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1-09 12:58 IP属地:未知
进一步说说,为什么摄影水平与器材没有绝对关系?
文青摄影现在是潮流的一种,它讲究的是大逆光,大光比,几乎一定要有死黑和死白。
这样的摄影风格不仅是对于摄影风格的颠覆,而是是对于什么是好器材的颠覆。
我原来有一只适马的16-35F2.8,漏油返修过,之所以出手卖掉是因为它有严重的眩光和严重的
畸变。
抗眩光、防畸变是高档优秀器材的标志之一,为此厂家会增加很多的成本,所以售价也高。
我比较过我有的另外两只佳能的17-40和16-35,尽管两者的光圈一个是F4,一个是F2.8,但是
售价16-35可以买三个17-40,两者主要就是差在抗眩光和防畸变。
但是,我使用适马16-35的时候,可以巧妙地利用镜头的眩光去填补构图时出现的真空区,可以
可以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光斑效果。
在坝上的几次拍摄我真的需要光斑的时候,因为已经换成了佳能的16-35广角变焦头,再怎么呼
唤光斑也不会来了。
还有夸张的畸变可以让建筑变形,让人脸变形,可以利用它拉高夸张的局部,比如可以让人腿
变长。。。。。。
这就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狗头能够做到的,那些顶级器材却做不到,而所谓大师可以让器材的特短变成特长。
再极端地说,没有哪一个器材没有短处的,大师也是那些巧妙地可以回避器材短处的高手。
倒是没有哪一个大师使用当下被捧得老高的徕卡,在他们看来什么德味、焦外奶油般的化开都
是浮云。
这些能够用有没有钱来添置器材说明问题吗?
我想,再没有钱的大师也还不至于买不起一只徕卡吧?
观念,还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