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6-19 10:23 IP属地:未知
华晨车型更新是比竞争对手要慢一些,希望今后的速度要加把劲了,不过慢是慢点,应该测试的比较充分,千万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今天看报道自主品牌的某款车高调上市,车主提车后就反应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华千万别走这种路。
“华晨模式的特征在于从中高端入手,利用全球资源开发,虽然现有中华轿车的失利让这一模式倍受质疑,不过,该模式的一系列优势仍给华晨的未来之路提供了种种机会。宝马是华晨打造自主品牌中的另一颗棋子,华晨则将这一步棋称为“两条腿走路”战略。2003年7月与德国宝马集团牵手组建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10月份宝马3系下线,11月底,又推出了宝马5系,华晨宝马的进度,足以让业界惊奇。华晨董事长苏强认为,这标志着华晨汽车真正迈出了自主品牌与对外合作结合的“两条腿”,标志着华晨汽车虽然年轻,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中重要的一员。”
“对于华晨而言,宝马联姻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赚钱效应,宝马在中国的口碑,依靠国产化而形成的价格优势,即使初期会有些困难,但也足以保证华晨赚到可观的利润。不过,问题是有了宝马这棵“摇钱树”华晨是否还有动力继续开发中华轿车,毕竟,那样风险太大,即使赚到钱也太过艰辛。对此,苏强的回答是“华晨面临的压力很大,但不会放弃,因为我们认定,造自主品牌的轿车有长远发展的优势。”事实上,从华晨已投入巨资开发M2型中华轿车来看,中华轿车仍是华晨的重心。
对于联姻宝马的目的,苏强认为:“我们与宝马合资除了作为股东进行分红以外,更主要的是近距离学习,提高自主品牌的管理能力。”
目前的状态,中华与宝马共用同一生产车间,甚至涂装工艺与检测线也与宝马共线生产。而中华的质量评价体系,也是来自宝马,通过与宝马的合作,中华车的各项性能已经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共同的车间与生产线,也降低了中华轿车与宝马的固定成本,而中华与宝马面对不同市场,不存在竞争关系,宝马也乐意在各方面对中华轿车提供帮助,这对双方而言,都是共赢的选择。
虽然在与宝马的合资中,华晨对合资公司似乎丧失了话语权,然而华晨的目的已基本达到,凭借宝马的技术实力与品牌,提升中华轿车的品质与形象,华晨无疑是走了一步好棋。中华轿车的出师不利让华晨倍受业界质疑,但在不断吸取教训,做出种种调整之后,华晨的核心竞争力却渐渐清晰。首先,产品定位是以前最大的失误,华晨将开始把中华轿车由最初的中高端商务车定位调整为面向普通家庭用户的中端家庭用车,而争夺更庞大的主流家庭轿车市场。而凭借最初生产中高端车的经验以及与宝马的合作,华晨有能力在这一市场中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其次,对于产品质量而言,在吸取了老中华轿车的经验,以及与包括宝马、保时捷等国际一流厂商的充分合作,新中华轿车的品质已有了显著提高,而这样的改善在即将推出的新车型上将会有更好的体现。最后,与合资企业及其他自主品牌相比,华晨的竞争优势明显。合资企业虽然技术、品牌、渠道优势都较为突出,不过,外资收取的高额技术转让费用、相对僵化的市场反应能力等因素,让华晨能够凭借价格优势及品质差距有限的新款中华轿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面对其他自主品牌,虽然它们市场反应能力可能更为敏捷,成本控制也更为有效,不过,这些品牌自主开发的车型在与华晨集聚全球资源开发的车型相竞争时却难以占到优势。
事实上,通过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通过与宝马的合作,在自主品牌中,中华轿车的技术水平无疑是最高之一,而克服了质量问题与定位偏差的新款中华轿车则必然成了挽救华晨的主要武器。根据华晨方面透露,2002年下半年,华晨在意大利宾尼法利纳、德国保时捷参与下启动了全新M 2轿车的研发工程,M 2长度4.6米,属B级中型轿车,有多种车型和配置,包括华晨联合开发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因而更适合私家车主驾驶,目标面向家庭轿车市场,目前,M 2已完成设计定型,将于2005年投产。而华晨销售总经理郑豫表示:M2的价格肯定会比Ml低,同时改掉了老M1身上的弱点。另外,至2007年,华晨计划推出M3轿车,该款以中华底盘的主要配件为基础,长度定为4.4米的变型车。将会先出高级别的双门轿跑车,再出三厢轿车。
M2在2005年的上市将成为华晨轿车的一个转折点,从华晨最近透露的一些照片来看,其亮丽的外观比Ml有过之而无不及。若单以外形论,在中端的家庭轿车市场,这款车足够吸引市场的人气,不过,它是否能真正避免Ml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则成了华晨是否能走出困境的关键。”
因为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尖锐,也比较中肯,因此大篇幅引用过来,供中华车友参考。