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10-30 18:38 IP属地:未知
新市位于浙江省德清县之东部。
早在夏商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这里耕耘劳作狩猎捕鱼,他们在开垦中播种智慧的种子,在收获中分享丰收的喜悦。
一条二华里长的市河环镇而流,尤其是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石桥,有建于唐宋的状元桥、菩萨桥、龙安桥、迎圣桥,这桥本身就是一部史书,向你诉说历史之沧桑。
新市历史悠久,古迹繁多,据考古发掘新市西郊梅林村,乃是商周时代先民们居住之地,考古界称"梅林遗址",现为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文物有原始陶器与石器生产工具,先民们在劳动中创造出姑且称之谓"梅林文化"。
西周时新市东栅外的杜井村亦有先民居住。197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部门在该村的皇坟头土山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土墩墓,出土了一批原始青瓷器,形体较大,质较精,纹饰精细,造型独特,这批早期瓷器的出土,对研究江南早期文明史极有价值。
夏商周三朝新市分属防风氏国与吴国长狄,后属越国瞍瞒。当时吴越二国争霸江南战争频繁。越王勾践为了抵御吴国,下旨在新市东西句城村址取土筑城屯兵,以勾城命名,东城叫东勾城,西城叫西勾城,宋朝更名句城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新市属会稽郡乌程县南乡,西汉属乌程县。三国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属吴兴郡永安县。当时的新市还只具自然村落,人口亦不固定。
晋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有凤阳泗州人朱煦随军滞留新市镇,赁屋居施家巷(西庙弄),兄长朱然为军事家东吴右军师。朱煦夫妻在新市生下儿子朱泗,后来他为国捐躯,赠"镇国大将军"。为了纪念朱泗,镇人创建了永灵庙。
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夏,在县东南15里有一古村陆市接连下了一月淫雨以至洪水大发,陆市一天夜里竞至沉没,居人只好向东转移,在陈廷肃的带领下来到新市,见水陆环绕舟车通利就率众定居,因为是放弃陆市而新迁到这里,便取名新市。陆市在今雷甸至下舍之间,于今还有染店湾铁店桥等地名。《康熙德清县志》曰:至今其处为漾溪,下有基屋础甚多,每至天晴水缩,历历可见。舟行篙着其底砖石相击铿然有声。夏月川浴者,或得铜铁陶瓦之器。
南北朝新市属吴兴郡武康县,时东栅有古潭,潭深不测清凉甘冽,道学家陆修静寓潭旁。史传修静道学高深,镇人尊他为陆真人,并说他目有重瞳掌有篆字,博精象纬尤善古琴,曾入潭底弹琴,丹光闪现水面数日乃出,镇人视他为仙人。为了纪念他,故镇人将他沐浴弹琴之潭取名仙潭,又取重道教之名更为"遵教乡",南朝文人叶申作赋记其事,状元吴潜书《仙潭》匾额,悬仙潭湾,从此新市称仙潭。
隋唐时新市分属武源县、临溪县与德清县,当时已初具市镇规模,镇中心在今北街一带,一些古街古弄亦已定名,如北街、西庙弄、井潭弄等。浙江刺史李钅奇还看中新市假山头营建别业。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首座寺院兴善寺开始建造,燕公题额"大唐兴善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6年)更名觉海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7年)吴越国降宋,石熙载检阅地图奏请立名"新市镇"。还设"遵教乡"直辖五个里二管十个里。直辖五里:永安、旗亭、华溪、清风、德化。(凤山管):梅林、新亭、戈亭、张亭、辅国。(安仁管):仙石、句城、桂阳、信义、明德。从宋朝来看新市管辖范围在今梅林、新联、高林及戈亭、钟管、士林之一部份,行政区划15里以上。
宋朝时新市佛道文化相当兴旺,先后建成的寺庙有永灵东庙、永灵南庙、慧通寺、明因院、东岳行寺、佑圣祠、刘王庙、三官殿、海会禅院等。斯时新市寺庙香火鼎盛,僧道数百,寺庙庵堂面积占据全镇一半,香客分别来自周边各县,新市寺庙之多在江南城镇中屈指可数。
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新市作为京郊地区,一些名人纷纷来新寓居建别业,有左丞相薛昂、常州通判沈浚、翰林李献、监察御史王复、右丞相游似、卿曹徐天民、少卿刘粲民、次对官张子正、御史中丞姚愈、卿曹王尚之、转运使吴柔胜、侍郎何剡、和州宣抚使杨沂中、循州宣抚使张俊、显莫阁学士刘光祖。游丞相在假山头建游相园,刘光祖在西成桥建川刘府,杨沂中居安康桥,张俊居永灵东庙以东(今造纸厂址)。这一时期到过新市的名人有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诗人杨万里、杨蟠,大学者朱熹亦在新市留下《爱敬堂》墨宝,可惜今已毁。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还修书致新市人游汶,可知南宋新市在外的知名度相当高。
