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观博物馆
赫哲族博物馆位于三江口生态旅游区起点广场东侧,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400平方米,是-座藏品丰富,风格独特,能较为全面展示和介绍赫哲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渔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的民族博物馆。
赫哲族博物馆曾先后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被省文化“黑龙江厅授予“黑龙江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特色创新奖”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
赫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语言属阿尔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赫哲族与我国古代东泰语系-“挹娄”勿吉“肃慎”北地区的“女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清“靺鞨”《清圣祖实录》始见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赫哲”族称。
近、现代赫哲族同其它兄弟民族一起,为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东北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也是我国跨国民族之一,现在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赫哲族(俄称“那乃族”)有一万余人,我国境内共有五千余人(2010年统计),大部分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八岔、饶河县四排三个赫哲族乡及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教其和抚远市乌苏镇抓吉两个赫哲族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赫哲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为人类文化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世代繁衍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所居之地山岭连绵,河流纵横,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他们用钢叉、桦皮船开辟鱼滩;用弓箭、托日乞创建猎场;用嫁令阔歌咏生活;用伊玛堪传唱着英雄的民族历史。
这在铸就赫哲人粗犷坦荡性格的同时,也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自然空间。
赫哲族先世受辖于我国历代王朝。
在上古的帝舜时期,是息慎的组成部分,先秦时称肃慎或稷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金时称女真、清代时称赫哲。
黑瞎子~
渔猎是赫哲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民居~
古老的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民俗木刻画~
赫哲族舞蹈
乌日贡,即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乌日贡大会,是赫哲族最为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它承载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代表着赫哲族所创造的渔猎文化历史和现代文明。对赫哲族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乌日贡,已成为赫哲族的节庆习俗(农历五月十五)。节庆举办之际,居于各地的赫哲族群众,穿着民族盛装,或分别或组队齐聚节庆举办地,竞技传统体育游戏,载歌载舞,享受着节日的欢乐
历史以来,赫哲族就有“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之说。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生活习俗。
他们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穿鱼皮,驾“狗车”,吃生鱼,住撮罗;他们奇异的衣饰,美味的饮食,婚姻、丧葬、节庆、民间文学、宗教信仰等,无不凸显着赫哲族自己的特色。
跳大神的服装~
这种表演形式类似于说书~
赫哲族的传统工艺有鱼皮、兽皮、桦皮、木雕、鱼骨等多种形式。其中,鱼皮制作技艺最为世人瞩目。
早有史料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
研究还证实,赫哲族是目前世界上穿用鱼皮衣服时间最长也是把其技艺传承至今并有所创新的一个民族。
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与桦树皮制作技艺,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传统上主要是鱼皮服饰制作,为人们生存所必需掌握的技能。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丝绸、布匹取代了鱼皮,人们转而利用传承下来的鱼皮制作技艺,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使用特性和自然纹理的美学特点,用不同鱼种的鱼皮制作皮鞋、坎肩、腰带、手提包等一些漂亮适用的生活用品和各种装饰物件。
还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到用鱼皮制作鱼皮镂刻粘贴画、鱼皮浮雕画、鱼皮剪刻等艺术品位较高的鱼皮工艺美术品。
现在,鱼皮文化已成赫哲族的民族符号,鱼皮制作技艺越来越精,影响也越来越大。
赫哲族早年冬季狩猎多穿狍、鹿皮制作的衣服。
缝制兽皮衣要先把所用兽皮熟好,熟制兽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光板皮子的熟制,一种是带毛皮子的熟制。
皮子熟好后,便可根据需要剪裁、缝制狍皮衣、鹿皮衣、狍皮裤、狍头皮帽、狍皮手套、鹿腿皮靴等保暖舒适的兽皮衣服鞋帽了。
赫哲人缝制兽皮衣多用狍、鹿筋做线,一般衣襟、袖口、靴边都缝或染上黑色云纹。
他们还用狍皮缝制皮被,用黑熊、野猪等皮制作皮褥,缝制的衣服被褥既结实又美观,很受人们的青睐。
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与赫哲族原始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赫哲族聚居的三江流域,生长着漫山遍野的白桦林,这为赫哲族制作他们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具提供了充足的桦树皮原料。
勤劳智慧的赫哲族,用桦树皮制作了桦皮船、桦皮箱、桦皮桶、桦皮盒、桦皮杯、桦皮盘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刻有精美的图案,还发展了桦皮画这一新的工艺美术品种
这让我们认识了桦树皮制作技艺在赫哲族生活中所起过的作用,也让我们品味它独特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心灵手巧的赫哲族人民~
在赫哲族地区尚未传入以至还很缺乏陶瓷器、铜铁器的年代,赫哲族的生产用具、生活器皿,多是以树木为原料制作的。这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重复中,形成了赫哲族独特的木雕技艺。
他们用一整棵杨木制作又鱼的木雕船(即独木舟),用各种树木制作木盆、木碗、木勺等日用品,还用树木雕刻他们信奉的各类神偶。虽然他们的木雕技艺并非十分精湛,但却从一件件制品上让我们领略了它那拙朴的美。也让人们从中看到了木雕技艺在赫哲族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历史作用。
赫哲族的鱼骨工艺,是在赫哲族古老的饰鱼骨风俗和传统的桦树皮、木雕工艺基础上开掘形成的。用料都是天然鱼骨,用鳔胶粘接,作品多取材于赫哲族的历史传说、家乡山水、渔猎生活等。
当人们看到构思巧妙,造型精美的鱼骨雕塑、鱼骨画和鱼骨挂件、鱼骨饰品,无不赞叹赫哲人用食鱼丢弃的鱼骨创造的美。
一九九五年,赫哲族鱼骨工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赫哲族的鱼骨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九九五年,赫哲族鱼骨工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赫哲族的鱼骨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舞蹈极富感染力。
他们的传统体育也极具竞技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他们的图案艺术也极为发达,在他们的衣服鞋帽及用具上,随处可见精美的图案。
中国赫哲族和俄罗斯那乃族,往来交流不断加深,并正为跨国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书写着新的篇章。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赫哲族成长起了一大批各界优秀代表。
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共计有五十余种,他们大多源于渔猎生产、生活和古代战事之中。
具代表性的有:摔跤、射箭、划船、叉草球等,他们适应了部族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历史的演进,今天的赫哲族传统体育,从原始形态中不断得以升华,并不断向世人展示着它那特有的风采和魅力。
1990年俄罗斯那乃族分隔百余年喜泣相拥之后,近三十年间,两个原本就是一个民族的跨国民族进行了尤为广泛的文化交流。
无论是中国赫哲族的乌日贡节,还是俄罗斯那乃族的文化艺术节,一族同胞都会握手相交流民族语言,交流民族歌舞,交流图案艺术,互赠表达情感的礼品,互相欣赏着略带异域情调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略显陌生的情感得以渐渐融合;血脉相通的文化也得到了有益的促进。
赫哲族的优秀人物代表~
出席各类国家级代表大会的优秀的赫哲族代表~
DANG和ZHENGFU对赫哲族的关怀~
博物馆的环形长廊~
二楼的环形天井~
参观快结束了,我们收获颇丰~
现在我知道了,如果你想了解赫哲族的文化,非同江莫属~
世代繁衍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所居之地山岭连绵,河流纵横,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他们用钢叉、桦皮船开辟鱼滩;用弓箭、托日乞创建猎场;用嫁令阔歌咏生活;用伊玛堪传唱着英雄的民族历史。这在铸就赫哲人粗犷坦荡性格的同时,也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自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