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沃尔沃XC Classic论坛 >  歼七的故事(全文更新完毕)

发表于 2017-03-04 15:11    IP属地:未知

技术摸透
  米格-21 飞机的仿制工作被确定在当时技术实力最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112 厂)进行,苏联提供的飞机图纸和技术资料于 1961 年 8 月陆续运抵工厂,全部技术资料的重量达到 13 吨之多,工厂随即组织人手投入到工作量浩大的翻译和复制苏联原文资料的工作中去。这时出现了一个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按照苏联提供的资料目录核对时发现苏联欠交资料共计 256 项,其中关键技术、试验资料达 206 项,包括十分重要的全机共振、全机疲劳等八大试验资料没有提供,这无疑将给后续的试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苏联为什么会欠交这一部分技术资料呢?是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存在变数导致苏方对中方搞技术封锁而有所保留吗?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应该是比较小的。当时中苏签订米格-2 1飞机的生产许可权转让协议中所规定的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应该是不包括该机的设计资料,因为对于仿制生产来说有图纸和相应的技术条件要求等就可以满足需要,像风洞吹风报告、强度分析报告、设计计算书等设计资料并非是必须的,因此苏方也就自然认为没有义务来提供。至于资料目录里所缺少的试验资料则有可能是苏方认为不是必须的资料,也有可能属于交付资料时发生的遗漏,毕竟米格-21 飞机那数量浩繁的图纸和资料在苏联工厂进行筛选、分类、晒印、整理、装运的各种环节中难免可能会出现一些纰漏,致使这部分资料遗失也是存在可能的。另一方面既然苏联方面已经决定将米格-21 的生产许可权转让,几乎全部的图纸、资料都已经给了中方,再故意卡住那一点资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既然西瓜都给了再留着芝麻就有点小家子气了。这样做既对己方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授人以把柄而造成政治上的被动,因此不大可能是苏方主观上搞技术封锁。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3    IP属地:未知

  在引进米格-21 飞机开始进行仿制之际,正值中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新中国陷入建国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里。鉴于当时国民经济的困难状况,国务院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希望通过缩短工业战线进行全面整顿来摆脱被动局面。
       根据在 1961 年 7 月至8月举行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北戴河会议的精神,四局决定压缩航空工业基本建设战线,当时在建的 48 个大中型项目绝大部分停建。而在新飞机的仿制方面,要求集中力量先解决当时米格-19 歼击机、米-4 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所出现的严重质量问题,而新投入仿制的其余机型暂停试制。因此米格-21 飞机的仿制工作只能停了下来,沈阳飞机制造厂的技术人员大都转而投入米格-19 歼击机的优质过关工作。不过在此期间与米格-21 仿制相关的技术准备并没有完全停顿,决定以集中了当时国内大部分飞机设计人员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为主对米格-21 飞机进行“技术摸透”工作。所谓“技术摸透”实质上就是一种反向设计,通过分析吃透原准机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消化有关技术并对于技术关键通过自己的计算和试验进行验证,最后达到真正掌握原准机技术的目的。
       之所以要进行技术摸底,也是中国航空工业汲取了几年来仿制和自行研制过程中的教训而来的。此前由于没有从国内实际技术能力出发,不尊重飞机设计制造的客观规律,用说大话代替了严谨的科学分析,好高骛远地一味追求“世界最先进水平”,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非但没能研制出先进飞机,反而白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和时间。在试图自主掌握先进歼击机设计技术的尝试失败后,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对大跃进时期的航空科研生产进行深刻的反思,聚集全国的航空科研力量对米格-21 飞机进行深入的“技术摸透”。由于苏联提供的只是批生产的图纸和技术资料,只能保证仿制生产的进行,但却不能获得其设计思想和方法。因此通过“技术摸透”一方面是为后续的米格-21 仿制工作中所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作好技术准备,保证飞机的仿制能够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技术摸底的方式来理解两倍音速飞机的设计思想,掌握其设计方法,增加技术储备,为今后自行设计性能更好的飞机打下基础。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3    IP属地:未知


大跃进时期积压在工厂无法交付的东风 102 和东风 103 飞机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4    IP属地:未知

