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04-22 07:57 IP属地:未知
我的旧作:
兰幽香风远 古巷春意浓
古老的山脉,古老的河流。
古老的八闽真不愧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且不说秀色可餐的武夷崖间神秘的船棺,也不提那桔红似火的闽江两岸久远的昙石山文化。单就彳亍于在福州深巷中,踏在青石板上笃笃的脚步声,不也在唱着幽幽的歌吗?“一襟春风夏雨,二袖秋月冬雪。”如今即将步入小康的福州新姿焕发。六百六十七亩的福州“三坊七巷”也即将旧貌换新颜,这瘦瘦的窄巷即将唱出欢愉的曲调。斯事、斯时,又见凤凰花开时,红花绿叶缀新城。
沧海桑田古城春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福州的“三坊七巷”则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虽说历经唐宋元明清,时间长河却刷不去那风情万种、古韵依旧。
“无诸建国古蛮洲,城下长江水漫流。”汉高祖五年,闽越王无诸建造了福建历史上第一座城池—“冶城”。福州的“三坊七巷” 当时位于城外南郊,为江河潮水可及之地。“千载登临遥极目,海阔天空雁低行。”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这水乡泽国的优美景象。
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将城池南迁为“子城”。城西清泰门外有雅俗桥,俗称杨桥,为百姓扃居杂处之处。唐天复元年,闽王审知建罗城,民居始圈进城内,列于通衢大街西侧,分段围高墙以为坊。三坊七巷格局基本形成。
唐宋时期中原移民客居此处日益增多,他们从祖家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闽越文化交融、发展,推动了“‘三坊七巷”建筑风格的形成。福州的名屋古居大多在此。明清时分,福州的经济与文化更加繁荣,三坊七巷之内所居文士纷纷人仕做官。现存的高大府第大都为此时建造。
现街坊之中保存有不同时期精巧的匠艺佳作和历代名人故居,风物古迹等,集中地体现了福州古城的传统风貌和民居特色。“三坊七巷”集中的体现了南方现存较为完整的古里坊典型代表,也是八闽大地引以为荣的建筑艺术精品和历史缩影。
如烟往事足风流
“路遥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是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三坊七巷唐时属侯官县领地,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宫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等统称三坊七巷。东晋以前此地为普通民居。衣冠南渡之后,随大批中原流民和文人杰士迁居此处,三坊七巷逐渐为历代儒林学士、社会贤达集中居住的地方。黄巷郭氏家中“五子登科”、文儒坊陈氏家族的 “六子科甲”、光禄坊刘家两兄弟的“一胎两进士” 等一时传为美谈。‘“瀚墨洇就乡梓馨”,巷坊因名人佚事得名比比皆是。宋时程师孟常去闽山法祥寺游览,僧人因此刻就《光禄吟台》。程师孟有感而作“永日清荫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坊名原由跃然纸上。
又如文儒坊,原名山阴巷,因宋时祭酒郑穆居此更名文儒。衣锦坊旧称通潮巷,来时陆蕴、陆藻之第居此改为禄锦,明朝王益祥致仕江东提刑时更名为衣锦坊。得名之说七巷不让三坊。中原时分黄姓入闽,落户在此得名黄巷。唐时黄朴归隐此处,黄巢义军过此巷,“以朴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因此巷名尤隆。郎宫巷以宋刘涛“子孙数世皆为郎宫”而得名。此巷中尚有严复故居。“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两代文人、因袭相近。
三坊七巷之内所居之名士,如林则徐后裔林聪彝、沈保帧、刘冠雄、萨琦、梁章钜、郭柏荫、郭柏苍、陈寿棋、甘国宝、张经、陈衍等百余人,均为史册所载。我国近代史上,三坊七巷也曾留名汗青。一八九八年八闽第一座革命学校—“福州蒙学堂”就开办在文儒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中的陈更新、陈与燊就是学生中佼佼者。一九三八年二月设在安民巷中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现在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好场所。位于杨桥巷的爱国志士~林觉民烈士故居现已辟为“辛亥革命纪念馆”。早期**主义战士翁良毓曾被捕于衣锦坊雅道巷。**城工部孟起同志被捕后,在文儒坊4号受到敌人严刑逼供仍威武不屈,表现了**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当人们徘徊在这古宅深巷之中,仿佛每一扇门户、每一堵山墙,都沉默在深深的回忆之中。在蹦跳的孩童中,那嘻笑的喧闹,似乎夹杂着缔造了光辉业绩祖先们的呼喊.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4-23 08: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