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12-06 21:50 IP属地:未知
登上青藏路全线的最高点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平原的六成,更有“风雪仓库”之称。山口气温明显比下面低,清劲的冷风猎猎吹过,隔着平川般的山谷西望唐古拉山峰,白雪皑皑。因为站立点海拔已很高,连绵峰峦象无尽的丘陵向极目处延伸,在碧空蓝天之间,真正体验了离天最近的感觉。山峰间的冰川仿佛纵横奔泻,忽然脑际闪过一念,此时此地是否该来一场暴风雪以验证山神惊天动地之威力的怪念头,大概是高原反应让人昏然吧。
山口东面有一座解放军战士的花岗石雕像,藏胞以膜拜山口的惯例,在山口上拉起经幡,为战士像敬献的哈达经幡搭满了他一身,只能见到他雷锋式的脸庞。西面路旁整理出一片小广场,在一块大岩石上刻着“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字样,岩石后是一座新建的高大的双人雕像,由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军民共建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工程竣工纪念”,为著名的山口增添一景。
头顶是深邃蓝黑色的苍穹,残留的晨星依稀闪烁,两旁黝黑的山岭悄然矗立,东方群峰之上开始有曦微的晨光将天空喷上宝蓝的色彩,四野静寂,推窗轻寒,行走在这奇丽宁静的空间,我觉得往日的烦躁与郁闷已被一丝丝过滤,平和自然的气息正缓缓上升。
万古昆仑横桓大地,因为地域遥远、交通闭塞、气候恶劣而多变,成就了昆仑山力量与神秘之源,激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力,历史上无数的传说与诗文,从昆仑山的“万山之宗”、“龙脉之祖”称号,可见对其景仰与膜拜的地位远远超过东海之滨被皇帝封禅的泰山(遑论其广阔的地域和高峻的山峰了)。
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女娲炼石补天、王母娘娘的仙阙与瑶池,悔偷灵药的嫦娥与白蛇娘子盗仙草,还有《西游记》、《封神演义》近代的武侠小说,道教的昆仑道场等等,无不与昆仑山结下不解之缘。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
一代伟人毛泽东那阙《念奴娇-昆仑》词一开头就是“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极言其群山祖宗的地位。1956年陈毅副总理路过昆仑山时写的《昆仑山颂》: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驱遣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均是大气纵横,益显昆仑山的博大与奇雄。
在这个天色微明的独特环境中,往日对昆仑山的零散记忆自然一一涌现。昆仑之称出自匈奴语,“昆”意指“高”,“仑”则表示屈曲盘结的状貌,意译为“横山”,这一“横”可真够瞧的:昆仑山脉自西向东延绵2500公里,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是我国最长最宽的山脉(最高的山脉自然是喜马拉雅山),昆仑的最高峰在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名为布格达板峰,海拔6860米,也是青海省最高点。
路经纳赤台,就是几座简陋的平房而已,而路旁却有一眼名泉,名叫昆仑泉又叫不冻泉,无论冬夏水温都稳定在20℃,泉水长年喷涌。此水质优良且无任何污染,现在当地人也是直接抽取泉水,无需任何加工便灌瓶封装,送往市场供人分享。泉上建了一个红柱绿瓦的八角亭,泉眼垒筑成一米多宽的井口,水深约1米。此泉水质甘美千古流传,自春秋时就有记载:《吕氏春秋·本味篇》里提到的“水之美者,昆仑之井;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可能就是这眼神泉。去年修建青藏铁路时,在纳赤台发掘了一处7000年前的细石器加工场,清理出细石器100余件,恐怕远古先民也因就甘泉而聚居,他们应当是尝过并记下这眼神泉就颇得佐证了。
看见两边积雪的山峰象一盘硕大无比糊满了奶油忌廉的超级蛋糕,而积雪的山头与没有积雪的山坡界限分明。没留意啥时候过了武侠传奇中著名的昆仑道场,也分不清神话萦绕的“玉虚”、“玉仙”双峰,但遥想王母娘娘欢宴未尽,玉虚神女安居无恙吧。倒是记住了在一个路边回民小店,美美的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有香脆的烤玉米饼(已经优化掺入许多面粉了)和热烫香辣的牛肉面条,是整个青藏路上最好味道的一顿。
过了昆仑山口,算是踏进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路旁三座碑靠后一点,铺了几十平方米的水泥地砖,这里建了一座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标志,花岗石座上塑着数只高昂着美丽头颅的藏羚羊(仿)铜雕像,形象和平也透着顽强。没见着活的,石头的也来一张吧,自然要靠上合影留念。在迢迢青藏路上这是自然与人文风采最密集的一景。
山口矗立三座石碑,原有一座汉白玉造的青藏公路“昆仑山海拔4767米”碑,据资料讲碑身高度(4.76米)是此处海拔的千分之一,花岗岩碑座为9.6平方米,象征她屹立于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不过此碑在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时震断了,现在是用一整块岩石,依然刻上原碑文字;另外又有一块尖长形岩石刻上“昆仑山口”。偏北十来米,是打击盗猎可可西里藏羚羊活动中殉职的治多县县委书记索南达杰的纪念碑。在这两碑之间,又新立了一块纪念援助建设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石碑,刻有数十个援助单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