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DS 5/DS 5LS论坛 >  呼啸的天空——纳粹德国的V-1飞弹系统

发表于 2016-06-23 10:49    IP属地:未知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到当年 8 月份德军才开始在法国部署 V-1 飞弹——沿迪耶普到加莱修建 96 处发射场,每个发射场包括一个两边带有保护墙的发射导轨;一个非磁机房用来调试磁罗盘;一个发射掩体;存放飞弹的弹药库;燃料储存室和其他仓库。当然具体布局还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尽可能做好伪装(出于伪装需要,德军通常选择树林、农场建设阵地,甚至刻意选择在其他民用建筑物周边建立阵地),此外诺曼底地区只修建了 8 处发射场。本来有一个更庞大的计划:沿瑟堡到比利时沿岸修建更多发射场,但最后来不及实施了。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51 编辑 ]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0:51    IP属地:未知

  理论上说一个 V-1 飞弹的发射阵地每天能够发射 15 枚 V-1 飞弹,但实际上这个标准很难达到,资料记录单个阵地最高的发射记录是一天发射了 18 枚 V-1 飞弹。而且因为 V-1 飞弹落后的制导系统性能,发射出去的 V-1 飞弹的命中率仅仅达到 25%,剩下的很多飞弹都失的了。造成 V-1 飞弹命中率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盟军采取的针对性的空防和打击措施;飞弹本身性能不可靠;还有就是制导系统失灵导致的脱靶。而随着盟军登陆后的步步深入,原先部署在法国海岸的发射场陆续被占领或被炸毁,V-1 飞弹的袭击目标逐渐从英国本土转向比利时境内的战略目标,特别是港口城市安特卫普。


伦敦第一枚 V-1 落下之地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52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0:55    IP属地:未知

  V-1 飞弹的巡航高度原本希望定在距地面 2,750m(9,000 英尺)高度。但是由于在这个高度上气压式燃料供应阀总是不能正常工作,迫使设计者于 1944 年 5 月修改了设计,巡航高度降低了一半。这个改动带来的负面后果就是 V-1 飞弹在飞行时落入了盟军普遍装备的博福斯高射炮的有效射程里。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58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1:00    IP属地:未知

  尽管绝大多数 V-1 飞弹都是从地面发射阵地发射出去的,但是从 1944 年 7 月到次年 1 月,德国空军还是发射了超过 1,176 枚空射型 V-1 飞弹。当时使用的是经过改装的 He 111H-22 型轰炸机作为发射平台,在北海上空进行发射,而所有这些飞弹载机都隶属于德国空军第三轰炸机联队——代号为“闪电”(Blitz Wing)的飞行联队。空射型 V-1 飞弹的存在对于德军而言好处多多:首先盟军登陆后部署在法国海岸的 V-1 飞弹发射阵地陆续陷落后,德军仍可以使用轰炸机继续对英国实施飞弹打击;其次由于空射平台机动灵活、隐蔽性强,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开盟军地面部队的攻击,还可以避开英国防空力量的抵抗。为了在发射 V-1 飞弹时减小被英国雷达发现的概率,德军轰炸机飞行员们后来发明了一种名为“低-高-低”的战术,具体说就是:搭载了 V-1 飞弹的 He 111 轰炸机在起飞后,等到飞出海岸进入海上飞行后就下降到尽可能低的高度飞行;当接近发射阵位后,轰炸机迅速爬升到预定高度并发射搭载的飞弹;完成发射任务后,轰炸机掉头再次迅速降低高度,重复先前的步骤低空返航。但是不管怎么说空射型 V-1 飞弹的可靠性非常差,战后学者估计大概有 40% 的空射型 V-1 飞弹发射失败了,而且对于执行发射任务的轰炸机而言,这样的任务也十分危险,由于每次发射时的头几秒钟内飞弹尾焰会将周围夜空照的很亮,这无异于为对方夜间战斗机指出了一个很好的靶子。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1:01 编辑 ]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1:03    IP属地:未知




He 111H-22 V-1 载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1:05    IP属地:未知

未能付诸施行的计划

  到了战争后期,德国空军研制了有人驾驶版 V-1 飞弹,并被命名为“Reichenbergs”,当然这种飞弹(究竟叫飞弹还是战斗机?)最后没有派上用场。但是在试飞过程中却有多位试飞员死伤,但是其中原因却还是无从得知。最后还是由当时德国著名女试飞员 Hanna Reitsch 亲自驾机试飞后才揭开谜底:这种飞机着陆时的失速速度太高。Hanna 本人也是从很高的高度进入着陆航线后才发现这个情况,好在有足够的高度来调整飞机飞行状态,而之前的试飞员都缺少对飞机高速降落的经验。事后Hanna建议加强对“Reichenbergs”飞机的志愿飞行员们控制高着陆速度飞机的训练。而在电影《弩行动》中,“Reichenbergs”飞机被错误地描绘成和 V-1 飞弹一样也需要使用地面滑轨来弹射起飞,实际上它是由 He-111轰炸机带到高空后空射飞行的。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1:07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1:08    IP属地:未知

