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机油专家 >  油膜厚度与什么有关?浓度?这个大家都知道。

待解决

发表于 2017-03-23 11:52    IP属地:未知

引用 316良品 于 17-03-23 07:27 发表的回复
油膜厚度与100度高温运动粘度相关,150度高温的粘稠度与粘度指数油的粘温性能相关,与150度高温高剪切后的粘稠度相关,
那么还有什么影响油膜的厚度呢?
相同 SEA 粘度的油,如果40度粘度相同,100度粘度相同,粘度指数相同,高温高剪切粘度相同,实际使用中燥音与磨损程度不同。
是测试剪切稳定性的方式不同?还是测试的时长短不同?
内燃机油的油膜厚度是否与油性减摩添加剂的极性吸附能...

不要相信人言的左右,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23 11:56    IP属地:未知


握不住的沙,就干脆扬了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7-03-23 12:26    IP属地:未知

引用 老老老妖 于 2017-03-23 08:15:03 发表的回复
润滑油的油膜厚度(强度),是好多人都在讨论的问题,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到!所以说大家都很疑惑,但又想知道!个人认为,油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粘度!除此之外,根据具体的实际工况也会有所不同!根据 ......
我觉得和极性吸附能力也有关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23 12:35    IP属地:未知

引用 麻花藤007 于 2017-3-23 11:33 发表的回复
大师请不要对我们这些菜鸟用“请教”和“谢谢”
这个我的确不知道,以前我说不用㬵,用高粘度酯或者聚酯代替,很多攻城狮都给我说ccs MRV过不了
[ 本帖最后由 316良品 于 2017-3-23 12:35 编辑 ]
上善若水、水能载舟 亦能煮粥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23 12:42    IP属地:未知

引用 雪人兄弟 于 2017-3-23 12:26 发表的回复
我觉得和极性吸附能力也有关
萘的极性吸附能力低于酯,油膜厚度100度时大于酯3分之1 ,说是压粘糸数大的原因。压粘糸数内燃机油以前不考虑,只是液压油有要求,就像HTHS 很早以前也是只有齿轮油才要求,
压粘糸数大的油随着压力的增大油变稠。虽然说压力增大油温升高机油变稀,但是当压力到达临界点后油还是会变稠,这样就是说萘的压粘糸数大于酯
[ 本帖最后由 316良品 于 2017-3-23 16:06 编辑 ]
上善若水、水能载舟 亦能煮粥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7-03-23 12:56    IP属地:未知

引用 316良品 于 2017-03-23 12:42:10 发表的回复
萘的极性吸附能力低于酯,油膜厚度100度时大于酯3分之1 ,说是压粘糸数大的原因。压粘糸数内燃机油以前不考虑,只是液压油有要求,就像HTHS 很早以前也是只有齿轮油才要求,
怪不得好多机油里有烷基萘,为什么不用烷基萘完全替代酯,而是二者复合添加?各有什么利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23 13:17    IP属地:未知

油膜越薄越好,油膜强度要大。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23 14:22    IP属地:未知

发动机的表面处理有关
减摩好的,摩擦生热少,厚度也不一样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23 15:31    IP属地:未知

引用 雪人兄弟 于 2017-3-23 12:56 发表的回复
怪不得好多机油里有烷基萘,为什么不用烷基萘完全替代酯,而是二者复合添加?各有什么利弊?
看来是有协同作用,酯的亲金属与亲油性能决定了未起动先保护的功能,摩擦系数低于萘降低了摩擦温度,如禾大的3050摩擦改进剂就是酯类,水解后的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油泥王称号为弊,荼的抗水解性能优于酯,压粘糸好于酯,为了在半极压状态保持弹性流体润滑的油膜强度提供了保证,可替代聚酯在高强度内燃机油中的应用,对氧化沉积物的溶解虽不如酯但听说有抑止自由基的作用。萘的倾点高和粘度指数低应该是弊吧。
如果用油溶性聚醚代替酯的话是可行的方案,醚的亲金属极性虽然强过酯,但是好像无亲烃基团得完全靠自己的油量去成膜,而不是像酯那样利用基础油的烃分子成膜,所以醚的加入量就会很大且油膜厚度与加入醚的稠度相关性比酯依赖性大。
油溶性聚醚与萘的方案成本比酯与萘大太多,酯2%-3%的话,醚就需要10%-20%。醚的极性这么高虽然能快速建立油膜,但是氧化分解后无残留。换新油后感觉超级滑爽,很快二千多公里感觉消失的某品牌主要宣传用酯,其中没标明酯的品种也很滑看来就是含油溶性聚醚。
[ 本帖最后由 316良品 于 2017-7-31 11:34 编辑 ]
上善若水、水能载舟 亦能煮粥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23 17:25    IP属地:未知

引用 316良品 于 17-03-23 11:01 发表的回复
大师那么什么分子结构抗剪强度好呢?
分子量小,分子量分布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