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06-23 19:13 IP属地:未知
四
和 Peters 不同,Emmanuel 没有选择让孩子和现实“死磕”,他已经给 8 岁的儿子换了四次学校,这个非洲版本的“孟母三迁”还没有圆满结束,最近他正准备换第五个。“这些学校实在是太糟糕了!”
大部分在广州成家立业的非洲人会让孩子去读私立学校,因为大部分的中国太太并不是广州本地人,外地户籍要在广州读公立学校,手续很复杂。
对 Emmanuel 而言,每学期两万人民币的学费可以承担,让他气愤的是,所有老师都有意无意按照肤色来区别对待他的孩子,换过的四所都是如此。他准备一直换下去,直到遇到满意的老师为止。但 Emmanuel 也承认,自己太忙了,不知道儿子是不是真的快乐。
除了歧视,最近让他不满意的是私立学校的英文教育。
儿子的中文讲得越来越流利,但英文水平也越来越“像个中国人”——会写单词、会看懂课本,但就是不愿意开口说,“一张嘴全是中文”。
Peters 也有同样的担忧,他觉得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他们这一辈的非洲人“不怕犯错”,不讲求语法,总是愿意用简单直白的句子表达观点,“一句说不清楚就多说几句,不仅非洲人,中国太太们也是如此”。但到了孩子这一辈,他们却变得胆小起来。
“只有当你使用的时候,语言才成其为一种语言,它不是算术题,没办法套用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