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4-09-06 15:50 IP属地:未知
还有:
爨底下古民居文化游
北京频道 ( 2004-07-26 16:31:32) 稿件来源:北京旅游
川底下旧名“爨底下”,因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名。
因“爨”cuan(音窜,意为灶)字难写,故人们便习惯地称其为“川底下”。
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
1994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爨底下村,距北京市区90公里。该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着6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其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爨底下村座落在峡谷北侧缓坡上,依山而建。古民居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10000平方米,现存院落76个,656间房。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两部分。街道用紫石、青石、灰石铺地。因年深日久,磨得非常光洁,色彩斑斓。古民居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布置。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有70余座四合院随山势高低错落,呈扇面状向下延展,使整座村庄建筑构成和谐的整体。村民绝大部分姓韩.
爨底下村坐南朝北,北靠龙头浸水,面对金蟾望月和威虎镇山,还有神龟啸天、蝙蝠献福、花仙池、老龙窝等自然景观。特别是70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硬木家具,古香古色。大门的造型装饰、色彩、门钉的个数及门前台阶的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台阶多的便表明门第高,台阶少的自然就表示门第低,中国封建第级制度在这块古老的建筑群落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合院内充分利用空间,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等级严格:影壁构思巧妙,砖雕、木雕手法朴拙;颂词、壁画、楹联俊秀典雅。这里过去曾是北京通往山西、陕西和口外的要道,曾经繁盛一时。
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海拔650米,属太行山脉。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川底下村面积5.33平方公里,四面群山环抱。温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良好,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悦耳的鸟鸣,常打破山村的寂静,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爨底下村高低错落,看似古堡又似山城,完全用彩色石板铺成的小巷,曲径通幽。村民淳朴、热情好客,土特产品、山野菜非常丰富。农家四合院热火炕独具特色,妙趣横生。
川底下位于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它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古一带的交通要道,曾为京西古道上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客栈,促进了古山区对外交流与发展。
康熙、乾隆时期,川底下村有8家买卖铺子,3、4家骡马店,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瑞庆堂、三义堂、保全兴。
川底下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土豆等,另有干果核桃及杏核等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