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DS 5/DS 5LS论坛 >  呼啸的天空——纳粹德国的V-1飞弹系统

发表于 2016-06-23 09:49    IP属地:未知


陆基 V-1 飞弹发射轨道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09:50    IP属地:未知

  从 1941 年1月起,V-1 飞弹使用的脉冲式发动机在其他武器平台上进行了测试,包括汽车、实验用高速攻击艇等,其中包括一种名为“龙卷风”的自杀式高速攻击艇——用一艘满载炸药的小型快艇高速冲向敌舰,而驾驶员则在撞向敌舰的最后一刻跳海逃生。“龙卷风”是一种双体式快艇,在横跨两艘快艇的横梁上安放了驾驶员的座舱。由于性能不达标加上行驶时噪音很大,最终人们放弃了在上面安装脉冲式发动机的想法,还是选择了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动力快艇。至于首次飞行测试,那已经是 1941 年 6 月 30 日了,在 Gotha Go 145 教练机上首次进行了实验。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09:52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09:54    IP属地:未知


“龙卷风”双体式快艇模型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09:55    IP属地:未知

V-1 飞弹的制导系统
  V-1 飞弹的制导系统实际上是一台由 Askania 公司研制的自动驾驶仪:其中磁罗经负责控制飞弹的飞行方向指向目标大体方向;一对陀螺仪分别负责控制飞弹的偏航和俯仰姿态;一台气压计负责控制飞弹飞行高度;一台由叶片风速计驱动的里程表负责控制飞弹飞行距离。发射前射手通过调整气压计和里程表来控制飞弹的飞行高度和距离,至于方向则由发射架的指向决定。
  为陀螺仪和其他飞控设备供应能量的是两个大型球状气罐里的高压空气。发射前里面充满了高达 150 个大气压(合 15,000kPa)的气体作为飞弹飞控系统的动力源。


V-1 的陀螺和战斗部安装在机头,压缩空气罐安装在后机身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09:57 编辑 ]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09:59    IP属地:未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发动机放在飞弹弹体后上方,所以整个弹体的重心比较高,还有些靠后,因此如何配平也是一个问题,否则发射出去的飞弹很容易发生横滚出现大头朝下的情况。1945 年盟军缴获了一枚 V-1 飞弹,该弹坠毁于荷兰 Tilburg 和 Goirle 地区之间,但没有爆 炸,所以结构保持得很完整。通过解剖 V-1 飞弹,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在飞弹左翼钢管骨架中竟然找到了 6 扎当时德军战时宣传杂志《信号》,在飞弹里放这么些东西的目的只有一个——使飞弹重心尽量靠前并保持飞弹发射前左右翼重量平衡,防止其横滚。可见当时 V-1 飞弹的横轴平衡很脆弱,稍有变化就会失去平衡。这种设计估计是为了配合用导轨弹射的需要,因此以后的巡航导弹基本没有采用过这样的总体布局,要么发动机放在弹体内部,要么放在弹体下面起到稳定作用。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01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0:20    IP属地:未知

  此外人们在第一批发射的 V-1 飞弹残骸中还发现了部分飞弹上安装有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机。飞弹发射后,可以通过跟踪无线电信号源来跟踪飞弹大体的飞行轨迹和最后的弹着点,并标示在格子地图上作为修正误差的依据。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22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0:25    IP属地:未知

  V-1
飞弹一发射里程表就开始计算里程,同时推算是否到达目标上空。飞弹发射前里程表被设定成到达目标所需的里程数;飞弹发射后里程数就开始递减;到达目标上空时里程数正好归零,当然这还有个前提就是飞弹飞行时风速相对稳定,变化不剧烈。在未到达目标上空前的飞行过程中,自动驾驶仪会控制飞弹以一定的坡度超目标大致方向边爬升边飞行。飞行时,空气气流吹动叶片风速计的叶片转动,叶片每转动30转,里程表上的数字减一。当飞弹飞行距离超过
60km 后,飞弹战斗部引信自动启动;当里程表里程归零后两支爆炸螺栓(detonating
bolt)自动引爆;平尾上的两块扰流片被打开并被锁死;而飞控系统与尾舵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尾舵置中锁定,这样一来 V-1
飞弹开始减速进入俯冲状态。在俯冲状态下空速达到一定速度后,发动机会熄火,因为此时飞弹燃料罐在下发动机在上,受重力影响燃料供应不到发动机了。此时天空中吵闹的噪音突然变得寂静起来,暗示着地面上的人们可能会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几秒钟后就会听到远处震天动地的巨响,那就是
V-1 飞弹击中目标的声音。而到了后期型号,V-1 飞弹设计者改进了发动机的燃料供应装置,即使在俯冲状态下 V-1 发动机仍旧能正常工作。其实最初 V-1
的设计师们计划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或者雷达制导等技术作为 V-1
的制导系统,但是考虑到盟军在电子对抗方面的优势,还是使用了基于陀螺仪+里程表这样一种命中精度低但抗干扰能力强的简易制导系统。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0:32    IP属地:未知

  关于这套系统的精度,按照 Fiesler 公司的说法:90% 的飞弹可以打到距离目标 10 公里半径的区域里;50% 的飞弹可以打到距离目标 6 公里半径的区域里。


V-1 的陀螺仪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36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0:43    IP属地:未知

战争中的 V-1 飞弹
  1943 年德军上校 Max Wachtel 奉命指挥德军第一支飞弹训练与测试部队,该部队位于德国佩内明德附近的 Zempin 火箭试验基地,此外在波罗的海沿岸还将建造一处飞弹发射点用于训练。这支部队成为日后德军第 155 高炮团(Flak-Regiment 155(W))前身,注意其中字母 W 代表的是德文中“发射器”的意思——这是德军,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支以发射飞弹为自己主要任务的战斗部队。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44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3 10:47    IP属地:未知

  V-1 飞弹的作战效能发挥还有赖于发射阵地的布局和建设。围绕着如何部署 V-1 飞弹,德国空军内部分化为两派:一派主张分散建立大批小型发射点,这样易于伪装,可以避开盟军的战略空袭;另一派则主张集中建立大型飞弹发射基地,集中火力打击对方。后者的意见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原因是他看到在法国布雷斯特的 U 潜艇基地由于保护严密没有受到盟军空袭的影响,觉得那么多“鸡蛋”与其分散开,不如集中在一个篮子里妥善保管,这样效果更好。最后在 1943 年 6 月 18 日,空军元帅戈林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部署问题,最后形成的方案实际上是两派意见的折中:在法国北部 Saint-Leu-d'Esserent、Nucour t和 Rilly-la-Montagne 等地区建立大型弹药库保存飞弹;沿英吉利海峡部署96处发射阵地;部署空射飞弹。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3 10:48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