮,木屑及树皮碎片通常会散落到树干底下。如果你见到地面上散落的松木屑,很可能树上就有松鼠落窝的巢穴。但如果同时又有坚果或松子之类散落树下,则表明这有可能是爱偷食坚果的鸟类干的。在地面上一堆空果壳附近,很可能有一个啮齿类动物居住的地洞。
    如果仍然生长的树苗枝头似乎曾被水平修剪,或者树木底层枝干在一定高度被整齐剪去上段嫩枝叶,你可以推测这是喜吃嫩枝的草食性动物如鹿类留下的印记。
    排泄物
    粪便也是确认动物类别的最好参考物之一。动物体型大小也可从中略见一二,粪便干燥程度是判断它们何时从此地经过的指标之一。随着时间的延长,粪便会变得坚硬,特征性气味也逐渐散失——新鲜粪便会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飞动的苍蝇可以使你注意到附近的动物粪便。
    哺乳类:许多哺乳类动物粪便有强烈的遗臭,这是由开口于肛门内侧附近的腺体分泌产生的,它们有标记领地、发送性信号等重要功能。
    植食类动物,诸如牛、鹿、兔子留下略圆的马粪状排泄物。肉食性动物,诸如猫、狐狸等的排泄物为长条形。有些动物,包括獾和熊类,是杂食性动物。掰开一团干燥的粪便察看是否能找到有关此种动物猎食习性的线索,以便在布置陷阱时选用动物偏好的诱饵。
    鸟类:分为肉食类和植食类,通过辨别鸟粪可以区分它们。食谷物的植食类鸟粪便体积较小,多数情况下新鲜鸟粪为液态。肉食类大型猛禽排出丸状粪便,粪里可能还会有未完全消化的肉类残渣,如鱼、鸟、鼠或啮齿类小动物等。松散的鸟粪表明在一定的地域内可能就有水源,因为小鸟不会飞离水源太远。但是肉食性鸟类却不会依水源远近限制它们的生活区域。地面上富集的鸟粪通常表明周围会有鸟类的巢穴。鸟类喜欢在枯树上就餐,那里有许多蠕虫可供捕食。
    掘出的土堆
    有些动物在地上掘洞以寻找昆虫和蠕虫类食物。野猪会翻拱大块的地面。如果明显有新的潮湿的碎土,很可能不久前就有动物光临过这里。大块泥泞加上动物打滚留下的痕迹通常是猪类动物留下的。松鼠掏挖植物根茎会在地表留下小面积扒痕。
    遗臭与气味
    留心倾听周围的声音,注意空气中遗留的气味。它们很可能预示着野生动物何时出现。一种动物存在之地很可能会有更多其他种在此生存——有肉食性猛兽存在之处可能也会有相应的捕食对象。许多人忽略了自己的嗅觉功能。有些动物嗅觉非常灵敏,尤其是狐狸。随时睁大你的双眼,天气寒冷时,大型动物的呼气往往凝结成可以看得见的雾气,如果你处于有利地形,即便相距较远也能察觉到。
    地洞与兽穴
    许多动物通常在远离水面的高地上打洞做窝。有些种类的动物,比如兔类和松鼠,尽管有狡兔三窟之说,要捕捉它们其实也并非很困难。兔子应急的洞穴很容易被挖开,或者用一段刺蕾枝或带倒钩的丝线就可拖塌离地表很近的地洞,把兔子钩出来。
    肉食性动物通常藏身洞穴之中,这在多林地带很是普遍。洞穴周围的排泄物或兽迹会暴露出它们的行踪——同时也表明洞穴已被占用。尽管有少数动物,比如獾,会有规律地在远离洞穴之地排便。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37    IP属地:未知

第33节 动物类食物(2)
    3、2 哺乳动物
    以下图示的各类动物足迹中,没有添上后足部毛皮着地的痕迹。多数图示的是某类家族中的代表动物。由于种间差异,足印的大小也会变化很大。足迹1代表右前脚,足迹2代表右后脚。
    猫科动物
    包括家猫和老虎,彼此间体型可能会相差很大,但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之外的各大洲,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大量分布。它们习惯于夜间活动,躲避人类,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内你可能会见到万兽之王——狮子,但很少见到猫科动物。它们全都是你潜在的食物来源——但不可捕杀稀少的大型猫科动物。你可能会遇着已腐烂的被大型猫科动物捕杀后吃剩下的猎物尸体残骸——但要当心:肉的主人可能就在附近。猫科动物的肉可能会难以消化,要彻底炖闷。但小型动物的鲜肉味道很好,与兔肉差不多。它们的肌腱坚韧有力,是做弓弦的好材料。
    陷阱设置:强而有力的弹性陷阱平台或诱饵圈绳套。动物的内脏杂碎可以用作诱饵,其他的诱饵如动物血块或肉类也可用。猫科动物行动敏捷,很可能会跳出绳套,要提前防止这一点。
    足印:行走时脚趾着地,前四趾印大小相当,后一趾印稍大些。行走时脚爪缩回(猎豹例外)。粪便长条形,越靠近尖端越细,但通常它们会自觉地隐蔽好排出的粪便。尿味很浓,刺鼻。
    野狗类
    狐狸与野狗分布范围很广,从沙漠不毛之地至严寒的北极地带都有分布。但在新西兰岛,马达加斯加以及其他一些岛屿上没有此类动物。狼类现今绝大多数分布于北美洲和中北亚的野外。灵敏的嗅觉使得犬科动物极难被跟踪,但好奇心会趋使它们踏上陷阱。模仿四脚动物爬行会吸引它们——也许是潜在的美味呢。在远东地区狗肉是美味佳肴,不过吃肉时需要用力咀嚼。处理肉类时要除去肛门腺。
    陷阱设置:对付狐狸要安排四脚套陷阱。尽可能不要让它们嗅出人的气味。
    踪迹:行走时四肢着地,前足每只有四趾,而且有四道爪痕——外侧两趾印小于内侧的。粪便长条形,至尾端渐细,其中可能还有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如动物毛皮、碎骨或昆虫外骨骼等。狐狸的粪便臭味刺鼻——但在松软之地它们会主动用沙土掩盖。
    鬣狗类 一种广泛分布于东非至印度地区的食腐性动物(不是真正的狗类)。肉中可能有寄生虫,应彻底沸煮。
    麝猫类 分布于热带非洲及亚洲的食腐类动物。按照对付狗类的办法设置陷阱。烹煮之前应除去肛门腺。
    熊类
    生活于北美、北欧及亚洲部分地区的一类独居性猛兽,喜好多林地区(北极熊例外)。体形强健、奔跑迅猛的熊类可能会光顾你的露营地。大多数熊类会爬树。熊要杀死一个人易如反掌,对它们要避而远之。如果设置陷阱可以捕捉它们,那将是营养富足的好食物。但是依靠临时拼凑的简易武器就想捕猎它们是非常愚蠢的,只会带来一场悲剧。将熊肉彻底煮熟以防寄生虫。绝不要食用北极熊的肝脏——它含有足以致命的高浓度的维生素A。
    陷阱设置:可选用落石式或弹性四脚套陷阱,但后者必须选用最牢靠的材料——熊能撕碎大多数常见的四脚套。必须尽可能置熊于死地或者使之完全丧失反抗能力——否则受伤的熊对狩猎的人来说是极具威胁性的。
    踪迹:熊掌留下的印迹长约30厘米,宽18厘米,前端有五爪,趾间靠近,爪印清晰。后足印后端渐细,易被误作人的脚印。熊几乎可以捕食一切动物,可以追捕猎物,将猎物撕成碎片,也可轻巧地踏翻蚁穴,寻找食物。
    水獭类
    平时很难见到它们,也很少遇到它们陷入陷阱。主要生活在水边或沿着河岸的洞穴里,好奇心很强,因此沿着河岸布置弹性四脚套并选用新鲜鱼类诱饵可能会捉到它们。
    踪迹:五趾着地,网状,近乎圆形,长7、5厘米,宽6厘米。在某些地方,常在岩石上,能很有规律地见到它们留下的细长条形粪便,略有鱼腥味。
    黄鼠狼类
    黄鼠狼、貂、白鼬以及臭鼬等都带有几分神秘色彩——但在北半球的北部地区,它们在荒野中很可能是求生者重要的食物来源。
    当心它们锐利的牙齿。
    陷阱设置:弹性四脚套或落石式陷阱。放置一些诱饵,比如鸟蛋或动物内脏等。
    踪迹:不明显,除非是在松软之地。五趾及五爪相互分得很开。趾上的毛发会带来污渍。跳跃式前行,使得前后脚印部分重叠。黄鼠狼的脚印在这一类动物中是最小的。
    狼獾
    分布于北半球的北部,体型矮胖结实、类似獾形的食肉目鼬科动物。主要靠觅食动物尸体腐肉为生,但可以无需费劲地拖倒一头驯鹿。数量很稀少。除非你拥有锋利的武器,否则别去惹它。
    陷阱设置:强力弹性四脚套或诱饵绳套阱——如果在苔原地区你能幸运地弄到合适的诱饵。
    踪迹:足印平均长8厘米,宽7厘米。五趾,前有强有力的爪印,掌上的毛皮会使印迹模糊不清。
    獾类
