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5-06-02 12:49 IP属地:未知

只有远远滴看看A4的下面的这两个连杆。
清晰看到。这两个连杆, 其实在连接到车轮之前,更准确滴说,在连接到避震筒之前,就合并了。
也就是说,为了更好滴传递车轮的动力,这两根连杆,可以看成一个近乎整体的A字臂。
这种结构,在传统的前驱车的麦弗逊下支臂上可以说常常见到。
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强度。为了支撑动力。
但是我们回忆宝马、奔驰(宝马故意写在前面呀,我不是说奔驰就是好,哎,写个帖子不容易)
的下支臂,是两根连杆,而且两根连杆的长度、连接羊角的位置都不同,以实现在避震压缩、专向的过程中,实现连杆的物理调节。
但是,这个融合的下支臂两连杆,而且是一个融合的连接点的话。是完全实现不了调节的。
奥迪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由于前轮的任务艰巨,不能太灵活,否则会影响扭力、影响动力、影响耐用。
但是,又不能不调节。怎么办呢?
又回到最初的杠杆原理,既然下支臂不能调节,就把上支臂改掉。
我们就可以看到,向上10寸、或者说大概40cm以后的杠杆远端,上支臂与垂直臂的连接方式彻底变成的:
不同连接点的两连杆。
同样是杠杆原理。我们知道,在这个位置,上支臂所承受的各种扭力仅仅是下支臂的三分之一,甚至还不到。
所以,这里给他灵活一点,但是不会受到太大外力。不至于很容易坏掉。
但是,就那么短的支臂、那么小的调节能力,只能说:聊胜于无了。
[
本帖最后由 wollaston 于 2015-6-2 12:5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