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3-09-01 16:26 IP属地:未知
白水台,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南方向三坝乡白地村,距县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占地三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也是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与第二圣祖阿明什罗都曾在这里开坛传教,由此白水台被纳西人尊为东巴圣地。在唐宋年间,白水台就是有名的游览圣地,不少文人墨客在旁边石壁上刻文题字,近年来,研究东巴文化的东西方学者也蜂拥而至。
传说:白水台有仙人遗田之称,依山而下的白水台层层叠叠,宛如一轮轮新月散落人间,而其间流水又呈乳白颜色,被纳西人称为是仙造的奶液。
传说当年这里只有几户人家,但由于不会耕地种田,只能靠到山上去挖天麻当主粮来度日,后来被善良的仙女发现,当时仙女正在替王母看管小玉皇,看着毫无生活经验的凡人仙女呆了,不小心把给小玉皇的奶瓶给打翻了,奶汁流到了人间,王母回到家里发现奶汁洒落人间,便命仙女下凡收回奶汁,善良的仙女到了人间更加不人心走,便带领这里的人们在奶汁洒落的下面建造田地,以奶汁浇灌播种五谷,这里的人家才得以安心度日。后来白水台周围的老百姓都模仿白水台而建造田地。
但仙女的做法若脑了王母,王母便把仙女变成一尊胖胖的石像留在人间,也就是现在白水台的左侧下方的哪个石头,洁白如玉,象一怀孕女子,为了纪念仙女使这里的人们得以生存,每年的2月8当地老百姓都会在这里杀鸡供奉,后来根据它的形状漫漫当作生殖神来供奉,由此也引来很多善男信女的朝拜,据说还很灵验。
香格里拉白水台之所以能成为中外驰名的风光圣地,奇就奇在泉水的变幻莫测的神笔妙工之上。白水台的泉水中溶有大量的碳酸钙而成为碳酸氢钙。碳酸氢钙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一旦遇到稍高的温度,迅速发生可逆反应,释放二氧化碳和氢氧化合物,还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根据这个原理,含有碳酸氢钙的泉水一经流出地表,由于有阳光直射,地表温度升高,碳酸氢钙迅速发生可逆反应,二氧化碳随水蒸发,还原物碳酸钙就呈白色微粒沉积下来,久而久之,层层加厚。
泉水有荣有枯,水流有大有小,加之不断改变流向,使沉积物有机会直接接触阳光,发生光化作用而变得细密、坚硬……如此不断反复演化,使沉积物不但层层加厚,而且面积不断扩大。无水时地表沉积物下沉变硬,久之变为黑色,有水时又铺上一层新的沉积物而变白变厚,使地表形成一层又一层的覆盖面。但这种覆盖面不总是一个样子,而是全依靠地表千变万化的形状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面。
沉积物层层加厚的结果,不但完全盖住了地表,而且改变了地貌,使它变得辉煌、洁白,变得异常美丽。随着泉水的不断流淌,沉积物覆盖面不断扩展、加厚,所到之处无不形成形状各异美妙绝伦的景色。当泉水轻薄而均匀地铺开并缓缓流淌时,沉积物形成平展的缓坡,形成第一台景区下沿的扇面;当泉水流入平坦的地面时,形成一个又一个泉塘,由于积水下的沉积物见不到阳光,永远是松软的微粒;而塘埂由于与阳光接触,不断变硬、扩展,使池水越来越深。而与塘埂相连的地表,永远与塘埂持平,形成平坦的地表,这便是第二台景区的形成原理。
当泉水来到第三台景区时,便成为完全不同的情形,其成因也就更加复杂起来,原来,第三台景区的最初地形是陡坡,原先的高度大约有三四十米高,泉水的落差较大。最初,可能在陡坡的底面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月牙形彩池,形成天然雕塑群落的底座。然后在底座上方再塑造出第二级的月牙形彩池,之后再出现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直至与第二台区相连。
一级与一级之间并不是规则、整齐的,而是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大小不等,每一个月牙形彩池都有池底、池埂,都注满了水;一池与一池紧密相接,依山傍势,形成完整的群像。没有丝毫人工雕凿的迹象,但又与人工开凿的梯田一模一样。难怪纳罕先民要把它们当作神示了。这些一组组、一列列的月牙形彩池,各自形成一片片的梯田群落,每一群落大小参差不齐,远远比人工开凿的要经济,要美观,游人们当然会一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刀之工,同时又不得不惊叹大自然又偏偏选中了白地神川作为雕塑地点,仿佛它也有灵性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