    分布于北美洲、非洲、东欧至印度尼西亚一带。体型矮胖粗壮,常在夜间活动。严冬时会冬眠。在它们经常活动的例行路线上以及它们经常排泄之地设置陷阱。如果被陷阱夹住,被困的獾会变得异常凶猛,别轻易靠近。幼獾肉味与猪肉一样鲜美。
    陷阱设置:选用夹腿套阱,诱饵可随意摆放。也可用落石阱或诱饵绳套阱,但都必须布置得相当巧妙而且坚固结实。
    踪迹:五趾,前有清晰爪印。有时足印会与小熊相混淆。步长约50厘米。粪便与狗粪类似,但地上会有浅的挖掘痕迹。地表被掏出的树根以及撕开的蚁穴可能会是獾类动物所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37    IP属地:未知

第34节 动物类食物(3)
    臭鼬
    分布于南北美洲。有着一条长而多毛的尾巴,体型与小獾类似。遭遇敌人时会由肛门腺释放出恶臭的液体以自卫。
    猴猿类
    所有的热带地区几乎都有分布,通常群居生活在树上。即便被小猴咬伤,也会留下一块疤痕。它们很聪明,难以捕捉——在敌人还没靠近之前,就会发出警惕的嚎叫——但它们喜欢冒险,富有好奇心,这会对你很有利。肉味相当好。
    陷阱设置:活动的或带有诱饵的尖矛陷阱,四脚套或诱饵绳套阱。诱饵可选用它们爱吃的水果或其他能唤起强烈好奇感的东西。
    海豹
    一对足迹的中线是腹部拖过的痕迹。图中箭头所指为前行方向。见“气候与地形”章中的“极地地区”。
    蝙蝠
    分布于除严寒地带外的所有地区。夜间活动。生活于温带的蝙蝠有冬眠现象。食肉性蝙蝠的捕猎对象包括昆虫、鱼类及其他小动物。南美洲产一种吸血蝙蝠,会传染狂犬病。在有吸血蝙蝠活动的荒野露宿时,全身都应盖好,以防万一。以植物果实为生的一类蝙蝠体型更大些,有的种双翼伸展时宽达1米,生活于热带非洲东部至澳大利亚一带。肉味鲜美,尤其是多肉的植食性蝙蝠。烹烧前应切除翅膀和腿,像处置兔类那样剥皮,并掏出内脏。
    陷阱设置:在飞狐(植食性蝙蝠)觅食的果树上布网。想办法惊扰白日里留在巢洞中栖息的蝙蝠,让它们自投罗网。
    踪迹:群居蝙蝠的巢穴很易发现,通常分布于大型岩洞里。植食类也常将巢穴筑在树上。
    野牛类
    牛类常群居生活,而且生存地区必须有水。北美、非洲及南亚地区分布着北美野牛和其他种野牛。野水牛分布于欧美,存量极少,受国家保护。澳洲北部野外生活着一些从其他洲引进的水牛。荒野之中有时也能见到走失的家畜牛类,尤其是在非洲地区。
    野牛会带来极大的危险——尤其是离群独居的狡猾的老公牛。
    陷阱设置:只能选用最强硬的四脚套阱、弹簧阱或落石阱。如果仅以捕捉幼仔为目的,倒是可以不必这样。
    踪迹:两道清晰深陷的蹄印,前端狭窄,后部大而圆。排泄物类似于常见家畜牛类,是很棒的燃料来源。
    野绵羊/野山羊
    野绵羊常小群居生活于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的高山草原上。北非很少分布。另外从阿拉伯地区到中亚高原也能见到它们。相当警觉敏捷,喜欢生活于人类难以到达之地——使得你无法靠近。
    欧洲和北非几乎见不到野山羊,它们主要分布于亚洲的高原地带。脚步稳健更甚于野绵羊。肉味很鲜美。
    陷阱设置:在其常经过的路上设置四脚套或弹性四脚套阱。在岩石地带利用自然的障碍有助于设置落石阱,但期望值不可太高。
    踪迹:两点分开的纤细偶蹄印,绵羊的蹄尖总是外张,有时山羊也是如此,但山羊蹄前端更圆钝些,不过比其后端还是狭窄。如图所示,左侧是家畜绵羊的蹄印,右侧是野生小羚羊的。它们排泄的球状粪便类似于家畜绵羊。
    鹿类/羚羊
    鹿类生活于除澳洲大陆以外所有大陆的多林地带。体型相当,从北部驯鹿到热带鹿类体型大小差异至多45厘米左右。羚羊和瞪羚分布于东非至亚洲印度一带,体型大小变化不大。有一种叉角羚,生活于北美大陆。它们性情温顺、害羞,远离人类居住之地,过着群居生活。鹿类有着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多数在黎明及傍晚时分外出活动。除非是在荒漠地区,否则绝不会离水源很远进行活动。鹿肉味美,还可熏烧保存。鹿皮尤其珍贵,鹿角则是相当有用的工具。
    鹿角可用来制作武器,用来抵挡其他大型猛兽的攻击,而且刺或戳都很有威力。
    陷阱设置:对付小型动物可用四脚套阱或落石阱,更大型的可用尖刀阱或平台阱。诱饵可选用动物的内脏——好奇心会趋使它们上当。
    踪迹:两长方形的偶蹄印。驯鹿则是明显的圆形蹄。如图所示,上面部分是牡鹿前后蹄印,下面部分是驯鹿的前蹄印。注意驯鹿偶蹄中的肉爪。行走类动物前后蹄相互重叠,奔跑类前后蹄间常有间隔。排泄物长方体形至圆球形不等,通常成堆。温带地区,到了冬季它们的粪便会更轻一些,富含更多的纤维质。幼树茎上有它们留下的擦疤、啃咬留下的伤疤等破损记号。
    野猪类
    野猪以及其他猪类的体形变化很大。多数种类皮肤上生有刺毛,但都有着猪的体形。长鼻,两颗獠牙或其他类型的大牙在口部两侧各一颗。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群居生活于森林地带——但非洲野疣猪例外,它们更喜欢呆在大草原上。尽管野猪没有鹿那样警觉,可是仍难以潜近猎捕,除非是在热天里它们躺下寻求阴凉时你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留意倾听猪类打鼾声。育种期的雄猪和护仔的野猪几乎不需多少外界刺激就会应战,单个人会很容易被它们击倒。被獠牙咬中会伤势严重,尤其是经常会伤在靠近大腿的股动脉处,极其危险。猪类肉味鲜美,冬季时节会含有大量脂肪,但肉必须充分煮熟,以防寄生虫。
    陷阱设置:强硬的弹性四脚套、落石阱、尖刀阱,布置在猎物经常出没的必经之道上。猪类食性很广,一切易得的食物都可用来作诱饵。
    踪迹:偶蹄印,有点类似于鹿科动物。在松软之地,短边趾印会与鹿类明显相区分。幼仔有更多的点蹄。粪便经常不成形,但不会是细长条形,通常都很松软。乱糟糟的地面上有扒露出的树根,泥泞之地有狭长形的动物打滚后留下的污渍,是它们出没于此地的最好说明。疣猪类有着体积很大、类似地洞的睡穴。
    野骆驼类
    广泛分布于中北非、东亚至中亚一线的沙漠地区,澳洲也有引种——但要捕捉它们需要极为强固的尖刀阱或者弹射类武器。被激怒的骆驼会有很强的攻击性,在你的手和脸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留下严重的伤痕。
    美洲驼类
    南美产野生动物,长毛浓厚。包括羊驼和驼马等许多种。用对付羚羊的陷阱即可捕获它们。作为半家畜类动物,羊驼或驼马的出现意味着可能在不远处即有人烟。
    貘类
    生活于热带美洲以及东南亚原始热带丛林中的一类性情害羞的野生动物。有着松软的长鼻,体型近似无毛的野猪。在它们出没的必经之路上设置四脚套、尖刀阱或落石阱。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38    IP属地:未知

第35节 动物类食物(4)
    兔类
    分布区域极为广泛,从寒冷的北极地带到热带沙漠和丛林中都有兔类生存。在大多数地区它们会成为陷阱的首位来访者——北极雪原和远东地区分布的长耳大野兔很可能会成为你的救命恩人。兔子多数生活于地洞中,常大群居,生活路线很有规律——这对设置陷阱很有利。幼兔在受到惊吓时常会静卧不动,甚至用手就可将它捡起。野灰兔一般不常生活于地洞中,行动路线也趋向无规律。兔类粘液瘤症会导致许多病兔不得不生活于地面上。
    陷阱设置:简单的四脚套阱即可,不过尖刀阱会使猎物离开地面,减少被其他动物偷食的可能。
    踪迹:有毛的脚掌即便在松软的地面也不会提供多少具体线索。但可以利用其后腿长、前腿短的特征加以辨认。野兔前脚五趾,但最内一趾短小,几乎不留趾印,后脚细长,只有四趾。奔跑时后脚印会落在前脚印之前。兔类的粪便体积很小,坚硬,圆粒状。被它们啃咬过的树皮上会留有两道明显的门牙痕。兔子砰然坠落之声犹如有人在击打衣垫。
    危险!