  根据国防工业委员会北戴河会议的决定,从 1961 年年底开始,国防部六院以飞机为重点协同相关工厂翻译、复制、校对了苏联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为仿制和摸透米格-21 飞机作了基本的准备工作。在飞机方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翻译了米格-21 全部的图纸和技术资料,并于 1963 年 3 月移交给沈阳飞机制造厂。同时为了配合工厂用苏制散装件组装整机,与沈阳飞机制造厂共同翻译、补齐了总装所需的技术资料,编制了总装和试飞的全套工艺规程,并按照苏联提供的设计更改单对飞机相关图纸进行了更改,先后解决了飞机图纸疑难问题 249 个,更改原设计图纸近 2 万标准页,补充设计图纸 969 标淮页,编制了苏联欠交的八大试验技术文件。在发动机和辅机成品方面,则以相关工厂为主,由六院派出技术人员协助进行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翻译校对。除补充了一些缺少的图纸资料外,还摸清了发动机的七大技术关键和 15 个研究专题,查明了苏方没有给的发动机性能曲线、热试车等关键技术性能资料。空空导弹方面从 1962 年 8 月到 1963 年下半年,也相继完成了全部图纸资料的翻译校对工作。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5    IP属地:未知


航空研究院(国防部六院)成立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7    IP属地:未知

  到1963 年底,在飞机方面沈阳飞机设计所完成了飞机的强度报告的校核、机头进气锥的强度汁算、小展弦比三角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空气动力特性校核计算、气动弹性分析、重量校核及惯性矩计算、飞机进气道性能的分析计算、座舱盖与座椅在带离弹射过程中的运动协调保证、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等 39 项课题。进行了高速、低速风洞吹风试验 27 项 3,300 次,通过与米格-21 飞机数据进行结果比对,掌握了小风洞试验结果的正确运用。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刚度、全机共振、弹射座椅地面弹射等 64 项试验,对米格-21 的气动特性、结构强度和飞行性能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在发动机方面攻克七大技术关键,进行了发动机热试车性能研究、压气机气动力结构分析等 15 个专题的研究工作。材料方面初步摸清了米格-21 飞机所需材料共计 10,079 项,对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原材料进行了安排落实。此外在制造工艺、辅机成品、武器系统等方面也逐一地摸清了存在的问题,拟订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7    IP属地:未知


对米格-21 飞机的救生系统进行地面抛盖试验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8    IP属地:未知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对米格-21 飞机所进行的大量“技术摸透”工作,共“消化”了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共 48,000 标准页(含设计图纸、强度报告和试验任务书),基本上搞清了米格-21 飞机的设计原理、技术关键以及所需的原材料和配套成品件。通过“技术摸透”工作的计算和试验,补充和校核了苏联原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机的设计方法,基本掌握了两倍音速歼击机的设计、生产和试验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我国的航空工业跨上了新台阶,不但为米格-21 的试制做好了技术准备,也为以后自行设计性能更好的歼-8 飞机进行了技术储备和积累了经验。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18    IP属地:未知


由气囊支持的小型飞机振动试验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5:21    IP属地:未知

组装与试制
  1962 年 4 月至 9 月之间,按中苏协定规定由苏联提供的 15 架份米格-21Ф-13 飞机散装组合件陆续地运到沈阳飞机制造厂,这些散装件包括了米格-21 飞机第 16 至 22 批次的部件。工厂在检点后发现由于散装组件的包装箱没有包装好,不少木箱在运输过程中渗进去了雨水,致使很多散装件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沈阳飞机制造厂针对这一情况立即采取了一些防腐补救措施,同时加快了装配散装件的生产准备进度。
       在首架份散装件到厂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于 1962 年 6 月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召开沈阳地区航空工业企业领导干部座谈会,着重研究了新机试制的问题。15 架份苏制散装件全部到齐后,总参谋长罗瑞卿于 1962 年 11 月 23 日正式批准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米格-21 飞机的组装工作,并将其列入航空工业 1963 年的重点工作计划。到 1963 年底,米格-21 的“技术摸透”也已经完成,1964 年 2 月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正式开始用散装件(第 16 批 07 架机)装配整机,同时还从其他飞机工厂增调了一些人员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帮助组装。到了 3 月底,第一架用苏制散装件装配的米格-21Ф-13 型飞机的总装完成并转入试飞前的地面试验。由于当时工厂试飞大队的飞行员均没有米格-21 飞机的驾驶经验,因此决定由当时装备了米格-21 的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派飞行员葛文墉来进行试飞。当时沈阳飞机制造厂所在的机场由于正在翻修跑道而无法试验,因此飞机的试飞改在了距离不远的空军鞍山机场进行。同年 4 月 30 日,葛文墉驾驶该机在鞍山机场首飞成功。
       到 1964 年 9 月末,首批 10 架用苏制散装件装配的米格-21 飞机交付部队使用,之后剩余的 5 架份散装件也于 1965 年 2 月总装完成并交付。通过这 15 架份苏制散装件的总装、试验和试飞,沈阳飞机制造厂进一步熟悉了米格-21 飞机的结构特点,为下一步正式试制该机做好了准备。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