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海南论坛 >  趣味文化大合集!蛮有意思的哦!都来看看哪!

发表于 2014-06-06 07:48    IP属地:未知

28、形容很受女孩子欢迎,叫做走桃花运,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颇有渊源。《诗经.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给以赞美。唐代诗人崔护也有《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说“桃花运”一词源自于紫薇斗数。紫薇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有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迁移宫、奴仆宫、官禄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等十二宫,将结合各宫的星群与《周易》卦爻相结合,就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所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的阶段就叫“行桃花运”。古人认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运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现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运还有“好桃花”和“烂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运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静。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48    IP属地:未知

29、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49    IP属地:未知

3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以炎帝、黄帝两个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的本义是花,是美丽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号。汉代以后,渐称汉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四渎之宗”。

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后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50    IP属地:未知

32、“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54    IP属地:未知

33、“吃豆腐”为什么是“占女孩便宜”?

豆腐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国人喜爱。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现在经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词,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是“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虽说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却真和食用豆腐有关。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丧家准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饭”。不少人为填饱肚皮,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时间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55    IP属地:未知

34、“感冒”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医学专用名词,可最早却出自官场,这是怎么回事 ?

感冒也叫伤风,是现代人很熟悉的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你也许没想到,“感冒”这个现代流行词,最早却出自官场。这事儿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簿上登记。这个请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 感风一词与医学理论有关。宋代医理学家陈无择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其中“外因”又分为“六淫”。“六淫”也称“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不利影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意思是说受到了六淫之首的“风”的侵袭,身体不适,故需要外宿。  太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上夜班,这是个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常以“肠肚不安”为借口逃避。经过“感风”的启发之后,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门起来,其中尤以写“感风”、“感冒”、“伤风”的居多。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员们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56    IP属地:未知

35、说大话为什么是“吹牛”,而不是“吹马”或“吹猪”呢?

牛在中华文化中是有勤恳、诚实等美德的动物,人们常称老实勤恳的人为“老黄牛”,心甘情愿为人们服务也被称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这样一个忠厚老实的动物怎么与“吹牛”这个贬义词沾上边呢?“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初编·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关于吹牛,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财产就是牛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有了说大话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的意思。如在云南方言里,“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与说大话完全无关。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56    IP属地:未知

引用 蕃茄的幸福生活 于 14-06-06 07:32 发表的回复

9、三长两短又有何来历?

“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


[/ali...

葡萄哈哈哈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57    IP属地:未知

36、“弹指”有多快?

形容时光短暂时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其实这里的“指”就是手指,“弹指”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意思。佛家常用“弹指”来比喻时光的短暂。 “弹指”也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僧祗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另外,“弹指”,也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招唤、敬礼、祝咒等。如智文句:“弹指者,随喜也。”《吉藏义疏》则说:“弹指者,表觉悟众生。”这个手势后来也被中华文化所吸收。难怪武侠小说里也有“弹指神功”的武林绝学,现在看来,这门功夫还颇有些禅意。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6-06 07:58    IP属地:未知

37、头颅为何又被称作“首级”?它和军队的奖励制度有关吗?

“首级”中的“首”是象形字,本义就是头,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体现得很明显:最上面是头发和头皮,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可为什么人头又被称作首级呢这与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无非是为了建功立业、封侯拜将。而战场上能够表明战绩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敌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以便于战后清点记功。先秦时期,曾以割敌人左耳计数报功。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的一场战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一次就割掉了一百来人的耳朵。

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商鞅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的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应一“级”,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子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军的士气。 但这种规定也有弊端,在战场上为了首级而自相残杀的例子也有不少。据出土文献记载,在秦军攻打邢丘时,士兵甲斩获了敌人的一个首级。士兵乙看到后图谋不轨,企图杀死甲将首级据为已有,却被士兵丙发现,将乙捉拿归案。到了后世,这种情况更是多见,有些士兵为求封赏,甚至滥杀无辜百姓,而谎报战功。到北宋时,名将狄青所辖的将士数百人,为求封赏竟互相残杀,差一点酿成大祸。狄青处理此事之后,上书皇帝陈述了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端,并建议予以废除。自此之后,首级制度就销声匿迹了,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沏一杯香茶 品一曲音乐 现在让我们放松情感 开始一段美妙的不同的心灵之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