    兔肉综合症:兔肉是易于获取的食物,但它缺乏人体所必需的脂肪和维生素。曾有报道,糊涂僧海湾有限公司的捕猎者们尽管有充足的兔肉食用,许多人却悲惨地死于兔肉综合症。
    人体消化兔肉时需要消耗自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有许多最终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因此必须不断补充这些营养要素,否则人体就会越来越虚弱,并出现另外一些缺陷综合症。所食用兔肉越多,身体会变得越糟糕。其实海湾公司的那些捕猎者只需同时食用一些植物性食物就可以存活下来。如果植物被积雪覆盖,生存者无意识中仅以易于捕获的兔肉为食时,这类悲剧经常发生。
    兔类粘液瘤症是一类病毒感染性疾病。在病发部位,尤其是头部,会类似粘液腺发出种种怪味,让人倒胃口。不过这类疾病不会感染人类。病兔行动迟缓,眼睛往往会瞎。兔皮剥去以后,病兔病灶部位的惟一症状是肝部出现白色小点。
    小啮齿类
    动物王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有时也是最易捕获的一类。大多数种类体型太小,陷阱不大适用。不同种类的足印不易区分。其中老鼠随处可见,分布范围极广。笼阱可能会诱使它们陷入其中,也有可能落入为捕捉其他动物而设置的落石阱中。老鼠携带许多疾病原,在去除内脏时要小心,不要把它们弄破了。鼠肉应彻底烧熟。除了为生存者提供肉食来源外,鼠类并不受欢迎。如果它们贸然侵犯你的帐篷,要毫不客气地捕捉。
    天竺鼠:在它们生活的安第斯地区,可用水果或蔬菜叶作诱饵引诱它们。肉味美极了。
    水猪:在热带南美部分地区的洼地中生活,体型大的与小绵羊差不多。以家庭为单位群居,水陆两栖生活。如果它们逃离的水路被切断,会惊慌失措很容易落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中。瘦肉鲜嫩,味道鲜美。
    豪猪类
    分布于美洲、非洲及热带亚洲,种类繁多。有些种会爬树。地面生活种一般行动蠢笨,因此可以很容易追寻诱捕它们。当心被豪猪刺戳伤。
    河狸类
    体形矮胖,常在河堤上筑穴,水陆两栖生活。长着多鳞桨状尾巴。分布于北美及北部非洲。沿着溪流的日常奔走路线很有规律,便于设置陷阱。肉很鲜美,尤其是尾部。
    陷阱设置:在河狸经常出没的水面上拉上强硬的罗网或绳套阱线。在其经常奔走的地面路线上设置尖刀阱或落石阱。
    踪迹:五趾着地,趾前有爪,但经常地面上只能见到四爪印记,后趾网状圆形。留意堤坝边的洞穴、靠近水边的地面上散落着曾被嚼碎的树苗残渣、树皮碎屑等。
    刺猬
    性情害羞,主要于夜间活动,分布于欧洲、非洲东部至印度尼西亚一带。它们白天呆在十分隐蔽的巢窝中,在温带地区有冬眠现象。爬行速度很慢,很容易就可追上。有时你也会很容易抓获到曲成一团的刺猬。逮的时候要小心。刺猬常染有寄生虫,肉应彻底煮熟,味道十分鲜美。皮毛很容易连同壳刺一起剥去。
    陷阱设置:尖刀阱一般用不上。可以布置落石阱——刺猬喜欢嗅碰奇异的障碍物。
    踪迹:五趾印,有长爪,通常只会见四爪。
    松鼠类
    松鼠和草原犬鼠分布于除澳洲和南北极地区以外的世界各地。在比较寒冷的冬季会冬眠。性情警觉,敏捷,大多数日夜活动,以坚果、浆果、嫩茎为食,有些种类也吃鸟蛋。搜索树洞里的松鼠巢穴可能会发现其幼仔——当心它们用来防卫的尖锐牙齿。在地面生活的种类居住于地洞里,经常大群生活。多数种类肉味鲜美。
    陷阱设置:设置小型四脚套阱,选择合适的诱饵,比如劈开的水果或鸟蛋等。捕猎树松鼠,可选用一端5厘米直径的环形四脚套,斜靠在它们经常出没的树枝上——作为活动路线的捷径,它们会不断地上当。
    踪迹:前足四趾细长,趾前有爪,后足五趾。喜欢啃咬树皮,偷食坚果和树下的球形落果。在树枝之间可能会发现它们用细树枝搭成的巢窝。
    大袋鼠类
    包括一些其他相关种,分布仅限于澳洲、塔斯马尼亚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当心,它们的前脚富有攻击力。有些种类已适应爬树。奔跑时速度很快,难以追上。多数在夜间活动,有些以洞穴为家。平原袋鼠有时会出现于远离水源的地区。
    袋鼠肉相当不错,可惜捕捉它们并不容易。
    陷阱设置:选用落石阱或者四脚套阱——不过选定合适的设置位置却让人头痛。可以用水果、树叶或树根作诱饵引诱树袋鼠从树上下来。
    踪迹:只会见到后足两脚印,与大兔子的脚印有点近似,只是因为它们的前腿并不常用于支撑体重,所以难以见到前脚印。
    负鼠
    分布于美国南部至南美洲一带。体型小,夜间活动型的食腐类动物。在澳洲大陆有体型相似但亲缘关系很远的相关种。善于爬树。负鼠馅饼是一道传统美国菜。
    陷阱设置:诱饵可选用多汁的水果或者蛋类。它们常爱管闲事。
    袋熊
    性情老实,体型似獾,分布于澳大利亚桉树丛林及其他干燥地带。塔斯马尼亚地区也能见到。常在夜间活动觅食。陷阱可以类比獾类设置。
    浣熊类
    体型似猫,尾巴粗条状,密生浓毛。在北美广泛分布。喜欢靠近水边的树林。北欧有引进种。爱管闲事,习惯于夜生活。夜间出没于树林或岩洞中搜捕青蛙、昆虫、软体动物和其他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它们也以植物果类为食。热带拉丁美洲的食蟹浣熊类是它们的近亲种。
    陷阱设置:选用带诱饵的四脚套阱。
    踪迹:五长趾,趾前有清晰爪印;前足印小而圆,后足印大,为长方形。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38    IP属地:未知

第36节 动物类食物(5)
    3、3 爬行动物
    鳄鱼类
    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体长1、3米以下的小鳄鱼可能会成为你的猎物。更大的就要避而远之了——它们外被坚韧的盔甲,有些种,比如分布于印尼海域的河口鳄类,体型相当庞大,性情凶恶狡猾,在已知它们出没的流域要小心防备。因为它们很善于伪装,能静息于水中很长时间,等待毫无防备的猎物进入它们的攻击范围。它们的尾巴能够发挥巨大的剪切威力,凶狠程度不亚于它的利齿。鳄鱼尾部肉味鲜美。
    陷阱设置:可用外包诱饵的三角木,被吞咽后它能卡住鳄鱼的喉咙。可以直接将三角木漂浮在水中捕钓鳄鱼幼仔,也可用线串起。猛击两眼之间部位可以杀死它们。
    蜥蜴
    蜥蜴体表有着许多珠状凸腺,外形奇异,性情温和,不过毒腺能分泌毒液(见“健康”章末的“危险动物”)。所有的蜥蜴肉都可以食用。大多数蜥蜴生性胆怯,有些美洲大蜥蜴和巨蜥在受到攻击时会咬人,它们有着强有力的利爪。不要与巨型柯猛都蜥龙过意不去(体长达2米),它们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
    捕捉时尽可能去抓蜥蜴的尾巴。小蜥蜴可能会爬得很快,有时它们会落入陷坑中,也许你会在你的日光蒸馏器中发现它们。捕捉大蜥蜴需要设置适当的陷阱。
