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5-11-16 14:54 IP属地:未知
读城记-洛阳
在宋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假如洛阳城排老二,是没有任何城市敢排老大的,牛逼如西安也不行,那时候还有北京什么事。邙山密集的帝墓群已经让笔沉重的难以提起,再加上个西晋的左思用一篇《三都赋》搞得“洛阳纸贵”,读洛阳必须小心翼翼。
到洛阳时恰逢周五看中国好声音,“中国”一词就源自洛阳,上古时珍珠般的华夏文明使得洛阳人居天下之中,优越感十足的管四周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大概意思等同于“乡下人”。春秋战国时四周的“乡下人”纷纷造反同时也纷纷效仿洛阳“城里人”的先进生活方式,历时数百年至秦汉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汉时已难以分辨“乡下人”和“城里人”,于是凡大汉子民都统称“汉人”。
东汉末年至西晋,帝都洛阳成了超级竞技场,貂蝉的美人计、曹植的七步诗、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军阀、曹魏、西晋轮流坐庄,汉人间处处是阴谋和背叛,直至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新乡下人”趁机到洛阳来打群架,史称“五胡乱华”,汉人的正宗少林功打不过五胡的乱拳,只能不舍的随东晋大举南迁,使长江文明得以和黄河文明齐头并进为中华的两河文明。
从洛阳开始的这场北中国群架打了整整一百三十多年,北魏孝文帝忽悠他的鲜卑子民们迁都洛阳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汉化运动,中国北朝的百姓们总算可以歇歇了,尊儒、崇佛、尚道才有了龙门石窟的开凿和嵩山的儒释道精神。普遍的汉胡通婚、胡胡通婚后,他们的孩子非汉非胡的只能统称“新汉人”。隋唐一统南北,凡大唐子民便统称“唐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大唐文化大气磅礴、四方臣服,小日本的东京都就山寨了盛世的东西两京。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东都洛阳,因女皇所爱五月洛阳满城牡丹号称“国花”。
唐末烽烟再起,这次不是打群架,而是不折不扣的立山头抢地盘。契丹(后称大辽)、西夏、五代十国纷纷割据,好在赵宋承袭五代搞定十国使得唐文华得以苟延,金灭辽、北宋,蒙元灭西夏、金、南宋,终至中华大地沦为蒙古帝国的殖民地,北京从此成为中国城市排行榜老大,被蒙古铁蹄赶得一路向南的中华文明让珠江流域不再蛮荒,洛阳没落的只能到倭国日本的东京都去意淫昔日的辉煌。
翻嵩山沿伊河到龙门石窟,夜宿洛河畔,一马平川的洛阳城平坦的直让重庆人羡慕嫉妒恨,难怪古时帝都首选洛阳。伊河、洛河依旧静静的流淌着那时的水,但如今高楼林立的洛阳已不再“洛阳纸贵”,美食也随着两次大举的“衣冠南渡”流向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可怜的只剩下源自草原的肉夹馍和臊子面,著名的“水席”也只能借则天之媚忽悠来往游客。近代中国洛阳知名度最高的就属臭名昭著的“洛阳铲”,其盗墓的专业程度连中国考古队都自叹不如,邙山的十墓九空就拜它所赐,从十墓九空不禁联想到了龙门的十窟九哭。
洛阳在龙门石窟的哭泣中失落,但华夏文明却从洛阳的“微中国”走来,走成“汉人”、走向“唐人”,途经“宋明“,才走出如今”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
洛河
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