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09-22 06:36 IP属地:未知
立尾面积大小和形状显著影响 RCS(约与面积平方成正比),因此除外倾外,减小立尾面积甚至取消立尾,是下一代战机获得最佳隐身效果的目标方向之一。F-22 为解决大迎角偏航稳定性问题,立尾设计得十分高大,歼-20 和 T-50 在具备鸭翼或前机动边条差动能力的情况下,放宽了偏航静稳定性,减轻了立尾压力,采用了面积缩小一半的全动式小立尾。歼-20 的全动立尾翼根有菱形切角,前向和侧面 RCS 较 T-50 稍优。但由于立尾缩小,立尾对发动机喷口的遮挡作用范围也随之减小,T-50 因发动机喷口超出较多,遮挡效果较差。歼-20 的腹鳍起到了对喷口侧面遮挡作用,这无论对雷达波还是红外隐身而言都是完全有必要的措施,同时立尾和腹鳍是必然要采取吸波结构设计的。由于 歼-20 立尾加腹鳍的总侧面积仍然小于 F-22,结合翼身融合占位比高的有利条件,虽然 F-22 尾段翼身融合最优,但歼-20侧面 RCS 仍能稍占优势。同样的问题 T-50 要解决则需要对机身结构和气动进行修改,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