    鳖鱼类
    这类爬行动物肉味都很鲜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水或淡水湖中,产卵时会上岸。也有些种是陆栖生活的,其中匣鳖甚至不会进入水中交配。在远海也会遇到海龟,那可真是求生者意外的收获。在水中可用网或拖钩捕捉,在岸上只需用棍棒挑翻它们使之背部朝下就行了——但要随时阻止它们翻身,也要防止被它们的利齿咬中。重击头部即可杀死它们。沿腹部剖开,扔掉内脏,切除头颈部(有些种类颈部会有毒囊)。鳖肉应彻底沸煮,非常有营养。鳖血营养更为丰富。雌鳖腹腔里的卵也可食用。乌龟颈部很长,能回过头来——你必须学会稳住它。除去内脏后也可以烧烤,但必须将外盔壳撕开。
    踪迹:雌鳖或雌龟都要上岸产卵,在沙滩上会留下爬过的痕迹,一直延伸到鳖蛋的埋藏地。但你可能必须深挖才能得到它们。煮熟后可以保存好几天。
    两栖动物
    从迷你树蛙到非洲巨蟾,所有的青蛙肉都可食用。非洲巨蟾腿肉味道与鸡腿差不多。但有些种皮下有毒腺,烹烧之前必须剥皮。它们喜欢夜间活动,可以根据蛙鸣声判断它们所处的方位,一般总是在水边。用强光使之目眩——电筒或火把也行——然后用棍棒击中它们。白天可用外包诱饵的鱼钩垂钓青蛙。大青蛙腿肉尤其鲜美,与鸡肉不相上下。蟾蜍体皮有着令人讨厌的瘤腺,在远离水边的地面也时有发现,但它们的肉味很糟,又有剧毒皮肤腺,所以别去吃。
    蝾螈和水蜥在水中或近水区域生活,可用同样的方法捕捉,肉味还可以。
    蛇类
    克服自己的恐惧,你必须熟悉蛇类的生活习性。蛇肉鲜嫩如同牛排!但不要轻易动手,首先你必须保证自身的安全。
    巨蟒长达10米,分布于非洲、亚洲及澳洲大陆。类似南美水蟒的王蛇体型也很大。这两类性情都较温和胆怯,即便体积巨大,要吞咽一个成年人还是很困难的。蛇类容易捕捉——但过于粗壮的巨蟒还是避开为好,它们虽无毒腺,锋利的耙齿仍会把你咬成重伤。如果你能撬开它们的下颚,会比拖动它们的身体安全许多。
    蛇的隐蔽能力特别强,轻微的动荡也会引起它们警觉地迅速逃离。在热带丛林中穿行许多天你可能也见不着它们,尽管有时它们就在你身旁。
    打蛇要打头部七寸。先用丫棍叉住头后部,用另一重物猛击头背部。对付树上栖息的蛇可先用棍棒将它们击落到地上,以防万一。
    全身卷曲、头部隐蔽的蛇很麻烦。用丫棍夹住最粗的一圈蛇身,用另一根长棍将其全身拨动,找出头来。
    绝不要用手捡起蛇身,或者过分靠近它们,除非你确信它们已经死了。有些种类,包括许多毒蛇,会很让人信服地假死。
    3、4 鸟类
    所有鸟类的肉都可以食用,但有些肉味鲜美,有些则令人难以恭维。鸟类分布于世界各地——大海、荒漠、高山和极地——但并不总是易于捕捉。常成为捕猎对象的野鸡、松鸡、鹧鸪、鹌鹑、野鸭、野鹅等都是美味佳肴——但它们都很机敏,多数善于隐蔽。鸟肉需用文火炖闷才会松嫩可口,同时也可杀死寄生虫。海鸟可在处理干净后用油煎,味道与鱼肉一样鲜美。
    陷阱设置:易落入圈套的常见鸟类有鹰、隼以及食腐性鸟类如兀鹰等;易暴露踪迹的常见鸟类有野鸡和海鸥等。
    鸟笼阱、落石阱、弹性四脚套都可用来捕鸟。放在树枝之间带有诱饵的绳套可能会捕捉到在此栖息的鸟儿。在森林地区可把陷阱设置在空旷地带或河岸上。水果、浆果或肉类都可作诱饵。多数鸟的体重都很轻,所以陷阱要布置得很精巧。
    也可用线拴着诱饵钩或卡喉针诱捕它们。
    小鸟会轻易上当,被诱饵所吸引;但在附近伪装一个猫头鹰造型效果会更好。好奇的小鸟会不断来攻击它——甚至外型很酷的造型也照样管用。
    踪迹 除具躞趾鸟类外,大多数鸟类的足印都很相似,通常只能提供有关鸟儿大小的信息,少数特殊种类会有例外。然而,在沙漠或雪地之中,鸟类的足迹对于找到它们的隐蔽之处会很有帮助。鸟鸣及飞行中的鸟类有助于你发现它们的行踪。警叫声能引出其他鸟儿。相当多的粪便意味着此处可能是它们夜间栖息之地。
    秋季换羽 到了秋季鸟类会全身换羽,有段时间无法飞行,或仅能短距离滑行。有些种,尤其是野鸭、野鹅和其他常见的野鸟在这时很容易捕捉。如果不是在水面上,你很可能直接追上捉住它们。
    鸟巢 地上鸟巢中的鸟蛋很容易捡到——许多鸟巢里会有一小堆鸟蛋。小心靠近——潜爬而不是大踏步——用石块砸或棍棒打,很可能会捉到巢中的野鸟。
    有些种类,比如海鸥,会誓死固守自己的巢穴。如果单人闯入群集的鸟巢群中,很可能会受到攻击。
    洞穴巢 海燕等一些鸟类在洞穴中作巢,它们的巢通常位于人迹罕至的海崖峭壁及岛屿上。它们白天整天在海上觅食,夜间回归洞中栖息。
    不会飞行的鸟:鸵鸟(非洲)、三趾鸵鸟(南美洲)和食火鸡(澳洲)。它们体型巨大,不会飞行。对付它们也得小心——尤其是鸵鸟,被它踢中会使你骨折。这些鸟儿种类和数量都相当稀少——但鸟蛋很大,也很易贮存。蛋壳是有用的容器。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39    IP属地:未知

第37节 动物类食物(6)
    3、5 昆虫类
    昆虫是野外求生者能获取的最可靠的动物性食物资源。尽管体型小,但它们分布广、数量众多,能保证你采集到饱餐一顿的数量。
    同重量的昆虫比蔬菜所提供的营养要高得多。昆虫体内也富含脂肪、蛋白质以及疏水性化合物,它们也许会成为救命之物,尤其是幼虫——肥厚多汁的蛴螬。你会很快克服那种恶心和欲呕吐的不快——要记住有些人还把它们看作上等佳肴呢。一定要把它们看作当然的食物,然后才会自觉地食用。
    采集:最有利用价值的是白蚁、甲虫、蚱蜢、蝗虫、蟋蟀、蜜蜂、毛虫以及各类水生昆虫等。
    多数昆虫在天气炎热时不活动,不过雨后会外出采觅雨水和湿气。在树缝、角落和各种隐蔽阴暗的湿地可以找到它们。蚁巢附近常会显现易于辨认的特征性松土。
    甲虫的蛴螬长三对小腿,体色苍白,体型多变,小至刚孵化的极微的幼虫,大至长15、5厘米的多汁“香肠”。在树皮和残枝上都能找到它们。
    采集那些鲜活的种类,弃去已死或病弱者。气味刺鼻难闻者或者手捡时刺激皮肤有不适反应的一切幼虫都不要。
    搜寻昆虫时要小心,它们的栖身之所常是一些不受欢迎生物的隐身之处,比如蝎子和毒蜘蛛,或者体型更大的毒蛇。
    警告:不要收集那些以弃物腐肉或动物粪便为食的蛴螬——它们很可能会使你染上疾病。
    牢记:颜色鲜艳的昆虫——包括它们的幼虫——通常是有毒的。那些纤细无异味的种类可以用作鱼饵。
    当心:大甲虫有着强有力的口器,捡起它们时要小心。
    多数昆虫可以弄净生吃,这样可能更有营养,但经过烹烧之后,味道会更美。沸煮是最安全的,可以彻底杀灭细菌和寄生虫,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容器在手,烤着吃会更方便些——只需把你的晚餐放在晒烫的岩石或火边烤一烤就可以了。
    食用前要除去大型昆虫诸如蝗虫、蚱蜢和蟋蟀的小腿及翅膀。腿毛会刺激甚至阻塞你的消化道。某些种类幼虫的纤毛会引起皮疹。如果你要吃带毛的幼虫,可以通过榨压挤出肉质内含物——别吃它的外皮。甲虫装甲式的外壳也要去掉。