  当时德国人有一个未能付诸行动的计划——用 Arado Ar 234 喷气式轰炸机携带 V-1 飞弹空中发射:具体设想是要么挂在翼下;要么类似于寄生式战斗机那样安在轰炸机脊背上进行发射。采用后一种发射方式发射前,轰炸机飞行员需要先操纵一个液压式助力支架把 V-1 飞弹顶高到距离飞机脊背 8 英尺高度后才能发射。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为了防止飞弹发射的尾焰伤害轰炸机本身;二来也为 V-1 发动机点火留出足够的净空(此外还能为脉冲式发动机点火提供“干净”的空气气流)。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1:10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1:13    IP属地:未知

  此外还有一个相对不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将 V-1 飞弹改装为梅塞施密特 Me 262
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油箱。具体设想是将发动机、内部设备和战斗部全部拆除,只留下机翼和机身作为一个巨大的油箱。而在这个油箱顶部垂尾上方放了一个小型圆柱形模块,取代发动机起到配平作用。油箱本身则使用一根刚性牵引杆和战斗机相连。每次起飞时,油箱放在一个四轮小推车上,用杠杆连在战斗机后面。战斗机起飞时,油箱放在小推车上一起助跑;战斗机升空后,油箱也一起被拉到空中,而小推车则被抛弃在地面上;而当油箱里的油料被消耗干净后,杠杆上的爆炸螺栓会自动起爆将油箱连同杠杆一起从战斗机上分离开;此后抛弃了油箱的飞机将完全依靠机体内存放的油料进行飞行。应该说这种设计很原始,但在 1944 年德国设计人员还是进行了一些飞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这种设计十分不成熟:油箱内的油料输送很不稳定,油箱性能很不可靠。此外设计人员又在 Ar 234 轰炸机上也进行了类似试验,但是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此后设计人员又进行了一些改动试图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解决油箱被拖带时暴露出的可靠性问题,但是这一切努力最后都被证明是无谓的,因为这些小打小闹根本无从解决设计之初就存在的根本问题。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1:18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1:19    IP属地:未知

  所有围绕 V-1 飞弹的改进中只有一个改进最终派上了用场——那就是 V-1 飞弹的增程型。1944 年 6 月 6 日之后,伴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军在法国境内的发射场陆续陷落,德占区的面积不断缩小,这意味着 V-1 飞弹很快将因为射程不够无法攻击英国境内的目标。虽然开发空射型 V-1 飞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开发增程型 V-1 飞弹。于是 V-1 F1 型飞弹应运而生:通过增大 V-1 飞弹的燃料箱容积;减少战斗部装药来解决问题。此外为了减轻弹体重量,飞弹头部鼻锥改用木头制成,这样又减轻了一些重量。经过这些改动后,V-1 F1 型飞弹终于可以从荷兰打到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了。德军统帅部原计划大批量生产并部署这种增程型 V-1 飞弹,希望能在后面的阿登森林反击战中起到配合正面战场的作用,但是限于当时的糟糕形势(飞弹生产厂不断遭到盟军轰炸;钢铁等战略物资的奇缺;铁路运力的紧张;战场形势的日渐恶化等等困难)使得增程型飞弹的部署大为延迟,直到 1945 年 2-3 月这种飞弹才刚刚开始部署。在 3 月底 V-1 飞弹结束对伦敦空袭之前,德军从荷兰境内的发射场发射了上百枚增程型飞弹。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1:28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1:30    IP属地:未知

       到 1944 年 3 月,V-1 飞弹的产量达到差不多 30,000 枚,平均每 350 个小时就可以生产一枚 V-1 飞弹(其中 120
个小时花在生产自动驾驶仪上);每枚 V-1 飞弹的成本仅相当于同期另一种飞弹——V-2 弹道飞弹的 4%。战争中共向英国发射了 10,000 枚 V-1
飞弹,其中 2,419 枚飞弹击中伦敦,造成 6,184 人死亡,17,981 人受伤。其中位于伦敦东南角的 Croydon
受到攻击尤其严重。此外比利时的港口城市安特卫普也是 V-1 飞弹袭击的重灾区,从 1944 年 10 月到次年 3 月共遭到 2,448 枚飞弹攻击。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