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05-08 16:12 IP属地:未知
LZ先学习一下避震和弹簧的作用吧:
现在常见的悬挂系统所用的弹簧以圈状弹簧为最常见,原因是容易制作,性能效率高,价格低廉。在传统弹簧,吸震筒式的避震设计上,弹簧扮演支持车身以及吸收不平路面和其他施力对轮胎所造成的冲击,这其中包括加速,减速,刹车,转弯等对弹簧造成的施力。更重要的是在震动的消除过程中要保持轮胎与路面的持续接触,维持车子的循迹性。而如何改善持续接触性则是改装校调的首要考虑。
弹簧本身根据制造的材料也会有软硬之分。改装时如使用太硬的弹簧,遇到不平的路面时会另车子弹起,轮胎与地面间失去摩擦力;而如果使用太软的弹簧,则会很容易被压缩,令避震器的行程用尽,转弯时容易失去循迹性。所以选择弹簧时要看使用的路面而定:越平坦的路面则可以使用越硬的弹簧,而越颠簸的路面则要使用较软但行程够长的弹簧。
避震器它并不是用来支持车身的重量而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後反弹时的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的能量。假如你开过避震器坏掉的车,你就可以体会车子通过每一坑洞、起伏後馀波荡漾的弹跳,而避震器正是用来抑制这样的弹跳。没有避震器将无法控制弹簧的反弹,车子遇到崎岖路面时将会产生严重的弹跳,过弯时也会因为弹簧上下的震荡而造成轮胎抓地力和循迹性的丧失。最理想的状况是利用避震器来把弹簧的弹跳限制在一次。
当我们以一固定的速度压缩或拉伸避震器其所产生的阻力就称为阻尼。这阻力来自於避震器作动时,活塞会把阻尼油加压使其通过小孔径的阀门,如果改变阀门的孔径就可以改变阻尼的大小。而大部分的改装避震都提供这个功能让车主可以自动调节软硬。避震器的阻力可分为压缩和回弹两部份,压缩阻力和弹簧的硬度有加成效果,作动时可增加弹簧的强度,而回弹阻力则是发生在弹簧受路面冲击压缩後的反弹行程,这也是避震器存在的最大理由,它是用来抵挡弹簧压缩後再将轮胎压回地面的力量,减缓反弹的冲击并保持车辆的平稳。一般道路用的避震器,吸震行程的阻力通常远小於回弹行程,因为吸震行程的阻力太大时会影响行路舒适性,对道路用车来说冲击时和反弹时的阻尼力量比值大约是1:3,但对赛车来说则为1:2~1:1.5,较高的比值会降低舒适性,但却可改善行经不规则路的循迹性。进弯和出弯时车身重量转移(Weight Transfer)的速度会影响操控的平衡,这影响会持续直到重量转移完成,而车身重量转移的速度是由避震器所控制,改变避震器在压缩和拉伸行程的速度可改变车身动量转移的速度。避震器越硬重量转移的速度越快,重量转移越快则车身子的转向反应也越快。
由於转向反应对操控很重要,因此我们希望过弯姿势的建立越快越好,但也不可太快,必须有时间让车手去感觉过弯姿势的建立,并感受循迹性的极限,如果重量转移太快会让车手来不及去感觉,因此设定一个车身重量转移的速度让热车手去感觉极限的接近,并且有所反应是车辆悬挂设定时的重要课题。我们常说车队会依不同的车手而有不同的车辆设定,对悬挂系统设定来说,不同的车手由於驾驶技术和习惯的不同,对转向反应的感觉速度及反应速度也会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悬挂设定,以求得车手的充分发挥。
弹簧硬度改变的影响
增加前后悬挂的弹簧硬度:行路性变硬,轮胎经络路面起伏时的循迹性会边差,提高抗侧倾能力
只增加前悬挂的弹簧硬度:前轮行路性变硬,前轮的防倾阻力增加,增加转向不足或是减少转向过度的倾向
只增加后悬挂的弹簧硬度:后轮行路性变硬,后轮的防倾阻力增加,增加转向过度或者减少转向不足的倾向
减少前后悬挂的弹簧硬度:行路性边软,轮胎经过路面起伏时的循迹性可能会变好,抗侧倾能力变差
只减少前悬挂的弹簧硬度:前轮行路性边软,前轮防倾阻力减少,减少转向不足或者是增加转向过度的倾向
看来LZ真的有点做广告的嫌疑,另外高速发飘是因为车身抬高的原因,风阻系数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