    诸如蚂蚁、白蚁类的小昆虫可以先捣碎成糊状,通过烹烧或烤干制成精粉,可用来作食品添加剂,也能贮存保质。对于不习惯于食虫的人们来说,虫粉也许更易接受,尤其是制成汤或与其他食物混合后食用。
    白蚁
    分布于全球气候温暖地带。白蚁富含营养且味道不错。多数种仅食植物,但大白蚁有尖利的口器,可以咬食任意物品。用嫩枝插入蚁穴,轻摇慢搅,白蚁会咬住嫩枝,被你牵出来。但用这种方式你不可能收集到许多。
    白飞蚁和白蚂蚁在雷雨交加的日子里长出翅膀,大量落于树叶和嫩枝上,便于收集。
    在食用之前除去大白蚁的翅膀。可以沸煮或油煎,但生吃会更有营养。蚁卵营养价值也很高。
    采集:白蚁群能垒起很大的土堆,常高达几英尺。充满孔状通道的蚁巢里四通八达,分隔成无数小室。尽管坚如岩石,用石块或木棒还是能将之捣碎成土块,放入水中,白蚁会被迫爬出来。这样的蚁巢土块放入火堆中会烧烤出芳香气味,可以驱走蚊虫。也可以闷熏,用来保存火种。
    蜜蜂与黄蜂
    蛹、幼虫和成年蜂都可以食用。蜜蜂还能提供蜂蜜,这是自然界上好的馈赠——易于消化且极富营养。可惜不易采集,蜜蜂会誓死守护蜂巢。
    白天工蜂飞离巢房外出觅食,但夜间都聚在巢中,这时有利于捕捉。用野草制成火把,燃着靠近蜂巢,使巢内充满浓烟,再封堵巢房出口,就可以杀死它们,很安全地取得蜂蜜,外加一顿美餐。除去蜜蜂的腿和翅膀以及尾刺。沸煮或油炸后食用,可以改善口味。
    蜂蜜可从蜂巢内抽取,即便蜂蜜变干发硬,也能贮存好几年。饮用蜂蜜会立即增强体力。由于它能极快地被人体吸收,所以蜂蜜是精疲力竭时最有效的恢复剂。蜂房能食用,其中的蜂蜡是很好的防水材料。缓缓熔化后可制成蜡烛。
    在有些地区,蜜蜂体内含累集的植物毒素,会使得直接食用变得有点冒险。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蜂类仅依赖单一种类植物存活的地区,例如杜鹃花分布密集的喜玛拉雅山区。特征性气味会提供某种线索,若有疑问,可用鉴别食用植物的方法与程序辨别它们。
    黄蜂比蜜蜂更具有危险性。不过它们属于另一种群,而且不产蜜。收集与食用方法与蜜蜂类似,但更要小心。有时你还能遇到无蜂巢的蜂群。
    蜂巢位置:黄蜂的巢穴常位于树枝上,外形类似一只足球,也有的呈圆锥形,进出口在基部。蜜蜂的蜂巢多数位于中空树洞或悬于岩石之上。
    大黄蜂
    属于黄蜂家族的一种。如果你在成年蜂没发觉之前先找到它们的巢穴,就有食物了——幼蜂和蛹都极富营养。要当心,大黄蜂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巢房。它们腹刺锋锐,刺在你没遮掩的皮肤上,引起的剧痛刻骨铭心。除非你已经陷入绝望——事实上有大黄蜂出没之地食物一般都很匮乏——否则还是先找一找有无更安全的可食物。
    大黄蜂有两大类群:白天活动型和夜间活动型。白天活动型可用捕捉蜜蜂的方式夜间捕杀,夜间活动型在白天也许可以捕杀,但被它们蜇中则非常不幸,所以最好还是别惹它。
    蚂蚁
    蚂蚁能迅速收集残余废料,你也可寻迹找到它们或者它们的巢穴。当心,大多数蚂蚁口器都有蜇刺,被大型丛林蚁咬中会剧痛至少24小时。可以捕捉那些小型蚂蚁。
    有些蚂蚁,例如飞蝗种,膨胀的腹部充满琼浆玉液,被称为蜜蚁或糖蚁,肉味也不错。
    警告:被有些蚂蚁咬中犹如被荨麻刺扎过一般,有些种能喷射蚁酸。必须烹煮至少六分钟方能去除毒性,这样食用就很安全了。
    蝗虫类
    所有蝗虫都有肥厚的身体和强健的肉腿。有些种体长达15厘米。某些地区中分布众多。
    用多叶树枝或衣物拍打捕捉,除去翅膀、触角和腿刺,洗净后就可以生吃或者油炸了。油炸既可以杀死可能存在的寄生虫,而且味道会更加鲜美。
    水生昆虫
    淡水中会有水甲虫、蜉蝣、石虫、球虫及其他一些水生昆虫的成幼虫生活,可以收集食用。
    用一衬衫或其他较能透水的衣物立入水中作“网”,如有必要可用木棍支撑。从水的上游开始搅动,这会使水流带起水底的浮游昆虫向下游的“网”上奔去。如果你不想下水,可以用棍棒搅动水面,也会有收获。
    最好将从水中收集到的昆虫彻底沸煮,以免去水源曾受到寄生虫之类污染所带来的危害。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39    IP属地:未知

第38节 动物类食物(7)
    3、6 蜗牛/蠕虫类
    蜗牛、蛞蝓、蠕虫以及体型类似的软体小生物也不应该受到忽视。许多美食家把蜗牛肉称作佳肴,大多数人愿意吃水生软体动物,例如*#、蚌、章鱼等。蠕虫肉似乎有点令人讨厌——但是你可能看到鸟类是如何喜欢这类美食的吧。只有鲜活的水陆生蜗牛以及其他种软体动物才值得捕捉收集。但是有几类软体动物本身具有毒性,会给食用者带来危险。另有些种尽管自身原本无毒,体内可能也累集了许多对食用者有害的毒素。所以食用前需要将毒素清除干净。
    蜗牛类
    生活在淡水、咸水甚至于荒漠地带。在非洲有长达20厘米的巨型蜗牛。蜗牛体内富含营养蛋白和矿物质。避免采集那些外壳色彩艳丽的种类——它们可能会有毒。海蜗牛,尤其是在热带水域,喜欢玩些花样,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别去碰它们。例如,太平洋及菲律宾海域中生活着一种锥贝,具有能分泌剧毒液的毒刺。有些种甚至能够置人于死地。活着的蜗牛被饿上几天,或者仅喂食一些无毒绿叶,可以将体内的毒素排泄干净。在沸煮之前将蜗牛放入盐水中可以促使其吐净内脏中的脏物,沸煮10分钟,加一些药草作辅料,肉味会更加鲜美。
    假如壳口没有张开,冬眠的蜗牛也能食用。
    蛞蝓
    蛞蝓无壳,外形类似蜗牛。捕捉及烹煮方法也与蜗牛类似。
    蠕虫类
    富含高比例的营养蛋白成分,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很易于收集。食用前先饿上它们几天,或挤榨蠕虫身体以排出它们体内的废物。可以晒干或风干——一种方法是将它们晾在晒烫的岩石上晒干揉成粉。若必需,食用时可混入一些其他食物,这样也许更易于被食用者接受。晾干后也可以保存一段日子。
    3、7 危险性
    疾病传染源
    蚊子、扁虫和另一些昆虫携带有大量病原菌,食物或水中会有许多寄生虫或者它们的卵。大量的水传染疾病甚至比动物的攻击更可怕。
    对付危险的策略
    直接被动物攻击的几率可能还是较少的,但与大型猛兽相遇还是比较危险。避开它们。其实相遇之时,它们也会同样感到吃惊。必须很好地自我控制,否则你可能会无意中唤醒动物的攻击意识。
    与猛兽突然间正面相遇——你很可能会倒吸一口冷气。但记住,要缓缓后撤,口中念念有词。多数情况下猛兽也会同样后退的。不要突然间移动,记住动物能感觉到你心存的恐惧——许多忘记这一点的猎手因此葬送了生命。竭尽全力保持平静。
    许多接受挑战的猛兽是由于你堵住了它的退路,那么就主动让开吧。
    如果猛兽成心要和你过意不去,而你又没被吓傻,逃跑时选择“之”字形路线——猛兽攻击时取直线,它们的视野也狭窄得可怜。
