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5-05-07 08:44 IP属地:未知
魏县的由来
魏县,自古为魏郡要邑,雄踞于河北省南部,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
史载:夏朝时,这里属冀州之域的观户国。西周时为武王少弟康叔的封地。春秋初属卫国,后为晋国取代。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卫师伐齐援鲁,被齐师败于新筑(卫地,今旧魏县村南20里。旧魏县村位于今魏县政府驻地魏城镇西南30华里)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
《大明一统志》载:“魏县,周时地名洹水,战国时为魏武侯别都。汉置魏县”。
魏县因何以“魏”字为名?这个魏字的来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晋臣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跟随献公及太子申伐灭了霍、耿、魏这三个姬姓侯国(均在山西境内),因功封毕万为大夫,并把魏地赐封给毕万作采邑。晋国的掌卜大夫卜偃(一名郭偃)为毕万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见《史记•魏世家》)。意思是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万”是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符合天意。天子拥有兆民,诸侯管辖万民,以毕万之福大命大,必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此后毕万的后代就以其封地为姓,姓魏氏。这也是百家姓中魏姓之来源。至春秋末期,毕万的八世孙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共同伐灭智伯、三分晋地,魏氏占有了邺地(相当于今临漳、魏县、大名县境),这片地方就成了魏氏的领地。魏桓子之孙(《系本》云:之子)魏文侯(名斯)于公元前439年得邺地,改曰魏。武侯以为别都,封其为公子元的食邑。这是魏县得地名“魏”之缘由。
当时,这里称魏邑。战国的苏秦合六国之纵于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魏字从此成为魏邑的代名词(见新版《魏县志》)。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在魏地曾设棘蒲县,属东郡。
最早设立魏县是在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战国时这里是魏国属地,因此置县时名为魏县。这是魏县得名之始。王莽新朝时(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曾一度改称为“魏城亭”。因当时魏郡为冀州刺史部南方大郡,东汉末分别设置两个都尉,东都尉治在魏县,辖冀州东南数县,因此,魏城当时被称为“三魏重镇”(据新版《魏县志》)。在三国以后的历朝历代,魏县曾先后隶属于魏郡、阳平郡、相州、清都尹、武阳郡、河北道及大名府,但县名始终未改,均称为魏县。西汉立县之初的县城在魏城,即今大名县城北25公里原魏庄、周庄一带,原名叫于村,志称汉城。据民国年间的《大名府志》载:“魏县,为汉以来,所谓县旧治在于村渡西,五里者是也。”这个魏县的第一个县城居于漳、卫二河下流,县城经常被洪水冲溢,人民饱受游离失所之苦,在经历了九百三十六年之后的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该县城终于被洪水所淹没。为避衡漳之水患,魏县迁治于汉城以北的旧县庙,志称唐城。还是因为水患,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县治由旧县庙迁至洹水镇(今北皋镇旧魏县村),志称宋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宋城再次被漳河冲毁,遂再迁至五姓店(今魏城镇。从明代至今,600多年此城再未迁址,仍为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