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03-23 15:31 IP属地:未知
怪不得好多机油里有烷基萘,为什么不用烷基萘完全替代酯,而是二者复合添加?各有什么利弊?
看来是有协同作用,酯的亲金属与亲油性能决定了未起动先保护的功能,摩擦系数低于萘降低了摩擦温度,如禾大的3050摩擦改进剂就是酯类,水解后的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油泥王称号为弊,荼的抗水解性能优于酯,压粘糸好于酯,为了在半极压状态保持弹性流体润滑的油膜强度提供了保证,可替代聚酯在高强度内燃机油中的应用,对氧化沉积物的溶解虽不如酯但听说有抑止自由基的作用。萘的倾点高和粘度指数低应该是弊吧。
如果用油溶性聚醚代替酯的话是可行的方案,醚的亲金属极性虽然强过酯,但是好像无亲烃基团得完全靠自己的油量去成膜,而不是像酯那样利用基础油的烃分子成膜,所以醚的加入量就会很大且油膜厚度与加入醚的稠度相关性比酯依赖性大。
油溶性聚醚与萘的方案成本比酯与萘大太多,酯2%-3%的话,醚就需要10%-20%。醚的极性这么高虽然能快速建立油膜,但是氧化分解后无残留。换新油后感觉超级滑爽,很快二千多公里感觉消失的某品牌主要宣传用酯,其中没标明酯的品种也很滑看来就是含油溶性聚醚。
[
本帖最后由 316良品 于 2017-7-31 11:3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