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花冠论坛 >  俺30年前的兴趣

发表于 2013-05-06 09:37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不辣老姜 于 2013-5-6 09:36 发表
你知道得太多了~~   
俺是看门的能不知道?
玩笑了
俺是想搭车去西藏的熊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09:39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西藏梦。。。 于 2013-5-6 00:33 发表
首席,绝对的
地下室,钻石滴~~

不辣老姜,如辣包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09:45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笨-熊 于 2013-5-6 00:45 发表
能不能开个专题大家都晒一晒自己过去的爱好???
小学前满地爬打玻璃弹子算不算“过去的爱好”?

不辣老姜,如辣包换。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09:57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笨-熊 于 13-05-06 09:07 发表
每次去西湖西泠印社是必去的
现在仍如此
只是徒儿笨一些
不敢班门弄斧说舞刀凿石之事
熊大,谦虚了。吴昌硕的印贴,我看半天没看出名堂来。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10:07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dangdang168 于 2013-5-6 09:57 发表
熊大,谦虚了。吴昌硕的印贴,我看半天没看出名堂来。
吴昌硕好像是西泠第一位社长,通常以古籀和小篆入印……
俺是想搭车去西藏的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10:21    IP属地:未知


我的家伙事儿还留着——刻刀、床子都在,过去的“作品”也在,包括一方给同学们贺年卡加

盖的《恭贺新禧》和小孩放鞭炮都在。。。。。


有时翻腾到这些东西,匆匆间从塑料袋里拿出来,稍稍把玩,还是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刻刀有自己做的,钢筋砸偏了,自己磨,然后榜上棉线,也有在琉璃厂买的刻刀。


看着手柄棉线上留下的汗迹和那些退了色的棉线,这些都忠实地它们记载着流逝的时光。

刻床先是买了一个小的,后来请人做了一个硬木大的,那木料掉在地上都是金属声响!


小时候没有钱买石头,先是使划石刻,所以这些保留下来的“作品”大都不是规则的方

或者圆,奇形怪状,七扭八歪什么样的都有。


记得曾经到二闸沿着铁路线向西走,在路基捡划石,收获还真大,不消半天裤兜、衣兜都装的

满满的,心里那个美了啊!


不知不觉在傍晚走进了北京站,没有车票出不去站,还引得一帮铁路人员在后面追赶。。。。

为了防止跑票,从北京站到二闸之间不是架空的铁路桥就是高高的围栏,所以即便逃脱了追

赶,也还得从二闸才可以下铁路线。

这个往返现在开车测量不会少于10公里。


当华灯初上之时,仍然惊魂未定,但是已是饥肠辘辘,口渴之极,疲惫不堪,而迅猛的、

玩命的奔跑致使衣服的口袋都被尖锐的石头磨破,那些捡到战利品已经遗撒殆尽,又都

送还到了铁路的路基之上。。。。。

也罢,也罢,往事不堪回首!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10:42    IP属地:未知

与治印相生相伴的是写字,治印先治字。

先是临帖,后来连写字带治印都师从一位同学的父亲。

这一家子各有偏好,老先生治印写字,解放前靠治印为生,解放后仍然雅兴不减;

大儿子朱伯良北京市中国象棋冠军,也是中国最早从事三棋比赛的选手;

二儿子朱伯华在中国工艺美院毕业,工作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但是总是赋闲在家;

三儿子和我一起跑步、踢球。。。。。


所以我到他家后一般先是找朱伯良下棋——让车马炮,输三盘才算完事;

然后给老先生研墨,看他写字,听他一字一句的念叨;

穿插看朱伯华在陶坯上画画;

等同学妈做完饭,扒拉几口,拿着足球就撒丫子了!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10:55    IP属地:未知


等成年有钱了买了几方上好的石料,但是看着这些石料却怎么也舍不得下刻刀了。

现在这些石料还乖乖地呆在锦盒里面保存至今。

钤刻是一个需要安静,需要耐心的活,同时它也是最吃功夫的活计,来不得半点的虚张声势和

矫揉造作,功夫不到,你怎么假装也是没用。

所以这些都对成年以后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习惯的养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到现在我去婺源也是对婺源的歙砚有很浓兴趣,走到歙砚博物馆或者加工砚台的作坊就走不

动道了,每次必然收几方老坑小砚,或自藏,或送人。

当摄影被灌输进来以后,我以为摄影的知识与童年的经历产生了化学反应。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11:11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未名壶 于 13-05-06 10:55 发表
等成年有钱了买了几方上好的石料,但是看着这些石料却怎么也舍不得下刻刀了。
现在这些石料还乖乖地呆在锦盒里面保存至今。
钤刻是一个需要安静,需要耐心的活,同时它也是最吃功夫的活计,来不得半点的 ...
壶版曾经也是文学青年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5-06 11:14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笨-熊 于 13-05-06 10:07 发表
吴昌硕好像是西泠第一位社长,通常以古籀和小篆入印……
《缶卢集》没看明白,所以没入门就费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