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8-25 15:08 IP属地:未知
明祖陵前神道两侧,共有21对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在850米长的中轴线上。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亦有5吨以上。计有麒麟2对、石狮6对、神道石柱2对、马官2对、石马1对、拉马侍卫1对、文臣2对、武将2对、内侍2对。这些石刻规模宏伟,技艺高超,线条流畅,整体风格既不同于凤阳皇陵,也不同于孝陵和十三陵,倒与宋陵石刻的风貌相近。明祖陵虽崇丽无比,遗憾的是它不处在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后,在陵东不断增修堤防。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终于被滔滔洪水吞没。经过湖水长期的浸蚀和冲击,坟丘已被荡平,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余下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大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