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3-10-02 22:56 IP属地:未知
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这是对张掖大佛寺悠久历史的阐释,也是对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入定的真实写照。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坛之上,卧佛安然酣睡,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面西侧身而卧,双眼半闭,嘴唇微启,造像丰满端秀,姿态怡静安详。胸前饰斗大“ ”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卧佛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各一尊,女身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背面为十大弟子举哀像,殿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整组造像造型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端庄祥和,栩栩如生。
史载西夏国师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袛园演法”。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贝叶成文,一片真心悟妙理;慈云普被,千秋宝筏济苍生”。五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历代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乐道。
明正统初年,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驻守甘州。在张监兵之暇,奉英宗敕命会集众多高僧大德与当地书画名流,历数十年岁月、经四五代努力,以寺藏御赐《北藏》为蓝本真金书写、绫锦装帧了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共600卷。全卷皆书工正楷书,每半页5行、每行17字,每卷卷首置金线描曼荼罗菲画一幅。在面积为0.16平方米的画面上描绘佛、菩萨、罗汉、声闻、缘觉及诸天护法上百尊,尊尊线条规整、眉目清晰,线条细若游丝、畅如流水,其佛道相杂、显密兼顾的艺术风格,使般若真经充满经久不褪、华美庄严的金粉之气。
在中国佛教界,张掖大佛寺有“三绝”名冠神州:国内唯一的西夏寺院建筑、亚洲第一大室内卧佛和保存最完整的《北藏》佛经及般若金经。它是一座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书画及文物珍品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对于研究古代河西乃至整个西域的建筑艺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中西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西夏大殿:建都银川的西夏王朝,把土地肥沃、农牧业条件优良的张掖作为军需大本营,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张掖敕建了西夏皇家寺院---大佛寺,成为今天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夏寺院建筑。明代宣德年间《敕赐宝觉寺碑记》载,当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僧客众多,盛名远播。寺院有牌楼、钟楼、前后山门、大佛殿、观音殿、天王殿、藏经殿、土塔九座建筑,充分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寺院气派。
大佛寺正殿是国内最大的大佛殿,造形与古宫太和殿极为相似,殿宇巍峨壮观,飞檐斗角,周围木构廊庑,古木森然。殿檐下额枋上有龙、虎、狮、象等木雕图画,风格朴拙典雅,数百年之后依然清晰如初。大佛殿的正门的两边有两块珍贵的砖雕,为清代早期的雕塑。这两方砖雕和别的砖雕又有区别,它是由50块小方砖雕刻在一起,每一幅都成为一幅比较完整的经典国画,一面是起源言法,另一面是西方圣境,里面人物众多,而且有七宝池,有金翅鸟。所有的人与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当年文化部副长郑振铎到张掖的时候,看到这个砖雕惊叹不已,说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够有这么高工艺的砖雕艺术,的确是我国砖雕艺术之珍品。
在佛寺的中轴线上座落着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塔高33.37米。相传置放着释迦摄摩胜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造形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相似之处。塔基端方,层层向上收小,上有华盖覆顶,垂挂流苏风铃,微风吹过,铃声叮当,如一缕缕梵音自天而降。十三世纪中期,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克·波罗在张掖一年多的旅居生活中,数到大佛寺,寺中规模宏大、法事繁盛的场面和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使这位西方人无比惊讶,赞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泥塑卧佛:正殿内安放着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打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卧佛为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造像丰满端秀,怡静安详。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梵文的意思是“吉祥海云相”。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卧佛首足处塑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女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背面是十大弟子举哀像,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大殿四壁和二层板壁上有明清壁画700多平方米,内容有佛、菩萨、弟子、诸天神将、佛经故事及《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故事的巨幅壁画人物等,线条流畅,色泽清丽,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特别一提的是《西游记》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演绎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故事,为国内罕见壁画,画中人物猪八戒与吴承恩《西游记》中又懒又馋的形象不同,而是探路、遇魔勇挡、遇难勇上的勤快、勇敢形象,孙悟空倒成了挑担子的,沙僧成了牵马的。这幅壁画的历史比《西游记》成书还早三百年呢。
真金写经: 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将正统五年宫版印刷的6361卷《北藏》佛经颁赐给大佛寺,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经过5年的艰苦跋涉,才将全部经书运到了张掖,随后明英宗的圣旨也就到了。时值钦差王贵驻守张掖,他对佛经兴趣浓厚,决定出资将《北藏》的第一部分《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用金泥重新抄录了一本,真金白银书写的佛经弥足珍贵,这就有了今天人们叹为观止的金经。《北藏》佛经及般若金经是大佛寺的镇寺之宝,被佛学界喻为“佛学百科全书”、“佛国天书”、“佛门瑰宝”、“稀世珍宝”。这些诞生于明代的经书,历经沧桑,保存至今,实乃奇迹。
六百多年后,大佛寺发现了一件轰动中国佛教件界的大事。人们在勘测藏经殿时,发现殿内有一面夹墙,拆看便发现了12个大金柜,在金柜里面,藏有6361卷明永乐北藏经,还有将近八百册用真金研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这个发现为全国罕见,也道出了不少大佛寺的僧尼们保护文物的艰辛故事。大佛寺有位姚氏尼姑,法号本觉,受命保护稀世佛经,孤灯冷影,护持不怠,为防止佛经被毁,把12个金柜泥封于山墙壁内,才使数千卷国宝幸免于难。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张掖去看过后,叹为“国宝,珍宝,稀世之宝”,欣然题写匾额“大佛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认为大佛寺所藏《北藏》目录是孤本,金书《大般若经》更应该是孤本,张掖大佛寺应是佛教图书馆。六百多年来,明英宗颁赐的北藏经卷、12个经橱,包括包经的黄包袱皮、皇帝颁赐永乐藏的圣旨,全部都完好如初,这在国内佛教界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以《大般若经》为主的张掖大佛寺金银书造佛经便是本寺古代的镇寺法宝。金书《大般若经》,以珍贵的绀青纸为本,用泥金书写绘画,绫锦包装,绣有精美的龙纹图案,极其华贵,书法工整秀丽,卷首曼荼罗画金线细密,人物云集,场面宏大,充满了熠熠生辉的皇宫金粉之气,富丽堂皇,不仅是佛教法宝,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绘画艺术珍品。1996年,般若“金经”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
可惜,山西会馆正在修缮中,游人不让进,内部没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