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比亚迪L3论坛 >  前掠机翼?。。。新机要复古?

发表于 2013-07-31 13:53    IP属地:未知

 格鲁门公司对 X-29A 进行了 4 次试验飞行后,于 1985 年 4 月将其转交给 NASA 完成余下的试飞工作。最初的飞行试验项目包括:使用先进的数字飞行控制系统在 35% 的负静稳定裕度情况下进行放宽静稳定度飞行,试飞验证前掠翼在跨音速时的优越特性。
试飞结果表明,X-29A 在 M0.9/9,100 米的设计点飞行情况相当好.在随后一系列试验飞行中,X-29A 表现出了极佳的大迎角飞行能力。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3:55    IP属地:未知

在 45 度的迎角飞行中,X-29A 具有优异的控制响应。即使到了 67 度的极限,X-29A 的表现同样不错,并且具有很好的滚转操纵性。要知道这是不借助任何附加翼面和推力矢量技术而实现的,所以 X-29A 这些飞行试验的意义非比寻常。1992 年,X-29A 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涡流控制(VFC)试验,同样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试验数据。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3:57    IP属地:未知

 X-29A 机长 16.44 米,机高 4.36 米,翼展 8.29 米,采用全动式鸭翼、前掠机翼、后机身边条布局,机翼内半翼后掠,外半翼前掠,两半翼交汇处的不利气流由鸭翼产生的脱体涡卷走,使机翼有较好的升力特性。X-29A 的机翼采用铝合金和钛金属结构,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蒙皮。X-29A 的飞行控制系统可以极大的减小由前掠翼设计带来的飞行不稳定性,其控制计算机可以40次/秒的频率对各个飞行控制面进行调整。另外,三台数字控制计算机还具有备份功能,即一台计算机出现问题后其余两台可以及时接替其工作。X-29A 安装有一台通用电气的 F404-GE-400 涡扇喷气发动机,其最大推力为 7260 千克。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3:58    IP属地:未知

苏-47“金雕”前掠翼技术验证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3:59    IP属地:未知

2002年,苏霍伊重新设计了它的改进型试验机Su-47(原编号S-37)。这个改变反映了苏霍伊将把它视作一款生产型战机,而不是一款试验机。S-37(又被广泛称为“金雕”)的最初用途是作为俄罗斯的最重要的复合材料与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验平台。前掠翼的使用给了苏-47更好的性能,而且Su-47能以45度或更大的迎角战斗。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4:01    IP属地:未知

 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院已经关注了前掠翼的发展很长时间,它的研究包括了Tsybin LL(前苏联第一种前掠翼飞机,时间远在X-29之前,以火箭为动力)和虏获的容克287轰炸机(Junkers Ju 287,纳粹德国的前掠翼喷气轰炸机,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战的前掠翼飞机)。前掠翼提供了低波阻,减少了弯矩,而且和常规机翼比起来,它延迟了失速时间。然而前掠翼会产生很大的扭力,如果机翼是用常规材料制成,它很可能被撕裂。研发的复合材料才使前掠翼布局成为可能。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4:05    IP属地:未知

与它在西方的竞争对手,格鲁门X-29一样的是,S-37基本上是用于科技展示,是为下一代俄罗斯战机打下基础的。这种战机虽然逊于F-22“猛禽式”战机,但绝对不会输给欧洲的台风战斗机(Eurofighter Typhoon),它也与更常规的米格1.44争夺研发资金。但是,苏霍伊公司正在尝试着将S-37作为生产型战机出售给俄军和其他外国顾客。一开始,顾客的反应不太好,但是俄罗斯政府被它的高性能吸引住了,它已经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去进行下一阶段的测试。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4:07    IP属地:未知

 1997年9月25日首飞,最早被称为S-32(非苏-32,S表示工程设计为前掠翼,苏-32为侧卫系列战斗轰炸机),不久改称为S-37(非苏-37,苏-37为侧卫系列战斗机)。2002年又被重新命名为苏-47。其设计重点突出在大迎角下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飞机的低可探测性,基本的尺寸和重量数据与苏-37类似,机头、机尾和座舱与苏-35相似,起落架与苏-27K相同,采用苏-35/37的4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4:09    IP属地:未知

 该机采用前掠机翼,有明显的机翼翼根边条和长长的机身边条,能降低阻力和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在亚音速和大攻角时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可增加飞机的航程和高空机动性,并能充分利用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扇形不可调进气口道位于机身边条下方,S形进气道侧面靠近机翼前缘处装有鸭翼。双垂尾略向外倾斜,机身中部有两个大的辅助进气门,并且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对飞机进行了隐身处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7-31 14:10    IP属地:未知

苏-47为串置式三翼机,机翼为前掠式,采用了融合体技术。由于采用了吸雷达波涂层和大量复合材料,以及使用弯曲的进气道、保形外挂架、前掠机翼等设计措施,飞机对雷达的反射面很小,约0.5~3平方米左右。不含空速管,飞机长22.6米。机身头部为机载雷达舱,在带空速杆的卵圆形雷达罩内是雷达天线。后面是光学雷达、驾驶舱,驾驶舱下部为前起落架舱。驾驶舱采用Su-27型座舱盖,由无格框的固定前部(气泡型)和可打开的舱盖构成。机身中段与延伸的机翼边条相融合,其内为燃油舱、设备舱和发动机进气道,其下是主起落架舱。机翼边条下为不可调节的侧向进气道,其形状为扇形。机身后段为两个极其相似的发动机短舱、机翼承力梁、立尾和平尾的承力件,机身最末端为两个设备整流罩。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