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10-18 21:50 IP属地:未知
豆沙关有几大看点
一是秦代五尺道,保存完整的长约350米,道宽1.7米,路面留存的凹陷马蹄印痕39处,有的深达3、4寸,要在硬石上踩成这样的蹄印,非千年万次难成,不知有多少马蹄的磨蚀,才留下了这深重的历史印记。
二是盐津豆沙关的古城堡,又叫关楼,它是五尺道上“锁钥南滇,扼守西蜀”的重要关隘。关楼始建于隋唐年间,总高15米,宽4.5米,条石砌成,古道就从关楼门洞中穿过。关楼在50年代毁损以后,于1982年和1994年两次重修复原。
三是僰人悬棺,它位于关楼直线150米外的对岸绝壁的岩缝中,现存棺木6具。用望远镜头摄下来看,悬棺都是整木凿成,用木杠搁在避雨的岩缝当中,虽经2006年7月两次地震,悬棺并未受损。悬棺悬在关河水面以上百米的绝壁岩缝当中,盗棺者都无力攀达,而安放悬棺如今更是一个迷。
四是更为宝贵的史迹是关楼边岩壁上古代题字,其中唐代的“唐袁滋题记摩崖”最为宝贵,已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题字讲的公元749年唐代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蒙异牟寻南诏”,受唐朝皇帝之命去南诏(现云南大理一带)册封南诏国王“异牟寻”的事。袁滋经过盐津豆沙关时,为该处的险要和自己赴南诏的重大使命而感慨,便作摩岩题字。题字全文8行,122字。正文7行为直书,自左而右,首尾可读。末行“袁滋题”3字为小篆。该题字虽文字不多,却是研究唐史和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专家称为“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的宝典。该题字对研究当时书法也颇具价值。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购票进入核心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