明朝洪武初,新市始设巡检司,宋元二朝设镇将。巡检司设在西栅熙春桥北堍,设巡官一员,司吏一名,弓兵十八名。洪武十四年在镇东顺济桥西设河泊所,为税务机关,设河官一名,攒典一名,伯长240名。其时新市商业已显繁荣,有街坊十三,弄巷八栅四:即状元坊、旌贤坊、文明坊、英俊坊、进士坊、亚魁坊、台谏第坊、大街、南街、东街、北街、港南街、仙潭湾街。八条弄巷是:猪儿巷、胭脂巷、施家巷、朱家巷、淡家巷、邵家巷、后弄、小西门。四栅即: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明末,新市的主要街名有:东街、大街、南街、港南街、北街、谢家园、通仙湾、杨家仓、果山、李家园、渚山、塔园、刘王堂、后弄、邵家巷、猪儿巷、朱家巷、施家巷、谈家弄、胭脂巷、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小南栅。晚清新市的主要路名有:东大街、鱼行街、羊行街、猪儿街、北街、司前街、北横街、南横街、直街、短大街、马路、杨家仓、高家埭、胡家埭、尤家湾、杨树湾、干河里、陈家潭、南湾、狮子坟、谢家园、酱园浜、邱家角、十间楼、刘王堂、东塔院、西塔院、煤沙滩、西河口、十景塘、三里湾、李家园。弄堂有:后弄、姬放弄、紫荆弄、茅家弄、井潭弄、善余弄、羊行弄、蒋家弄、斗富弄、暗弄、米漾弄、蔡家弄、胭脂弄、钟楼弄、界牌弄、西庙弄、土地弄、王家弄、木行弄、如意弄、晓翠弄。
明清时新市手工业已很兴旺,已生产红酒、白酒、烧酒。本镇妇女以织布居多,以青宁、白宁为原料,织成夏布,以蚕丝、由丝为原料,织成绸缎以供市用。而其烛芯业亦为新市独有,《康熙仙潭文献》载:烛芯用芒梗为心,裹以灯草,是为烛芯。涂以油即为烛。芒梗出自台州,灯草出自苏州,而作芯烛,独吾镇诸村之妇女所能为也。
新市人材辈出,南宋时有吴门三进士,即吴渊、吴潜昆仲,内吴潜考中状元,吴潜儿子吴璞中淳四年甲辰科进士。明朝新市中进士有胡门三进士:胡王宣、胡尔忄造、胡琏,另三人为陈霆、刘在明、沈戬谷,可见明代新市文风之盛,而有著作传世的新市人亦很多,达数十人。
明清与民国三朝,潜心于书画艺术的新市人不胜枚举,明代有刘在明、刘允明,清代有沈铨、沈天骧、童衡、吴琦、高均、李振仪、虞应越、陈儒珍、陈毓珍兄弟,还有乾隆年间的沈赤然,不但是文学家,又是书画家。民国时期的钟熊继承沈铨画风,此外近代还有柯怡、蔡圭青亦擅书画,上述之多人入《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
新市又是闻名江南的方志之乡,明清二朝编就的镇志达十种之多,而且均系新市人所编,这在周边城镇中首屈一指,十部志书是明朝天顺年间胡嗣宗编的《仙潭事迹》。陈霆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编成《仙潭志》,现藏北京图书馆。明末胡道传又编《仙潭续志》,清初有潘谷编《仙潭志略》,胡尔嘉编《仙潭志补》,陈尚古编《仙潭之余》,可惜上述四书已毁。至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沈戬谷又编《仙潭后志》,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程之彭亦编《仙潭文献》,近年新市镇**将二种志书翻印出版。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沈赤然编成《新市镇续志》,现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费梧编著《新市镇再续志》,惜国内无传本,孤本存日本东京东洋文化研究所,甚憾。由此可见古镇新市的历史文化内函是相当丰富的,历二千年之历史记载从末间断,亦无愧于方志之乡之誉。
晚清至抗战前,新市商业相当繁荣,有四车八当三坊,大规模丝行有6爿,从业人员达数百名,四栅店铺林立,众多的羊毛业主直接与上海洋行做外贸生意,故当时有"小上海"之称,人口在抗战前已逾一万。1949年5月3日,新市解放,为德清县唯一建置镇,当时为支援县城建设,大批新市人到城关工作,如此人口亦有11000余人。50年代新市工业在县内首屈一指,先后创办有造纸、酿酒、榨油、皮革、塑料、造船、化工等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自1992年以后,镇区建设突飞猛进,一批高楼相继耸立。现在的镇区辖三乡一镇,东濒桐乡、北界湖州、南连高桥、西邻士林,人口逾五万。新市水陆交通便利,距上海180公里,距省城杭州、市城湖州及嘉兴与旅游胜地莫干山均约40余公里。与沪杭甬、杭宁高速公路各距20余公里。而距新市30公里的武康为沪杭宣杭铁路重点站,可直达全国各主要城市,如北京、沈阳、西安、南京、上海等。随着工农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亦在逐步启动,新市的明天定会欣欣向荣、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