    经验丰富的肉食性猛兽,如狮子和老虎,对于运动中的物体有着极敏感的视觉,尽管它们对色彩的分辨能力很差,而且难以分清静止不动的物体。如果你没被发现,那还不如乘机潜伏不动。
    大叫和夸张的骚动可能会吓跑肉食性动物。
    朝大树跑去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动物追到面前,你可能会在被逼无奈之时爬上树冠,而且不得不呆上一段时间。别碰巧选中多刺的树木。惊慌失措可能会使你受到更大的伤害,那可就极其痛苦了。
第四章 食物
第39节 陷阱及其布置(1)
    对付大多数野生小型动物,设置陷阱比追逐狩猎要有效得多。即便猎枪已瞄上一只小动物,可是由于体型过小,很难一击便中。布置陷阱反而更容易一些,同时可省出时间搜寻其他食物。
    人们设计了许多复杂的陷阱,真可谓煞费苦心。这些陷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构建。对于求生者,需要的是相对容易记牢和构建的简单实用型陷阱。但是,由于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独特的习性,许多有针对性的独特陷阱类型还得掌握。如果某种陷阱不适用,再试试其他的——这是一个不断从失败和错误中获取新经验的过程。
    求生者必须超越博爱主义而优先考虑自身保命。不幸的是,某些很简便的陷阱就会给动物带来相当大的磨难。某类为捕获特定类型动物而设置的快速致死型陷阱,比如勒死型,要是碰巧套住了其他种类动物的翼或肢腿,可能会使它们痛苦好几个小时。定时查看是必须的,否则会无端延长猎物的痛苦,也增加了被其他肉食性动物偷食的可能。也有可能猎物在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挣扎尝试后重新获得自由——动物本能地咬断一翼或肢,或用其他自我伤残法成功地逃离陷阱。
    仔细研究动物身体特征及生活习性可以使你避免许多错误。诱饵和设置位点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要不断尝试,要耐心等待,给陷阱以时间。猎物初次遇到新鲜事物会很狐疑,慢慢便会逐渐接受——这时也就更容易上当了。
    即便是在行走途中,设置一些简便的过夜陷阱也可能会有收获。如果准备在某地露营较长时间,那么就可以很好地策划和设置了。陷阱设置得越是适当,数量越多,成功的几率也越高。
    尽可能设置大范围且能控制的陷阱线,早晚各检查一次,收集猎物后重新布置好。必要时要加以修复,重复不起作用的可以移往别处。为了提高效率,设置陷阱时必须考虑有足够的反应灵敏性,使得“弹无虚发”。一次成功可能是好几次失败的结果——没必要因此而失望。如果陷阱虽没被触动,诱饵却已不见,这可能是由于诱饵没放准位置,或者是由于触动机制不灵,重新设置时这两方面都应考虑。
    在进行规律性查看过程中,你可以同时巡查该地区,留意各种蛛丝马迹,扩充或修正已有的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同时也可搜集植物及其他有用资源,使以后采集时心理有所准备。
    诱饵会有助于引诱猎物,在求生环境下食物可能已很短缺,但考虑到会有猎物上钩,小小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它会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4、1 地点选择
    查找猎物的踪迹,奔跑时留下的足印可能是它们从巢穴至饮水或进食处经过的路线。沿着这条路线找到任何自然形成的隘道——动物必须经过的位置——设置落石阱。猎物穿过障碍物之下的通道,也是布置陷阱的好地方。
    陷阱设置别太靠近猎物的巢穴,这里常是它们静伏聆听及嗅探气息之地,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引起狐疑,从而静伏不动,或改变行走路线。也不要把陷阱设置在动物饮水之处,这里它也会很警觉,稍有异常就会引起注意。
    如果将陷阱设置在动物自然通过之地,也许它们会避开并改变行动路线。但在惊慌失措时,动物会慌不择路,本能地选择最短的捷径逃跑,这常是那些很明显也很粗劣的陷阱也能时常成功的原因。受到惊吓的兔子很容易就会落入陷阱。
    4、2 陷阱的设置
    设置简单的陷阱需要绳子或金属线。金属线可以很容易保持绳索的张开状态。救生马口铁罐上的金属线就足够理想了。更复杂的装备也不过增添一把利刃而已——用来加工必需的木块。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木材要选择弹性强而且坚韧耐用的。不要选择枯死树木。榛木易于弯曲,富有弹性且很有力量,是很理想的首选材料。
    4、3 陷阱的类型
    陷阱设计师们会列出以下材料:轧刀,扼绳,吊架,缠网,落石,圈套等。利用弹性幼树设计的吊架可以把上当猎物吊在空中。幼树越高,承受力越强,就越有效。有些陷阱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设置规则
    设置陷阱时,请遵循以下规则:
    1、不要破坏原来的环境、不要踩踏猎物留下的足迹。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应在远离动物行走路线的地方完成。尽可能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2、隐蔽你的踪迹。构建和处理陷阱时别在周围留下明显的人的痕迹——诸如足印等,如果有条件,最好带上手套,以免留下汗迹和气味。利用榛木布置陷阱,而不要选择与背景反差大、有特殊气味的松木。每种树木都有特定的气味,猎物对之会很敏感——动物的嗅觉通常比人要灵敏许多。尽管动物怕火,但它们一般熟悉烟味,将绳套在篝火上熏一下会掩盖人的气味。
    3、巧妙伪装。用泥巴掩好木桩的横截面。放在地表的绳索要加以掩饰,越自然越好,和环境越协调越好。
    4、保持陷阱强劲有效。上了圈套的动物会拼命挣扎,为了逃命,它们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和潜能,陷阱本身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失败。
    4、3、1 绳套阱
    绳套是最简单的一种,任何救生宝盒里都应备有布置圈套用的金属线。应选择不锈钢材料的金属线,一端有眼,以便另一端从中穿过。可以紧紧拴在树桩、岩石或树上。绳套是个活结,可以套住小动物的喉咙或大动物的腿。
    绳子、线、金属缆线都可以用来临时制作绳套。布置陷阱时要考虑到猎物的类别。例如兔类喜欢坐在较高草地上,四处观察,对周围环境感到满意时会跳跃式向前奔跑。把绳套放在障碍物前方一定位置上,正好与它们一次跳跃的距离相吻合。如果绳套过分靠近障碍物,兔子会将之冲离。
    金属线绳套可以直接用两根细树丫支撑,使活动绳套保持张开状态。
    简单绳套的使用
