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5-04-12 22:32 IP属地:未知
甘坑之甘者,甜也。什么甜?水甜。甘坑遍布泉源,泉水清凉透澈,如甘露一般,先民们无论在哪里劳作,都可以就便找到泉眼。让我们静下来设想一下,先民们劳累口喝之时,顺手掬一捧甘泉,解渴提神、沁心润肺,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好山好水,加上人勤,自然有好收成。甘坑村种植的菠萝大个糖心,甘坑村种植的桔子皮薄肉厚,甘坑村种植的沙梨肉爽多汁,甘坑村种植的柿子金黄流蜜。仅以沙梨为例,世人难以见到的“暴梨”在甘坑随处可见,当地村民有“一个一斤多,一餐吃一个”的说法。
如果说村民们的主业是种水果,那么凉帽制作则是这里最大的副业,以至于在甘坑,有一个自然村就叫凉帽村。
凉帽是个什么物件?对于如今的深圳人来说,或许较为陌生,但是如果你是个有心人的话,在赤日炎炎的盛夏,你仍旧可以从忙碌工作的环卫工人的头上看到。如果对惠安女的形象有所了解,那我告诉你,惠安女不离身手的那个帽子就是凉帽。
甘坑的凉帽手工精细、轻薄如纸、款式多变。满山遍野的“赤竹”,是凉帽的制作材料。但是要制作这么一顶看似简单的凉帽,却并不那么简单,据说仅主要工序就有33道之多。中国南方的客家妇女当年都以戴甘坑凉帽为自豪,其原因正在于此。
“荷坳屋,雁田谷,甘坑菠萝布隔粟,草埔蕃薯煮麦粥,石碑头米西仔多过谷。”流传于宝安县的这个民谚道出了本地各处的特产及其依存关系。甘坑正是以其水果和凉帽作为交换的产品养育着一代一代的甘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