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四川论坛 >  美丽中国华东行(宁沪杭+扬州无锡苏州绍兴12天)

发表于 2025-05-31 08:40    IP属地:未知

绍兴第二站:绍兴鲁迅纪念馆
是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的生平事迹
原图人从众,无法拍摄
用手机自带的AI修了下,不尽完美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5-31 09:02    IP属地:未知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怀着现实关切,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他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与陈望道为保卫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反对和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并肩战斗,并在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四世同堂
鲁迅读过的书
鲁迅到过的绍兴农村
浙江巡抚杨昌濬为周福清题写之“翰林”匾额,现藏绍兴故宅
周福清在宗族塾中启蒙,逐渐精研八股、书法。同治六年(1867年),周福清参加浙江乡试,中式第八十六名举人。次年上京会试落第,期间与监察御史、同乡李慈铭结识,又考中方略馆誊录。此职地位低微,虽有机会选用知县,但非正途,晋升前途渺茫。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又逢大比,周福清终于中式三甲第十五名进士,且在朝考中位列一等,翰林院庶吉士,跻身玉堂,荣耀一时。同治十三年(1874年)翰林院散馆考试,周福清成绩二等,未能留馆,外放知县。
与旅日同学合影,后排右为鲁迅
鲁迅的医科笔记
鲁迅的日本老师
鲁迅的日本老师
鲁迅与新青年
宋庆龄致信鲁讯
鲁迅与许广平及孩子
鲁迅与许广平及孩子
鲁迅与许广平及孩子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5-31 09:28    IP属地:未知

第三站:绍兴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
绍兴鲁迅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百草园就在其中。鲁迅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6-01 13:53    IP属地:未知

百草园
=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1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6-01 14:04    IP属地:未知

三味书屋
--是晚清绍兴城内著名的私塾,在私塾学习的学生,家里几乎都是有些家底的,由于鲁迅的祖父是当官的,所以鲁迅能上私塾也是理所当然。但并不是说私塾的收费有多贵,而是私塾的名额有限。鲁迅先生12岁-17岁就是在三味书屋求学。他的老师名为寿镜吾,也是三味书屋的主人,在三味书屋教书达60年。
鲁迅老师寿镜吾的书房,书房内的布置和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中的书房布置如出一辙,以前有条件的家庭的书房装饰皆是如此。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组织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6-01 18:09    IP属地:未知

绍兴第四站:沈园
---原为沈氏私家花园,为宋代园林,故有“沈氏园”之名 ,总占地38000平方米。
---沈园是南宋时期一位沈姓商人的私人园林,距今(2024年)已有800余年的历史,绍兴解放之时该园仅剩一隅;1987年、1993年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其原址重建 。该园主要由古迹区、东苑和南苑(陆游纪念馆和连理园)三大部分组成,有孤鹤轩、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亭、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特色景观,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1963年3月13日,沈园被浙江省文化局核定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沈园与绍兴鲁迅故里共同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6-01 18:11    IP属地:未知

钗头凤碑
---钗头凤碑在一堵从沈园考古挖掘出来的旧碑墙上,碑上刻着两首词,词牌名皆为《钗头凤》,一首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另一首传说为宋朝才女唐琬的作品。“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最初娶唐琬为妻,婚后两人相处融洽,伉俪情深。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琬,逼迫他们分开。婚后不到三年,两人离异,陆游另娶了妻子,唐琬也改嫁了赵士程,双方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十多年后的春天,陆游与唐琬在沈园游玩时邂逅,陆游回忆往事,怅然若失,题《钗头凤》于沈园壁间。传说唐琬见到这首词也和了一首,情意凄绝,不久就抑郁而逝了,《钗头凤》也因此成为了千古绝唱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6-01 18:19    IP属地:未知

沈园陆游纪念馆
--陆游纪念馆另一个地方是成都崇州的陆游祠
--沈园陆游纪念馆作为沈园新景的重要一环,坐落于沈园古迹区的南侧,其前身为陆游纪念室。馆内通过珍贵的文物和雕塑,全方位展示了陆游的丰富人生和成就,让游客感受其多元魅力。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6-01 19:26    IP属地:未知

绍兴第五站:绍兴天主堂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法国籍龚当信神父(Cyrile Constantin,1670-1732)到绍兴买房,设堂,传教5年多。同治二年(1863),冯伯德从宁波到绍兴寻找原址,未果;后刘安多再次寻找,仍无踪迹。
--清同治三年(1864),法国籍神父刘安多购置土地5.46亩,于同治十年设堂。奉大圣若瑟为本堂主保,故名“若瑟”堂,人称“若瑟老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意大利籍神父谢培德到绍兴,时陈子愚神父驻绍兴,于城内购置女堂院址。二十九年,天主教浙江代牧主赵保禄委托谢培德及法国籍传教士马福良,以所得部分庚子赔款,在绍兴府城扩建八字桥天主教堂及完善附属学校校舍。教堂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可容700余人做弥撒。内置若瑟祭台,约35平方米,左右两壁镶14帧耶稣基督画像。内壁乳白色,明洁宽广。
--首任本堂神父为刘安多。外籍神父初至绍兴时,着中装,学汉语,结识士绅商贾,笼络地方名流,继而采取“敬主恩赐”策略,规定领洗教友可凭票领取大米2.5公斤,致受洗入教者日众,教友最多时达700人,施米停止,教友亦锐减。宣统二年(1910),谢培德升任浙西牧区代副主教,刘怀德任绍兴本堂神父。民国元年(1912),刘病逝,伊伯锋继职。其时,绍兴若瑟学校已具相当规模,有教师12名、班级6个,仁慈堂收养婴孩47名。次年,马福良继任本堂。7年,马福良调离,比利时籍神父雷明远(Vincent Lebbe)继任。翌年,雷氏率绍兴天主教青年教友20余人,赴法攻读神学,由中国籍神父应禾善主持堂务,但教政、人事、经济等仍归宁波教区外籍传教士管辖。二十一年,应调赴台州,沈骏臣继任。二十八年,沈病故,柴日昶神父继职。三十三年,柴日昶辞职返甬,陈雄为神父继事。是年,有教友552名。三十七年,陈雄调离绍兴,汪如海神父主持堂务,方都漠、姚铎民襄助。
--民国三十八年年冬,宁波教区法籍主教戴安德指派绍兴籍神父贺念伯和原本堂神父去台湾。1950年8月,汪如海调离绍兴,王若水神父继其职。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6-01 19:30    IP属地:未知

绍兴第六站:八字桥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道八字桥直街东端,地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广宁桥、东双桥之间。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以前 。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八字桥的结构为石梁桥,建在3条河道的汇合处,由主桥和辅桥组成,共有4组台阶。为三街三河交叉的四向落坡设计。桥东为南、北落坡,成八字形。桥西为西、南落坡。成八字形。桥二端的南向二落坡也成八字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