    可以捕捉兔类及其他小动物。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大至适当的比例,以对付较大型动物,如狐狸和獾等。
    □绳圈宽度应有一拳。
    □高度离地面约四指宽。
    □距离动物奔跑路线上的障碍物一掌。
    □检查是否拴牢在树桩上,如果需要,可用树丫支撑住绳套。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40    IP属地:未知

第40节 陷阱及其布置(2)
    4、3、1、1 绷紧的绳套阱
    用弹性幼树绷紧绳套,可以把猎物弹离地面并吊起,这会大大提高捕猎效率。
    这种方法一方面剥夺了动物挣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其他肉食性动物偷食的可能。
    弹性绳套阱
    猎物被绳套套住后会扳动机关,幼树弹起,将猎物吊离地面。适用于捕猎兔类和狐狸,也可以套住反方向来的猎物。布置在动物足迹沿线的自然隘口比较理想。
    先构建钩形扳机(a),钩在(b)的缺口上。将(b)竖立钉牢。(a)上端拴在弹性幼树顶端,使之绷紧弯曲。如下图。
    诱饵弹性绳套阱
    机理同弹性绳套,但增设了诱饵。绳圈躺放在地上,诱饵悬在上面。猎物叼起诱饵的同时也会触动机关。
    适用于捕获中等体型的动物,如狐狸等。这类绳套阱应设在开阔地带,诱饵容易被发现。首选之地为森林中的小块空旷地。
    支撑诱饵的右边树桩只应稍稍插入地面,因为它必须与上了圈套的猎物一起被弹离地面。
    诱饵弹性腿套阱
    用天然叉枝或两根树枝绑成叉状人字形,竖立在地面上,从被弯曲的弹性树头引下的线拴在短棍上端,绳套末端附着在短棍中央,短棍另一端与一端系有诱饵的树枝相接触,利用人字形叉枝与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使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绳套躺放于诱饵正下方的地面上。这类腿套阱适用于较大型猎物,比如鹿、熊和虎等。对于草食性动物鹿来说,动物血或臭腺可以唤起好奇心。
    短棍上端压在叉枝上,下端压在绑有诱饵的树枝上,利用拉力与压力的平衡,整个系统得以稳定。
    弹性压迫阱
    绳套臂(b)一端架在支持臂(a)上,另一端依赖吊绳与(c)桩侧向相连。当猎物钻入圈套时,绳套臂(b)一端从支持臂(a)上脱落,从而带动(c)桩上的绳索开关。适用于捕捉小型动物,如兔类。可设置在猎物经常奔跑经过的路线上。
    注意绳索开关是如何稳定住绳套臂(b)一端的。绳套开关线左端应靠近臂(b)的末端。
    秋千弹性绳套阱
    这种设置可以同时控制空旷地带相邻的两条踪迹线。横臂上携带两个活动绳套,被吊线向上吊起,同时被束缚在树桩的“V”字形槽口上,以维持平衡。
    一旦动物上了绳套,会拼命挣扎,肯定会使横臂挣脱开,弹力会把猎物吊起在幼树枝头。
    滚轴弹性绳套阱
    绳套臂横架在两支持臂前侧面的圆槽上。上拉的绳索扳机线最好稍向后倾,以维持平衡。猎获对象是兔子和狐狸类。中套动物在挣扎中将绳套臂从支持臂上挣离,在弯曲幼树的反向弹力下,被吊离地面。
    在长形水平棒上设置平行的多绳套,可以控制更宽的路面,提高陷阱的效率。适用于动物足迹分布较宽的路面。
    4、3、1、2 平台陷阱
    适用于捕捉较大型动物,如鹿、熊或老虎等。它们体重相对较大,地面上会留有凹陷的足迹。平台阱两边各设置一个绳套。当动物踏上平台向下陷时,扳机臂从平衡臂上脱离,拉动绳套,动物前腿会被牢牢套住,进而被吊离地面。(a)图机理与之类似,但使用更大的绳套,没利用平台,而是通过动物踩脱平衡臂来直接带动扳机,绳套紧紧扣住小型动物的颈部。
    4、3、1、3 诱饵释放阱
    两根叉状木桩钉在地上,水平臂与垂直诱饵臂在同一侧与凹槽相互连接,诱饵臂上端被弹线拉起,维持平衡。绳套末端也系在诱饵臂上。可布置在森林中小块空旷草地上,捕获一些小型肉食性动物或野猪等。
    平衡臂横截面呈四棱形,从而卡在有凹槽的垂直诱饵臂上,以维持平衡。
    4、3、1、4 双面四套阱
    竖直木桩钉牢在地面上,水平横臂卡在它的中部槽口上维持平衡,两端各有一份诱饵。四绳套直接系在弹线上,弹线下部末端系着小棒,小棒两端卡在竖直臂与诱饵臂的小型斜槽上构成正三角形结构,以维持平衡。这种设置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捕获相反方向奔来的猎物。在森林空旷地带可以对付小型肉食性动物。
    4、3、1、5 双弹性阱
    两根弹木下端分别钉牢在地面上,另一端绷紧,相互钩住以维持平衡。垂直诱饵臂上端系在弹木上,双面四根绳套也分别系在两根弹木上。留心弹木上端挂钩是如何设计的。绳套金属线必须有相当的强度,才能维持适当的环形。猎物咬中诱饵时,带动挂钩脱离,弹木带动绳套将猎物吊离地面。
    4、3、1、6 肘节诱饵释放阱
    水平诱饵臂一端插在矮木桩凹口上,另一端与竖直绳套臂连成肘节。绳套躺放在诱饵下方的地面上。还有一根水平臂两端卡在叉桩上,中间被系在绳套臂上端的弹线卡住,以维持平衡。动物拖动诱饵臂时触动连锁机关,弹线释放,带动绳套将动物吊离地面。
    从绷紧的幼枝顶端拉下的弹线拴在绳套臂上端,同时夹住水平横臂以维持平衡。诱饵臂与绳套臂连成肘状,从而稳定住绳套臂。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40    IP属地:未知

第41节 陷阱及其布置(3)
    4、3、2 落石阱
    理论依据——当猎物扑向诱饵时,触动机关,一块重物落下砸中猎物。捕猎对象包括野猪、狐狸和獾类。更大型落石阱可对付体型更大的动物,比如熊等。
    警告:大型落石阱对人类也很危险,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一点。偶然情况下,没有猎物触动机关,落石也有可能会释放。即便求生时情况紧急,也要确保每个成员都知道落石阱的确切位置。在求生演习时必须警告成员远离落石阱所在地,演习结束后一定要拆除这类落石阱。
    单凭个人力量无法设置大型落石阱。落石阱应设在动物奔跑的路径上,自己要与下落重物保持一段安全距离,否则是很冒险的。平衡至关重要——很可能你不会一次成功。
    肘节绊放落石阱
    机械装置与肘节绳套阱类似——用释放棒撑住肘节棒的一端,以维持平衡。肘节另一端系着长线,利用树丫作为定滑轮,长线另一端负起重物。绊线一端系在释放棒中部,另一端穿过重物正下方地面后,系在一固定点上。葡萄藤可用作绊线。
    可用一根叉桩改变绊线的受力方向。
    平衡木落石阱
    叉状棒两端削尖,保证触动灵敏。分叉的一支水平位于重物的下方,前端有适当的诱饵。竖直叉上端支撑着横木以维持重物的平衡。重物既可是重的岩石,也可用圆木。动物扑向诱饵时,带动叉状棒,破坏了平衡,重物会在瞬间坍塌下来,砸向猎物。
    诱饵棒位于落石阱正下方。
    方形面释放阱
