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10-23 17:57 IP属地:未知
a)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
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
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
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
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
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
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
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