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300C论坛 >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发表于 2014-03-23 19:20    IP属地:未知

*****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5.13 东南亚地区
  *****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政府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满一、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0    IP属地:未知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时代,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1    IP属地:未知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1    IP属地:未知

相关诗词  
8.1 清明诗句名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洛阳清明日雨霁》 (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刘周)
  其一: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彷徨事,此物最伤情
  ( 注:丙子,1996年丙子年。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先写娇嫩艳丽的桃花杏花。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传出凄惋的哭声。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注: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谦称。评析:读此诗,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泪化成,雨与泪交融,泪使雨凄冷。淅淅沥沥,纷纷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泪吗?)
  其四:风吹外婆在时雨,雨打外婆在时风;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
  其五: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点点泪和纸钱化,水酒少去不见人。
  其六:道边衰草萌生意,一点新绿妆枯黄,纵然无雨犹下泪,外婆坟在堆云旁。
  其七:坟头掊土新叠旧,坟前草木枯又青;音容应在此地下,湮没黄尘多少春。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2    IP属地:未知

葬祭名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悼爱妻词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2    IP属地:未知

《淮南子·天文训》云:“*****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2    IP属地:未知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
  ◇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3    IP属地:未知

清明的思念
墓还是那个墓,人还是那个人,阴阳两隔,逝去的终究还是走了,生者日子终究还是要过的,记忆犹新,仿佛是昨日,剪不断的还是丝丝缕缕怀念。
  草长莺飞,人间四月,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开的正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纪念祖先,缅怀先烈,思念你失去的人,去寻找他生前的足迹,慢慢地去回忆过去,时光不知不觉的倒流,寻找他的起点……
  坟前,送上一束菊花,深深地鞠一躬;敬上三支香,轻轻地磕个头,祝福他在天堂安心快乐,默默地祈祷,希望他在天堂能保佑自己平安顺心。
  历史博物馆内,上河图的画卷依然静静地躺着,写下永不灭的风采,细雨轻抚,抹上一味淡淡的香。富春江水东流去,谈不尽的思念,道不尽的畅怀。古朴而厚重的历史写下清明的感慨。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前赴后继,不遗余力的,鲜血染成的残阳,红了半边天,那是最为悲壮的一面;万里长城永不倒,用血肉筑起万人墙,抵挡敌人炮火,挽救祖国大好山河。
  五星红旗为何这么光彩夺目,那是烈士们的鲜血浸染的。九泉下的他们看到现在美好时光会含笑的,定格的那瞬间,那是最难忘的分分秒秒。不会忘记汶川给我们的伤痛;不会忘记定格在那瞬间最伟大的母爱;不会忘记最美司机的背影;不会忘记最美的大学生……英雄们,你们安息吧。
  坟头,长出了杂草,我轻轻地弯下腰,又轻轻地用双手帮您除去脸上的它,让你重换新颜,我怕打扰您休息,静静地沉默许久。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的,没有你们,那有今天的幸福。珍惜吧,这青春年华,这浪漫的春光,这来之不易的岁月。复兴之路还在继续,时刻会记住你们,是你们创造了新中国,才有现在和未来。
  我对你们的思念并没有停止,时刻记住你们的金玉良言,落后挨打,东亚病夫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勿忘百年国耻,不断进步、创新,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江苏常州钟楼区航空技工学校高三:吕酉品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5    IP属地:未知

In contrast to the sadness of the tomb sweepers, people also enjoy hope of Spring on this day.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 time when the sun shines brightly, the trees and grass become green and nature is again lively.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followed the custom of Spring outings. At this time tourists are everywhere.
  People love to fly kites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Kite flying is actually not limited to the Qingming Festival. Its uniqueness lies in that people fly kites not during the day, but also at night. A string of little lanterns tied onto the kite or the thread look like shining stars, and therefore, are called "god's lanterns."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to plant trees, for the survival rate of saplings is high and trees grow fast later. In the past, the Qingming Festival was called "Arbor Day". But since 1979, "Arbor Day" was settled as March 12 according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3-23 19:27    IP属地:未知

清明——忆儿时
细雨蒙蒙,透过细腻的雨丝,仿佛能看透街上的行人,就好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街上的人不多,叹,又是一个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开桌前,看天未暗又下着几滴小雨,伴随着这种天气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齐的绿,铺满老房子前面那块地,听爷爷说那是米麦,他还笑我没见过这东西。下地后一股清晰的味道扑鼻,似乎是从天空飘下的余地溅落在大地上,顺便还吧藏在土里的香味带了出来。是的,这的的确确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麦,整支米麦里都沾着春雨,一有什么动静,水珠就滴溜溜地滚进叶子于杆的缝里去。细看这支米麦,有六股,它们还没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颗颗,都有以根常常的须冲天向上。爷爷告诉我它们是先长壳再长肉的,成熟后可比现在大多了。
  其实刚进老家的小道,我先注意到的并非这片麦绿,而是远处宁go头(方言,院子)里两棵高达的梨树以及那漫树白花。看完这片绿,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是看这片白了,哦不,是雪白。真的很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这片雪下,满地都是春风带下来的花瓣,零零散散,洒洒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转了转,欣喜发现14年前那棵枇杷树结果了。有好几棵枇杷树在支小小的土地里孕育,生长。那是14年前妈妈怀我的时候所吃的枇杷,随便一扔,谁知所扔之处必有发芽,它们与我同岁,与我一起成长。
  时间还早,又与哥哥去了后山,这个小小的村庄依山而建,后山不是一座儿是一片。找了最近的地方上了山。这是一条经常走的路,小时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却找不到什么宝藏,今日却感觉整座山都是宝藏,它正坚守着小时候与伙伴们冒险留下的快乐与回忆。上山依旧做着那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吹一样的风,却又不一样的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的春风中,都沉浸在有趣的回忆中。依旧做着看似幼稚的事,采了一大把红杜鹃,小时候也如此,仿佛上山就是为这片春风春雨滋润过的红色似的,时间怎么过还是如此风尘不变。
  这些植物以及这些山,完好地保留着我的回忆,触摸着空气,触摸着风,看到它们仿佛打开了记忆,那扇陈旧的门。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