    扳机接触处,负重的水平棒与具水平分叉的垂直棒之间接触面是方形的。垂直棒下端削尖,尽可能减小与地面的接触面,提高落石阱的灵敏性。
    肘节诱饵释放阱
    一根支柱撑起一块岩石或一捆圆木,支柱中部架在固定在地面的叉桩上,以维持平衡;另一端斜撑在地面上。绳索一端系在扳机棒上,另一端穿过叉桩系在支柱的下端。诱饵棒一端支在扳机棒上,另一端支住圆木。动物扑向重物下的诱饵时,牵动诱饵棒,扳机棒失去平衡释放,重物随之迅速砸下。
    叉桩首先要垂直钉在地面上。
    夺命落石阱
    先固定三根小木桩,两根平行固定在树干底部,另一根固定在跨过动物踪迹的另一方向地面上。绳索一端吊起重物,跨过树丫沿树干向下,经底部木桩(用一水平扳机棒夹住,维持平衡),再沿水平方向横拉,通过地面系在第三根小木桩上。绳索要足够长,以保证扳机棒触动滑落时,重物能瞬时砸向地面。
    “4”字形夺命落石阱
    看上去似乎有点复杂,其实好记易学,而且效率很高。大小可以任意设计。水平诱饵棒通过凹形切口平衡在竖直固定棒上,锁棒尖端斜撑在诱饵棒斜槽上,中部支撑在竖直棒顶端,上部撑起重物,位于诱饵上方。
    注意各交叉部位切口的削法。锁棒下端削尖,以便迅速释放。
第四章 食物
第42节 陷阱及其布置(4)
    4、3、3 尖刀桩阱
    警告:这类阱尤其适用于捕猎野猪和鹿类——但它们对人自身也构成极大的威胁。设置桩阱时自己不要正面面对尖刀。每个探险队成员都应了解尖刀阱的确切位置及其危险性。做好可引起他人注意的标识。只有在紧急求生境况下才可以设置尖刀阱,且要有很好的控制方法。
    尖刀桩落阱
    机理类同于夺命落石阱,可用石块增加落木重量,而且落木上绑有尖刀桩,猛击加上猛刺,功能合一,效果更佳。
    弹性尖刀阱
    具有相当威胁性的夺命阱,能有效对付野猪。弹性树干上端绑牢在大树上,下端绑有尖桩。在肘棒(a)作用下使之保持弯曲状态。动物绊上扳机线后,圆环被拉开脱离,尖刀桩在树干弹力作用下迅猛刺向猎物。
    水平尖桩阱
    类似弹性尖刀阱,不过在绷紧的竖直弹性树干前端垂直绑牢尖刀桩,水平弹性树干的另一端绑在固定于地面的四根短木桩上。路的两旁各有一根固定木桩,其中的一根在顶部绑紧一根水平短棒,在肘棒及相应的线环共同作用下,维持绷紧的弹性树干的平衡。从另一根长木桩上牵出的绊绳,通过一圆形套环套在水平短棒和肘棒上,组成陷阱的扳机。
    确保尖桩牢固地垂直捆在弹性树干上,否则很难刺入动物体内,而很可能会歪向一旁。
    尖桩的高度应视猎物的大小而定,角度也要考虑。
    弹性树干下端应紧紧绑牢在短木桩上。
    切记:正是由于尖刀桩阱如此具有威胁性,绳索和绳结都必须足够牢靠,以保证已绷紧的弹性树干的稳定性。轻易别靠近尖桩阱。在陷阱设置区域行动要格外小心。
    诱饵弹性尖桩阱
    用悬挂诱饵的绊线带动拉环,进而释放扳机棒,尖桩在弯曲绷紧的弹性树干带动下,急速扎向猎物。为了增加有效性,可在弹性树干相应位置平行绑牢几个尖桩。
    栖木尖桩阱
    捕猎猴类很有效。类似于诱饵弹性尖桩阱,但是用一根树枝替代诱饵来带动整个扳机开关。如果安全拉环套在树干上,必须保证接触面比较光滑,便于被触动。
    弓阱
    警告:别把弓阱设置在别人可能无意中闯入的范围内——它会成为潜伏的杀手。
    用适当的弹木制成一张简单的弓,架在固定于地面上的叉桩上,箭搭在绷紧的弦上,与绊绳相连的肘节棒顶住上端卡在箭尾侧向下凹槽上的扳机棒上,使张开的弓箭维持平衡。用三根相距较远,固定在地面上的短木桩改变绊绳的受力方向,猎物触动绊绳时正好位于箭头所指的方位。这类阱适合捕猎迎面奔来的大型猛兽或者从绊绳侧面靠近的动物(箭会正好射中奔至中前方的猎物)。
    a:箭尾有弦口,还有用来卡住扳机棒的侧下方凹口。系着绊绳的肘节棒前端顶在扳机棒下端,后端顶在固定于地面的矮木桩上。
    b:另一类可供选择的扳机系统:扳机棒中部的方形凹槽卡在固定于地面的方形木桩上。扳机棒前端的水平凹槽用于平衡紧绷着的弓弦的弹力。再用与前类似的方法改变绊绳的受力方向。
    坑式诱饵套索阱
    挖坑会扰乱环境并留下持久的印记,这会引起部分动物的警觉。但另一方面,有些动物的好奇心会超过它们的判断力,进而会前来试探。狐狸、猪、野猫和獾都会刨坑打洞,这类坑会吸引它们的注意力。当伸长脖子嗅闻时,过了尖桩口就无法再缩回去了。如果用爪,也会落入圈套之中。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2-05 20:40    IP属地:未知

第43节 陷阱及其布置(5)
    4、3、4 鸟阱
    罗网
    把网布置在鸟儿经常出没的树间是捕鸟的简易方法。如果没有罗网,可以用十字形交叉绳,系在鸟儿飞行经过的树间,鸟儿也可能会误撞上它们。
    粘鸟胶
    用粘鸟胶可以有效地捕捉小鸟。冬青叶与富含淀粉的谷物混合后加水沸煮至粘糊状,冷却后即可成为很不错的粘胶。涂在树枝或其他鸟儿栖息之处,可以粘住飞落在上面的小鸟。
    悬式绳套
    在溪流靠近水面的上方悬挂一条长绳,上面平行悬上一系列绳套,最好设置在芦苇和小灌木丛中。
    诱饵钩
    鸟钩埋在水果或其他食物中,是捕鸟的有效方法。钩子会被鸟儿误食入喉中。
    绳套棍
    将直径1、25—2、5厘米的绳套相邻系在长棍或树枝上,马鬃毛在这里可以加以利用,或选用其他比较坚韧的材料。棍条可放在隘口或鸟儿易去之地,绳套面朝上。鸟儿落下时会被纠缠套住。抓住一只鸟后先别急着撤去,它会引来其他鸟儿,不多时候就会有更多的鸟儿落在上面。
    “4”字形鸟阱
    机制方法见“4”字形落石阱。可用枝条系成金字塔型鸟笼,用斜棒支撑在诱饵的上方。捕捉小鸟时,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制备更简易却也实用的鸟笼:先将所有的棍棒按设计的要求架好,然后取两根与底部等长的棍条放在顶部,用绳子将它们与底部棍条一起捆扎好,使得中间排列的棍条都能处于相应的位置。大型鸟类会轻易毁坏这类鸟笼,对付它们必须把每根相邻棍条都紧紧扎牢。
    可以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制备鸟笼。你也可选用一只大小适当的盒或罐子。用一根连结有绊线的长棍撑起鸟笼的一边,你握住绊线的另一端,在一段距离之外隐蔽起来。当鸟儿进入鸟笼下方时,你可以迅速牵动绊绳,拉倒长棍,鸟笼会迅速落下。在鸟笼四周及其下方撒少量诱饵。这类鸟笼在鸟群很多的地方效果最好。
    罗网释放阱
    将鸟网躺放在地面上,网的四角用长线系在同一弹性树干顶部,另一根绷直线连结着扳机棒与弹性树干顶端,以维持系统的平衡。诱饵平台一端抵在固定矮木桩上,另一端抵住扳机棒下沿,整个扳机触动系统要相当敏感,一只小鸟的重量就应可以带动它释放。
    在网上及诱饵平台上撒放诱饵,会招来小鸟的光临。当鸟儿栖落在诱饵平台上时,触动扳机,在绷紧树干的反弹力作用下,整个网部四角收起,将小鸟困在网中。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